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為何不提嶽陽樓,?不成想還有這樣的意思!
初高中時我們已經學過並且背誦過不少名篇,每學一篇老師都會讓我們提前預習,上課時也都為我們做過詳細的介紹,小編相信大家肯定沒忘記文學家範仲淹的名篇。其名句代代傳頌,名垂史冊,顧名思義,嶽陽樓記應該主要記述的是這座名樓,可是仔細看看這一名篇,嶽陽樓狀貌的文字很少,而借物詠懷言志的語句更多,一代文章巨公為何採取這種寫法,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看看它背後的原因。
說起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範先生沒有到過嶽陽,更別說見過嶽陽樓了,但是他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春秋筆法,仔細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深意。
範仲淹和好友滕子京為同榜進士。平時多有往來,在好友的推薦下,滕子京到西北邊境任職,沒過多久,就因經濟問題而被貶到嶽州,到任後為了顯示政績,第二年就主持重修了嶽陽樓,六月完工後滕子京想請範仲淹寫文以記其事,遂親擬一封《求記書》,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讓他在寫作時能有個參考,順便還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懇請讓他無論如何寫一篇文字,想藉以傳世揚名,範仲淹不負好友重託,於九月十五日寫出了這篇文章。
小編也不清楚那幅圖畫得如何,對於沒有見過嶽陽樓的範仲淹來說,要想不讓人看出破綻的完成一篇記述嶽陽樓的文章,並非一件易事,但是以他的能力參考有關的詩文,寫一篇應景式的文章又是輕而易舉,但是範仲淹畢竟不同於常人,他沒有敷衍賽責,而是另闢蹊徑寫了一篇類師似賦的抒情散文,對於重修後的嶽陽樓,他只寫了14個字,「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真是惜墨如金,不多一筆。
對於登樓後的感受,也只用「前人之述備矣」六個字一帶而過,這種看似言之無物而實則回味無窮的散文筆法,也只有範仲淹才能巧妙為之,顯然這篇嶽陽樓記不是平庸繁雜的說明文,也不是遊山玩水式的寄情遊記,而是大大超越山水樓觀的目及之境。將大自然的晦明變化和人生的沉浮不定緊密結合起來,把一般性的「覽物之情」轉換到縱議理想、暢論抱負方面,一下擴大了文章境界,令人眼前一亮。
這所以這樣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範仲淹當時正在鄧州做官,為了寫一篇應酬文章,不可能親自去看新修的嶽陽樓,於是採取了「討巧」的辦法寫了這樣一篇文不對題的作品,全篇看似閒筆漫述,實際字字句句皆有用意。
範仲淹是一個有遠大人生抱負的一代名臣,他從小就有志向,歐陽修稱讚他不貪圖富貴,心繫天下。他也常和自己說要以天下以己任。少時家庭貧困他隨母改嫁,歷盡艱辛,養成了憤世嫉俗,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當秀才時就有著和常人不一樣的眼光和志向,進入仕途之後就敢言聞名,他與包拯同朝為官,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是朝廷倚重的股肱之臣,朱熹說他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仁宗皇帝還聽從了他的建議,例如主張改革官制、減輕百姓徭役、多重視農商等。實行了一些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因觸動保守派利益而半途夭折,範仲淹也被貶為河東、陝西四路宣撫使。
其友人滕子京也是個不甘平庸、富有進取心的官員。他支持慶曆新政,因而屢遭底徙,慶曆三年,在涇州知府任上被人誣陷,罪名是「費工錢十六萬貫」而後被降之嶽州,這件事情對他的打擊很大,為此鬧起了思想情緒。到嶽州後憤鬱滿懷,牢騷滿腹。慶幸的是他沒有自甘墜毀,不久即勃發了勵精圖治的雄心,做了很多好事,這在嶽陽歷史上很有影響,受到了人們的讚譽和愛戴,同時還他重修了嶽陽樓,這座名樓又一次獲得新生,並於樓北建燕公樓,專祀張說,在建設期間,他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難,如資金、人力、技術等,其中艱辛困惑難以道及。
範仲淹十分了解他,聞知他「憤鬱頗見辭色」,非常擔憂,恰好收到了他的《求記書》,就利用這個送上門來的機會精心寫了這篇文章,他委婉的規勸這位老朋友要有博大的胸襟,這其實不僅用來勸誡好友也是用來自勉,這是他寫作的主旨,所以題在寫樓很少寫樓,最主要的用意就在這裡。
這種本來顯而易見的文體矛盾為何難以讓人察覺,為何歷代很少有人提出異議,就在於他高超的寫作技巧,首先,他不露痕跡的掩蓋起自己沒有見過嶽陽樓的事實,繞不過去時,就用「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短短一句就給人帶來了豐富的想像餘地,讓人覺得無可挑剔,另一方面大力倡導「先憂後樂「的儒家仁愛思想,這正是眾多官員們所缺乏的,無數百姓所期盼的地方,容易引起官民雙方共鳴,自覺不自覺的把欣賞的重點轉移到借物抒情的精彩議論上面,而這種議論又是字字珠璣,句句精彩,歷經千年而光輝難泯,所以能夠長久經得起人們的品評,非文章大家不能如此,這正是它的奧秘所在。
不知道大家現在是否清楚的知道了呢?有疑問可以說出來一起交流哦,我國的名篇很多,在空餘時間品讀,小編相信對於身心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