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就像夜晚璀璨的星空,雖然我們無法觸及那片星河,但只遠遠的望去,便心醉神迷。
詩詞同樣如此,儘管那些文字描繪的時空,已經遠去千百年,那些潑墨揮毫的詩人也早已作古。可唐詩宋詞,依舊是無比美妙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而那些寫下千古名篇的詩人,更令我們無比尊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張九齡何等的氣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又是王維無比的愜意。萬事幹戈裡,空悲清夜徂。這是杜甫對家國天下的憂患。
一、真實的李白,只有杜甫讀懂了
不過,更多的人,還是喜歡那個仗劍去國的李白。
他好任俠,經常扶危救困。好飲酒,總是醉後狂歌。好交友,從來都是一擲千金。同時,他愛自由,放蕩不羈,天子呼來不上船,這樣的李白誰不愛?
可是,這樣的李白,並非真正的李白。他的心中,也和杜甫一樣,裝著家國天下,有儒者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
「談笑安黎元」。他想和魯仲聯一樣,在天下危困之際,他出來力挽狂瀾,解黎民倒懸,然後功成身退。
「終與安社稷」。他想和謝安一樣,懷舉國之期盼,救萬民於水火,解家國之急難。
李白從來不想做酒中之謫仙,他只想做輔弼之臣。可是這個理想,卻遙不可及。當年唐玄宗徵召,他意氣風發,仰天大笑來到長安。
然而等來的,卻是三年御用文人的生涯,每日替唐玄宗楊貴妃寫詩填詞。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才迷上了酒,因為醉了,就不會露出挫敗的愁容,不會失去狂放的眉角。
沒人懂他,所以三年後,他領著唐玄宗的御賜的金銀,說是要去尋仙問道。大家都稱李太白果然非凡俗之人。
李太白在眾人欽慕的眼光中,仰著頭,又離開了長安了。他的淚水只會在心中低落。
只有杜甫讀懂了李白,他們在洛陽相見,之後攜手同遊梁宋。儘管李白同樣好任俠,好飲酒,好狂歌。可是杜甫卻憐惜地寫下「痛飲狂歌空度日」這樣的句子。他看出了李白的傷痛。
其實,李白早就將未曾與他人訴說過的失意,寫在詩中。
二、青年的李白,同樣失意落寞
雖然李白辭官還山是在中年,但是他的失意,從青年開始就有了。因為不能參加科舉,李白只能走舉薦之路,但他生性孤傲,學不來低聲下氣,諂媚求官。所以多年來,他奔走無門。
一日,李白乘船至西江牛渚山附近,忽然心有所感,寫下一首詩: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這首詩題目為《夜泊牛渚山懷古》。此詩格式非常奇特,若說是五古吧,但從押韻和平仄來看,它是一首非常合格的五律。然而,若說是五律的話,卻又沒有一處對仗。
1.奇特的格式
其實,古體詩雖然平仄比較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規律。《聲調四譜圖說》曾記載,唐朝的五古,以王維、孟浩然的新式五古為代表,並被視為正體。
這種新式五古,主要以第三字的平仄為主,並且句與句之間,也有粘對的方式。因為這裡面涉及的基礎知識較多,就不展開討論。
而李白杜甫寫的五古,則和王維他們不一樣,並被後世稱為「仿古五古」。李杜寫的五古,沒那麼多規則,但有一點比較突出,就是句式不像律詩。
可是,這首沒有對仗的五言詩,句句合律,按理來說,不是李白寫五古的風格,或許,這種形式,李白是想表達什麼含義吧。
不過,古人也注意到了這種格式,《古唐詩合解》稱之為「古行律」,也有稱之為「古律」的。《滄浪詩話》認為,也有律詩通篇不對仗的,除了李白這首,孟浩然也寫過不對仗的律詩。
2.詩的含義
再來看這首詩的整體含義。
首聯上句寫的是時間和地點,夜晚乘舟在西江之上,看到牛渚山,當時青天沒有片雲。之所以看到這座山感懷,是因為這裡曾發生過一樁慧眼識才的故事。
東晉的謝尚,當時任鎮西將軍,就鎮守在牛渚。在一個美好的秋夜,他泛舟於江上賞月。
當時有一個叫做袁宏的詩人,非常有才華,但是因為東晉九品中正制,寒門很難做官,所以他只能以運租船為生。
那夜,他正巧在船上吟誦自己的《詠史》詩,結果被謝尚聽到了。
後面的故事,想必大家也能猜到,袁宏由此受到謝尚的邀請,徹夜長談,之後名聲大震,官至太守,守護一方百姓。
知道這個典故,也不難理解李白後面的詩句了。
頷聯,李白因為泛舟賞月,不由得想起了當年的謝尚也是這樣泛舟江上的,不過一個「空」,足以說明這份憶,只是單方面的追憶,不能重現的,下一聯便做了說明。
李白感嘆自己也能像袁宏那樣寫得好詩,但是沒有賞識人才的謝尚。不能科舉的李白,和寒門的袁宏一樣,沒有舉薦,很難做官。但是袁宏的高詠,被謝尚聽到了,而李白的高詠,謝尚聽不到了。
懷著知音難遇的落寞,李白寫出了最後一聯:明天就要揚帆啟程,這西江牛渚,只有漫天的楓葉。
以景作結,含蓄曲婉,含有不盡的餘韻,李白的感嘆,仿佛和那楓葉一般,漫天飛舞,留在了牛渚山下,落在了西江的碧波中,落在了那片月光之下。
所以說,李白有出世的道家思想,又有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如果單單只看李白的詩,很難讀懂李白,只有結合李白的一生,才能更透徹了解李白。
下面這本書,以李白的詩作為線索,講述他時而落寞,時而狂放的一生,想要了解李白的故事與酒,可以點擊橫幅購買看一看:
這座牛渚山,在當塗縣,年輕的李白那夜感慨之後,從這裡離開。晚年,他又駕著船回到了當塗,懷著滿心的失意,他寫下了《臨終歌》,最後把詩稿交給族叔,在這裡長眠於世。這宿命,唯有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