劉克襄 圖/文
灰頭鷦鶯和褐頭鷦鶯都是芒草叢環境的常見鳥種,同樣不善於長距離飛行。
但娃娃臉的褐頭鷦鶯似乎活潑一些,天氣晴朗的春日,常常能看到它們搖晃著身子,沿著芒草稈,一叢一叢地以波浪狀飛行停靠,同時發出銀鈴般好聽的叫聲,仿佛在快樂旅行。
灰頭鷦鶯明顯地較害羞,偏愛躲躲藏藏。只有在鳴叫時,才會站上草稈端放聲。那傾全身之力急促又理直氣壯的鳴叫,明顯地多變而悅耳,仿佛在提醒自己要比任何鳥都認真生活。而跟身子一樣長的尾部,往往也會跟著叫聲旋律,大力地上下擺動。
以前有人調查,灰頭鷦鶯在繁殖期捕獲的食物,以蜘蛛最多,但較少蝶類與蜻蜓。很可能芒草的環境不適合這兩種昆蟲棲息,因而才有此特殊狀況,也突顯了此鳥的生活環境。
它的叫聲,有人則貼切地翻譯成「氣死你得賠、氣死你得賠」。叫累了,有時再發出似「美咦」的叫聲,猶若小羊的嬌滴,仿佛沒事了般。也不知那意義為何,但聽了真是愉悅,眼前的靜寂草原,色澤再怎麼荒蕪,都變得溫潤了。
這種鳴叫聲及求偶期的特殊行為,泰半在繁殖季結束時一併消失。秋冬時,它仿佛蟄居的隱士,多半隱匿於草叢環境,頓時數量好像減少許多。但農民不是觀鳥人,不會認真分辨兩種鷦鶯的差異。因而以為,它們是候鳥,南下過冬了。
臺灣的農民喜稱它們「芒銅丟仔」。客家人也給予「禾筆仔」之名。兩種皆以常見禾本科和芒草為名,可見都把它們視為相當親近的鳥類。有些地方,甚而以俗語譬喻生活裡的某些狀態。「芒銅丟仔」,通常指一個人很活潑,但走路蹦蹦跳跳、不穩重。
另外,還有一常聽到稱呼——布袋鳥。原來,它們銜咬芒草修築家屋,乍看如長長的布袋。這種編織穩固的鳥巢,常被其它鳥類或其它動物入侵據為己有,諸如齧齒科類的野鼠。
每次站在新界郊區的草原,我都是用聲音判斷周遭的情形。出發前,常高豎耳朵,聆聽遠方的動靜。只有褐頭鳴叫,那是意味著好天氣,灰頭的聲音則代表愉悅之日。兩種都叫時,那是最美麗的時光,來到一個生物多樣的荒野。若兩種皆無,這趟走路會安靜而死寂,只有綠色花草做伴,少了土地的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