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因讒毀而被貶,心中煩躁憤懣盡在詞中

2021-01-09 最美詩畫

#全民讀詩詞#《點絳唇·新月娟娟》是北宋著名詞人汪藻一首詞,作於詞人因遭人讒毀而被移知宣城後,是一首歌詠歸隱的詞。其詞構思別致,語言曉暢,婉轉含蓄,情景相生。但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詞並不是寫景抒情的,而是寄託了作者厭倦仕宦生涯、渴望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懷。

原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閒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於酒。

注釋:

1、點絳唇:詞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詞譜》以馮延巳詞為正體。又名《南浦月》、《點櫻桃》、《沙頭雨》、《十八香》、《尋瑤草》等。

2、山銜鬥:北鬥星在山間閃現。

3、傳杯:指傳遞酒杯而飲以助酒興,多是在宴會上進行。

譯文:

一彎秀美的新月高高懸掛在夜空中。寒夜裡,江流澄靜,聽不到一點波濤的聲音,北鬥星斜掛在山頭。我輾轉難眠,心緒不寧,披衣而起,只見窗紙上映著疏落的幾枝梅影。

在如此寒冷的霜天,本來是朋友們在一起推杯換盞的時候,可現在,我卻無心飲酒。你知道嗎?聽到烏鴉紛亂的啼叫後,我歸家的意興濃鬱勝過醇酒。

賞析: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詞人在閒睡中醒來。他前不久接到了調令,他再也不要出席官場中的宴會,虛意逢迎了;也再不必擔心通遼的謠言中傷了。從此,他便能退隱田園,過上悠閒自得的生活。

上片寫景。「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一彎秀月,乾淨而明亮,清寒的夜色中,北鬥靜掛於遠山之上,江水無聲流淌,一幅多麼清靜秀麗的新月江山圖啊。

「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詞人半夜醒來,看到梅影橫窗。定是詞人心有不平才未能成眠,但不知所謂何事。

下片承接上片而來,開頭「好個霜天,閒卻傳杯手」兩句便告訴了我們他的心事。此時詞人遭貶,官場極不得意,因而心中憤憤不平。這嚴冬時節,本來正是官場大擺筵席飲酒驅寒的好時光,可詞人手中的酒杯卻因貶謫而被閒置。

「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於酒」,這幾句的意思是詞人最終還是放下了心中的憤懣,說一陣亂鴉啼後,自己思歸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興還濃。那亂鴉的聒噪聲就如同官場的嘈雜,詞人已經厭煩了,他要歸於寂靜。

