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2021-01-09 可可詩詞

【解題】

唐詩篇名。五古。駱賓王作。詩中借對鳴蟬的歌詠,寄託作者蒙受冤枉時的悲憤感情,控訴了武則天等人對他的殘酷迫害的罪行。」今人張國榮《唐詩三百首譯解》:「題為詠蟬,實則自傷。詩中託物寄情,抒發了作者含冤入獄的悲哀,流露了對陷害他的人的憤懣,希望朋友們能夠相信他的清白,辯明他的冤屈。」這首五言律詩通過詠蟬,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無辜被誣、身陷囹圄的鬱憤,表達了昭雪沉冤的願望。以蟬起興,將蟬自比,寄悲憤沉痛於比、興之中,物我一體,乳水交融。「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二句,喻自己處境艱難,冤不能伸,當時眾口一詞,自己有口難辯,切題而不粘滯,是全詩警策之語。

【全詩】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

【注釋】

1、西陸:指秋天。南冠:指被囚系的人。

2、玄鬢:黑髮。蟬首色黑, 故云玄鬢。 亦寓自己正當盛年 (時作者約三十歲)。

3、響易沉:鳴叫之聲容易消失

4、信高潔:相信是清高廉潔的。予心:我的心跡。

【譯】

秋天裡,蟬兒在樹上鳴琴,

鐵窗內,我這囚徒鄉思正深。

怎忍受你那烏黑的薄薄的蟬翼,

來面對我這鬢髮斑白的老人。

霜露沉重,你怎能高飛奮進,

西風颯颯,讓你的高歌沒沉。

你餐風飲露的高節呵,誰人相信?

也沒有人相信,

我的這顆赤子之心。

【賞析】

高宗調露元年(679)秋,駱賓王由長安主簿擢升侍御史不久,由於他秉性耿介正直,屢次向朝廷直言進諫施政得失,觸怒當道,從而遭到打擊報復,被誣以在長安主簿任內犯有所謂「贓罪」而被投入監獄年餘,至永隆元年冬才遇赦釋放。在獄中,駱賓王創作下《在獄詠蟬》、《獄中書情通簡知己》、《憲臺出縶寒夜有懷》、《螢火賦》 等大量詩賦,以表達自己遭誣下獄的悲憤心情和期待昭雪的強烈願望。五律《在獄詠蟬》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首聯「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採取開門見山的手法點題,首句的 「西陸」謂秋天,交代節令; 「蟬聲唱」照應題目 「詠蟬」。次句 「南冠」 用典隸事精當,暗切題目 「在獄」; 「客思侵」三字為全詩總題,統攝以下六句,不但過渡自然,不著痕跡,而且與上句 「蟬聲唱」相呼應,由「蟬聲」 勾引起「客思」,形成因果關係。說明蒙冤系身囹圄的詩人,是在聽到從窗外古槐樹上傳來 「秋蟬疏引,發聲幽息」(《在獄詠蟬序》) 而勾引起思潮翻滾、無法平伏的情形下創作這首詠物託志詩篇的。按律詩格律,除中間兩聯必須對偶外,首聯並不要求對仗,但本詩不但出以對偶,而且「西陸」與「南冠」同用方位詞,用典貼切;「蟬聲」、「客思」,主與客互寫,人與蟬對照,這就形成精闢巧妙的工對,這也正是駱賓王詩的藝術特色之一。

中間兩聯由首聯的「蟬聲」、「客思」生發,巧妙地運用象徵、比喻、雙關等手法,借蟬自喻,寓意微婉,顯而不露,耐人咀嚼。次聯「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仍採取主、客交叉,蟬、人互寫手法,「玄鬢影」、「客」分別呼應首聯的 「蟬」、「楚囚」。第四句稱蟬鳴曰 「吟」,修辭上採用擬人手法,有意使蟬人格化,仿佛黑翅的秋蟬故意衝著白髮蒼蒼的詩人振翅徐鳴,絮聒沒完沒了,使詩人不堪忍受,思想鬥爭更趨激烈。從而加強並深化了 「客思侵」 三字的內涵。這聯由於「那堪」構成反詰語氣並運用流水對句式,語言顯得靈活跳脫,委婉多姿,而又含蓄蘊藉,神味無窮。「玄鬢影」指蟬,蟬翅黑褐色,故曰「玄鬢」,用詞新穎,富創造性。

三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露重」、「風多」,借喻境遇險惡、阻力重重; 「飛難進」、「響易沉」,自傷人微言輕,下情無由上達,中訴橫遭壓制。這些意思,詩中沒有片言隻語涉及,然而讀者卻能於言外得之。這正是本詩「詠物託志」、「主義文外」的深層次的意蘊所在。

