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是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湖南岳陽,與洞庭湖遙遙相望,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美譽。
唐宋很多人文人都曾在此留下不朽詩文,例如杜甫晚年所寫的《登嶽陽樓》,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萬千,妙絕千古。
還有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的《嶽陽樓記》,雖未親臨,卻寫盡嶽陽樓之壯觀,洞庭湖水之浩渺,堪稱千古絕唱。
今天要講的這首詞也是關於嶽陽樓的,作者名不見經傳,但這首詞曾一度天下傳唱,被誤認為是蘇軾的作品。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大概稍晚於蘇軾。
他善書畫,工詩詞,可惜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他的詞作風格和蘇軾相近,所以有些作品曾被誤認為蘇軾所作,這首《賣花聲》便是如此。
說來他和蘇軾也算有些淵源,他是陳師道的姐夫,而眾所周知,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
蘇軾去世後,他還曾寫過一首悼念詩,「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抒發了無限的哀悼之情。
這首《賣花聲》是他被貶郴州(湖南)時途徑嶽陽樓所寫。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曾言「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深秋時節,遷客騷人匯聚之地,詞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詞的上半闋從洞庭葉落寫起,營造了一種闊大又蒼涼的意境,正符合詞人此時的心情。
「木葉下君山」,讓人想起了屈原在《湘夫人》中所寫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很唯美也很悲傷。
再聯想一下詞人的處境,漂泊異鄉,無所歸依,就像那飄零的落葉,又添了幾分悲涼。
「空水漫漫」,突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也暗含了幾分前途漫漫之意。
所以雖然這兩句的意境很開闊,但是基調還是悲涼的。
接下來幾句描寫的是樓內宴會的情況。
詞人南下郴州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被貶謫,可想而知宴會上的氣氛不會太熱烈,連歌女也斂起了笑容。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原本王維的《渭城曲》是送別宴會上必唱的曲目,李清照在和姊妹離別時,也曾「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然而詞人這裡卻說「休唱陽關」,這是為何呢?
這就涉及到他此次被貶的原因,他曾隨高遵裕出徵西夏,然而卻因對方嫉妒賢能,貽誤戰機,導致西徵失敗。
後來他曾作詩嘲諷,「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因此被政敵抓住了把柄,上書彈劾,被貶為監郴州酒稅。
他不但無法再出陽關,反而要南下郴州,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他不想在宴會上聽《陽關曲》也是情有可原的。
下半闋描寫的是詞人登高所見之景,以及由此引發的情感。
過片一句「醉袖撫危欄」是承接上半闋的「斟酒」而來,詞人帶著醉意,扶著高樓上的欄杆,仰望天空,只見天高日遠,白雲悠悠。
這裡的「天淡雲閒」和上闋的「空水漫漫」相呼應,意境蒼涼雄闊。
「何人此路得生還」,一個問句劈空而來,不僅是詞人的自身感慨,更是千年來無數遭遇貶謫之文人的心聲。
柳宗元病逝貶所柳州,王翰卒於貶謫途中,而蘇軾雖然等到了大赦,卻在北歸途中與世長辭。
千百年來,被貶南行,得以生還的的遷客寥寥無幾,所以詞人才會有此感嘆。
最後詞人以一句「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作結,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對京都的留戀,當然他並不是貪慕榮華富貴,這裡表現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家國之思,就像範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全詞於跌宕起伏中,表現了詞人遭遇後複雜而深沉的情感,沉鬱悲壯,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不知你認為這首詞寫的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