這首詞上闋寫初春霜夜,詞人內心激動,耿耿不寐,中夜起身,搔首踟躕;下闋寫閒愁難耐,委婉含蓄地表現了內心的苦悶。

相關焦點

  • 宋代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張宗的《詞林紀事》中所記比較可信,汪藻出守泉南,後為人讒毀而被移知宣城。他心中很煩躁憤懣,便寫下此詞。 汪藻簡介: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貫婺源,後移居饒州德興(今屬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
  • 當代書法名家胡維平草書 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
    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閒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於酒。譯文: 一彎秀美的新月高高懸掛在夜空中。寒夜裡,江流澄靜,聽不到一點波濤的聲音,北鬥星斜掛在山頭。
  • 宋詞三百首丨153汪藻 《點絳唇·新月娟娟》
    點絳唇·新月娟娟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宦海中的「亂鴉」叫人痛恨,我思歸的念頭比霜天思酒還要濃厚。  【注釋】  ①點絳唇:《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調名取自江淹《詠美人春遊》中的詩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詞譜》以馮延巳詞為正體。又名《南浦月》、《點櫻桃》、《沙頭雨》、《十八香》、《尋瑤草》等。
  • 陳允平一首詞描寫閨怨,斜陽帶徵鴻, 新月掛梧桐
    宋代一位詞人深有感觸,一首閨怨詞抒發了強烈的情感。 唐多令·秋暮有感 宋代:陳允平休去採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徵鴻。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斷腸人、無奈秋濃。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
  •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 他名不見經傳,被貶後登上嶽陽樓寫下一首詞,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這首《賣花聲》是他被貶郴州(湖南)時途徑嶽陽樓所寫。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曾言「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深秋時節,遷客騷人匯聚之地,詞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最後一句被改成很多首歌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尤其是在詩詞領域。詩詞興盛於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不少的優秀人物,比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便是其中之一。蘇軾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蘇軾出生於書香世家,並且他本人也聰明過人,能力突出,很早就進入了仕途之中,因此行文大多慷慨激昂。只不過,蘇軾的仕途也並不是完全順心,有些時候難免也會低落之情,並留下了一些經典作品。比如蘇軾在被貶黃州之時,便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獨和無助,並因此而寫下了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非常虛幻的一首愛國詞,雖寫思念摯友,實則藉以諷刺朝廷
    百無一用是書生,或許這個時候的劉克莊只能在紙上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方信儒作為劉克莊的摯友,性格豪爽,能言善辯,曾出使金國談判「和議」之事,堅持寸土不讓,後英年早逝,在其逝世二十一年,而北方依然淪陷,劉克莊一腔報國無門的憤懣,只能傾訴給曾經共同戰鬥過的摯友。為其賦寫一首《沁園春·夢孚若》。
  •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了一首詞,全篇借用了別人8首詩,卻一氣呵成
    我們從熟讀經典中能夠讀出遣詞造句的巧妙,收集妙語佳詞,將熟悉各種語感之後,或許就能發揮出一篇令人驚豔的絕佳作品。開「文章再創作」先河的不是別人,正是宋代豪放派詞人,著名的文學家,蘇軾。他才思泉湧,作品眾多,對於那些古人的經典詩詞喜愛有加,於是就提出來了「隱括詞」這一做法。
  • 蘇軾寫詩詞背後的趣事:給王安石續詩,結果被他貶到黃州看菊花
    比如這首《定風波》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這首詩寫於1082年,此時,已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經過一段時間的悽悽惶惶,蘇軾終於調整好心態,淡然面對這一次差點被殺頭的人生打擊。蘇軾的一生都幾乎在奔波,奔波在被貶或者自求外調的路上。
  • 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中借對鳴蟬的歌詠,寄託作者蒙受冤枉時的悲憤感情,控訴了武則天等人對他的殘酷迫害的罪行。」今人張國榮《唐詩三百首譯解》:「題為詠蟬,實則自傷。詩中託物寄情,抒發了作者含冤入獄的悲哀,流露了對陷害他的人的憤懣,希望朋友們能夠相信他的清白,辯明他的冤屈。」這首五言律詩通過詠蟬,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無辜被誣、身陷囹圄的鬱憤,表達了昭雪沉冤的願望。
  • 小石潭記、嶽陽樓記、記承天寺夜遊:被貶文人的三種人生境界
    正因如此,我們會恍惚以為,他就是個唐代的文人。其實這些文章,不過是他失意人生中的副產品。作為出身河東柳氏的世家官宦子弟,柳宗元從小就是個成績優秀、理想高遠的「三好學生」。寫詩寫文,不過是他茶餘飯後的甜點,他的理想是匡扶社稷,回到那個讓人懷戀的大唐盛世。我們都知道,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界,被攔腰分成了兩截。
  • 又是紅豆又是新月,這首詩將相思書寫的無人能及,令人驚豔
    本期筆者為大家帶來的這首詞對仗極為工整,而且作者本人少有人知,但是提及詞的第一句卻多數人都聽說過。就是這樣一首神奇的詞被人們奉為神作,這是一首關於風月的詞,也是一首關於綿綿不絕的相思的詞。短短四十字卻寫出了別人洋洋灑灑千字不能表達的相思之情,新月和相思紅豆的意象在詞中運用的更是少有人及,單單看詞的第一句便已經無人能及了。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驚豔無比,接下來大家就跟隨筆者一起進入到這首詞中感受一下詞人筆下的相思之情到底如何,是否能夠觸動人心呢?
  • 宋詞中最深情的詞: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
    秦觀《點絳唇》妙手寫徽真,水翦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秦觀這首《南鄉子》描寫一位美女。是一幅寫真,一份痴情,是一首題畫詞,畫中人物是美豔名妓崔徽。據唐代詩人元稹《崔徽歌》題下小注云:「崔徽,河中府娼也。
  • 一輪新月當空照,洗盡鉛華求本真,新月後找尋價值的星座!
    2020年9月17日,19:00整,本月的一次新月,發生在土象處女座。每次新月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很正面,很積極的影響。結合近期的一些星象,我們會發現,在這個喧囂的9月,這次新月更像是一種平淡的生活裡,無處不在的一些小悸動。
  • 他是天生的樂天派文學家,被貶多次,貶到海南還活著回來!
    文/歷史趣談社他是天生的樂天派文學家,被貶多次,貶到海南還活著回來!蘇軾,字子瞻。他是我國最為出名的詞作家之一,他擅長的是豪放派詩歌。當然寫起婉約抒情詞也是好手。當然最感動大家的,無非是他樂觀的態度,即使被貶,也能笑對人生,甚至可以走到哪裡吃到哪裡,留給當地的不僅有輝煌的政績和佳話,還有一篇篇關於吃的美文。他自創了許多美食,有的如今仍舊被人們享受著。今天,我們來說說他的詩詞文章中不為人發現的一面。
  • 蘇軾晚年被貶儋州,終等到了回朝之日,偏巧又遇上颱風
    蘇軾則是因為來自同行的陷害,才使得他一直被朝廷貶黜,所貶之地也一次比一次遙遠。如果可以,他們可能恨不得把他送到更遠的地方。無奈的是最後一次遭貶,蘇軾已經到了62歲的高齡,離駕鶴西去所剩時光已經不多。在蘇軾流放儋州之時,他並沒有因為屢次被貶,而心灰意冷、自暴自棄。雖然這時候的蘇軾,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但是,他依然保持著自己樂觀豁達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