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更從正面畫龍點睛,直抒胸臆,但仍然沒有離開詠蟬題旨。古人以為蟬「飲風吸露」 為生,往往借來象徵特立獨行的清高廉潔之士。這聯的大意是說,當今社會壓根兒沒人相信清高廉潔品行,那麼又指望誰替自己辨白冤情,表明心跡呢? 淺言淡語中,卻洋溢著憤世嫉俗的憤慨沉痛感情。這和屈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以及與駱賓王同時而稍早的初唐另一詩人王績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過酒家》) 等名句有同慨,構思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詩四聯八句,總共不過四十個字,通過巧妙的構思,詠物託志,借寫蟬曲傳詩人無辜縶獄時複雜的心態:其中既有直諫遭黜、誣贓下獄的悲憤,也有雄心壯志、百無一酬的感慨,還有歲月流逝、時不我待的憂慮……駱賓王的 《在獄詠蟬》詩不光是一首與 「採麗競繁」、「興寄都絕」 的 「齊梁間詩」大異其旨趣、具有鮮明獨特思想藝術特色的詠物託志之作,同時也是一個無辜遭縶囚徒向封建社會黑暗統治發出的悲憤控訴,一位正直詩人向朝廷執政者進行的一次有力申辯和抗爭!

崔顥《黃鶴樓》震鑠古今,連李白都自嘆不如!

