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首特別的自嘲詩,將自己比作動物,很搞笑,讀懂卻受用一生
在公眾的印象中,杜甫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不是帶著「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地寒士俱歡顏」的萬丈豪情,就是具有「士卒何草草, 築城潼關道」的悲憫。很少見到杜甫像李白一樣,對著廬山瀑布抒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想像,亦或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自信。
杜甫之才若是在盛世,做到「沒有千金散去還復來」一點問題都沒有。他若是高興,可以輕易靠才華吃飯。但安史之亂的殘酷現實,卻逼得他走潼關,去新安,在石壕村遇到抓壯丁的士兵。 在現實的逼迫下,杜甫成長為一個體會世間疾苦,勸誡世人大師,很少寫些趣詩。 但是入蜀之後,杜甫卻反其道而行,寫下一首特別的自嘲詩,將自己比作動物,很搞笑,讀懂卻受用一生! 這首詩就是《花鴨》,我們先一睹為快! 花鴨 唐代:杜甫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直譯過來,這首花鴨是在說: 花鴨身上潔白無瑕一點泥渣都沒有,每天在階前散步。 花鴨的羽毛不同於其它鴨子,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花鴨一點都沒察覺眾鴨的驚猜與嫉妒,惹得眾眼受驚。 你既然吃了主人的稻粱,就是受了他的恩,就千萬不要先出聲。 要讀懂這首詩,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當時杜甫被房琯提拔為左拾遺。何為拾遺?主要作用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言下之意就是一名言官。雖然官不大,但卻是杜甫做過的最高品級的官銜。 可惜好景不長,他的伯樂宰相房琯才華不能駕馭能力,居然不自量力要帶兵收復都城長安,竟然紙上談兵,傻乎乎的按照古書記載,學習古人擺車陣。 要知道,叛軍都是北方人,擅長騎射,而且兵士多是騎兵,機動靈活。對待紙上談兵、擺起車陣的房琯,豈不是用牛刀殺雞?所以,雙方一接觸,房琯立即被叛軍打得屁滾尿流,白白損失了四萬多人馬。
唐肅宗一怒之下,就要罷免房琯官職,杜甫出來上奏,幫房琯說話,結果被大怒的唐肅宗貶到蜀地當官。杜甫到四川之後,鬱郁不得志,忽一日,看見這隻花鴨在鴨群中卓爾不群,寫下這首詩。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描寫的是主人餵食時的情景。眾鴨你爭我趕,唯有這隻花鴨羽毛潔淨,不染泥滓,從容不迫地過來吃食。 作者通過寫花鴨舉止「鶴立鴨群」,表現了它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這也為後來的眾鴨妒忌,並招來不測之災。 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形,一隻花鴨在鴨群中,為了乾淨緩步行走,卻受到群鴨的嘲諷,你說可笑不?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黑白兩字。刻畫出花鴨「黑白分明」的處世態度。其實,這裡的花鴨就是杜甫自己。他將自己比作動物花鴨,其實也是在向外宣誓自己的態度。 此外,這句中的「太」字用得甚妙。強化了語氣,表達了作者杜甫,態度特別分明、不容絲毫苟且。
其實強化語氣是杜甫詩歌的一個鮮明特徵。比如在《潼關吏》中,他就寫道:士卒何草草, 築城潼關道。一個「何」字,將他無限讚嘆的心情顯露無疑。與這首詩中的「太」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前一句仍是敘寫,但已側面展現了詩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狀,後一句則是直接勸誡了。花鴨啊,我剛遭受到與你一樣的境遇,趕緊把身上羽毛染黑,與眾鴨打成一片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這一句話進一步深入,其實是杜甫深刻的自我反思。 杜甫吃唐肅宗的俸祿,卻因為「先鳴」而丟掉諫官職位。以後流離四川蜀地,寄人籬下,以至於沒了「稻粱」。他是在警醒後來人,要把握好鳴與不鳴之間的尺度。 「先鳴」可能丟掉俸祿,「不鳴」心中又過意不去,也許從眾是最好的選擇。這其實是一種為官處事的態度,讀懂可能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