一首詩寫盡隱者的灑脫和風骨,賈島《尋隱者不遇》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人生易老世事滄桑,賀知章《回鄉偶書》深度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虞世南被譽為唐代「詠蟬」三絕之一,全唐詩卻只有他一首詩
    但是在《全唐詩》中卻只留下了這一首,這首詩也是唐代文壇上的「詠蟬」詩三絕之一,也是託物言志的經典之作,他的這首《蟬》可以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毫不誇張地說,虞世南的這首詩把蟬的顏值、氣質、品行寫到了極致。很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蟬雖然只有一個夏天,但是不僅會讓我們感嘆到,蟬在它有限的時間裡究竟驚豔了多少個夏天。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詠蟬三絕」榜上有名
    2、《在獄詠蟬》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是「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代表作,雖然這首詩傳唱度可能不如那首《詠鵝》,但是,這首詩後世予以了高度的評價,與虞世南的《蟬》、李商隱的《蟬》並稱為「詠蟬三絕」。 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
  • 這一首唐詩,抒發自己含冤難雪的苦悶心情,讓人讀之淚下!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名作,它和虞世南的《蟬》、李商隱的《詠蟬》並稱唐代文壇「詠蟬」三絕。《詠蟬 / 在獄詠蟬》唐代: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 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詩,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詩擅長五言,典雅雍容,有齊梁餘風。《蟬》唐代: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一首《蟬》是他的託物言志之作,是唐代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頗為後世所稱道,詩人以蟬來比喻君子,表面上是寫蟬的外形和棲高飲露的特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特徵:「流響」寫的是蟬聲清越,隱示君子的高標逸韻;最後兩句暗示君子品格高潔,無須憑藉外力的幫助,自然就能夠美名遠播,表達了詩人對高潔品格的嚮往和追求。
  • 晚年駱賓王最驚豔的詩作,句句神來之筆,字字震撼人心
    我們少年時代都曾經學過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那是我們少年時代最啟蒙的一首詩歌。但是除了這一首詩歌之外,我們對他的了解並不太多。這個詩人和其他的一些文人一樣,有個人的風格,對自己認定的事情絕不妥協,這也是導致他人生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他和杜甫李白等人所抒發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李白,杜甫都是在寫這個朝堂多麼的黑暗,沒有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翻譯及賞析
    王之渙少有俠氣,好擊劍縱酒,當時詩名很高。他與王昌齡、高適、暢當極友善,詩作多被樂工譜曲,布在人口。王之渙的詩多是描寫邊塞風光,意境遠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來的只有六首。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城上,高三層,登樓可以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此詩深得江山之助,日落遠山,河走東海,這充塞天地的無邊景物,詩人使其自然入詩,易如探囊取物。
  • 十首詠蟬詩:縱使秋深和葉老,飄零依舊賦春風
    他們借物抒情,比興象徵,詠蟬為表,抒發胸臆是實,其高潔人格,清白胸襟,或一腔怨氣,皆浸淫在精湛幽深的詩句中。如柳永的「寒蟬悽切」,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等等。冷月未涼春錦夢,寒泥悟道待連年。縱使秋深和葉老,飄零依舊賦春風。古典君今與朋友們分享十首詠蟬詩,一起走進蟬的世界。
  • 高健:詠蟬憶人生
    我知道先生借用了唐詩中三首最著名的詠蟬詩意,作者分別是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被稱為「詠蟬三絕」。其中,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詩,蟬是品德高潔的化身,先生才思敏捷、信手拈來,實在令人折服!石泉縣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慕龍先生書法作品: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7歲駱賓王寫的詠鵝毫無情感 為何能流傳千年?鵝鵝鵝三字堪稱一絕
    說起《詠鵝》這首詩,我想大家都會背,這是一首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詩詞。從內容上看,也許很多人不會把它看成一首詩,只會看成一首童謠。那大家是否好奇,這首詩一沒金句、二沒鍊句、三沒情感、四沒思想格局,為何還能流傳千年,登上教科書呢?
  •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成詩,《詠鵝》寫得怎麼樣?
    大家從小就會吟誦那首駱賓王的《詠鵝》。駱賓王七歲成詩,少有才名,後來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其實他才名的主因是那篇「討武檄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我們這次只聊聊這《詠鵝》。那麼,他寫得怎麼樣呢?一起來看。
  • 駱賓王傳奇! -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據說,初唐詩人駱賓王(約638-684)七歲時,看見鵝在河中遊水,竟隨口吟出一首《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後輩杜甫則力挺四傑,為此還寫過一首《戲為六絕句》,詩中說:「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無愧「詩聖」之稱,眼光就是高明。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駱賓王入朝任侍御史,因看不慣皇后武則天當政,借上書獻天下大計而諷諫武則天,結果遭彈劾下獄。出獄後,出任臨海縣丞,鬱郁不得志。
  • 羅隱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寫盡了人性的醜陋,通篇寫得很深刻
    那麼筆者今天要重點來與大家聊一聊羅隱,這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詩人,他一生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也就使得他悲痛不已,寫下過很多充滿諷刺的詩作,最經典的一首要數《蜂》,相信很多人對於這首詩一定不會陌生,整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寫得很一般,但是詩人正是借用蜜蜂,從而諷刺了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 宋代詩僧兩次入獄,寫下一首離別之詞,詩人的情感在詞中得到升華
    文/柿子 宋代詩僧兩次入獄,寫下一首離別之詞,詩人的情感在詞中得到升華詩詞的起源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是詩詞發展的高峰時期,在這個時代中,可以說是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詩人,這個時期的詩歌佔據了一半詩歌領域
  • 孟郊金榜題名後所作的一首詩,內含一句人盡皆知的成語
    詩人得到消息後,興高採烈的作了這一首詩,來表達他當時難以按捺的喜悅之情。登科後唐代: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中舉之前,詩人曾經幾次落第,其中包含著難以言說的悲哀和無奈。回首往日的辛酸苦辣,不禁感慨萬千。過去那種窮困潦倒的生活已經像流水一樣逝去不回,不值一提了。人生得意須盡歡,今朝金榜題名,須盡情地抒發自己的快樂。昔日的落魄和今日的得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其中的情感落差的。
  • 蘇軾古詩《惠崇春江曉景·其一》詩意賞析和翻譯
    【翻譯】竹外的桃花綻出三兩枝,鳧鴨已先領略到春水的暖意。遍地蔞蒿,蘆葦露出短芽,正是河豚與潮俱上之時。【賞析】題畫詩是蘇軾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軾以詩人和畫家的雙重身分創作題畫詩,在理解、鑑賞和表現上都具有獨到之處,達到了臻於完美的境界。不少作品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惠崇春江曉景》便是其中之一。
  • 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因讒毀而被貶,心中煩躁憤懣盡在詞中
    #全民讀詩詞#《點絳唇·新月娟娟》是北宋著名詞人汪藻一首詞,作於詞人因遭人讒毀而被移知宣城後,是一首歌詠歸隱的詞。其詞構思別致,語言曉暢,婉轉含蓄,情景相生。但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詞並不是寫景抒情的,而是寄託了作者厭倦仕宦生涯、渴望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懷。
  • 白居易模仿白鵝寫了首詩送給仙鶴,看似風趣幽默,讀完卻讓人想哭
    世人稱他為「詩魔」和「詩王」。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他的一首詩作《琵琶行》,這首詩裡面表達了他的天涯淪落之恨,是對世人重利益,輕離別的落淚。還有一首他的詩作《長恨歌》,對於頗有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他通過寥寥數筆將其描繪,將人物心理的描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現得淋漓盡致、潑墨如雨,使得讀者面對如此意境,心馳神往,不能自已。當然,這是他作品中最為成功的兩首,他也有其它的作品,有這樣的一首詩,他利用白鵝的口吻,給天上的仙鶴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鵝贈鶴》。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世間的繁華與落幕,有種大徹大悟之感
    當然文學也正是一種情感的渲洩,對於很多詩人來說,他們往往也是能夠在信手拈來之間,便是寫下這世間令人感動的千古名篇,儘管看上去寫得漫不經心,可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以及細膩的筆觸,卻是能夠直抵我們的心靈,這也就是為什麼唐詩儘管過去了一千多年,可是當我們讀起這些作品時,卻是依舊還會感動,還會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