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一次嶽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嶽陽樓記》的?

2020-12-06 萬裡挑園

高中時在教科書裡讀到《嶽陽樓記》時,深深被範仲淹的文筆和理想折服,那時候還在想,他一定是在嶽陽樓呆了很久,才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文章。後來才得知,原來範仲淹終其一生,從沒到過嶽陽樓,因此他對於嶽陽樓景色的生動描寫很是令人詫異。

這篇《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而作。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

滕宗諒是憋著一股怨憤之氣到嶽州的,到任後,他勵精圖治,體察民間疾苦,懲治惡俗,整飭獄訟。僅一年時間,便把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政務輕鬆後,滕宗京便著手重修嶽陽樓。他是個挺有能力的人。修嶽陽樓時,因為擔心被人舉報利用公款大興土木,於是滕子京想了一個點子—治理老賴。利用行政手段為民間處理壞帳死帳,代價是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做為重修嶽陽樓的資金來源。

範仲淹是滕子京的死黨,特意在文章裡來了句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這不僅僅是他給好朋友戴高帽子,也是防範有心小人藉此大做文章。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範仲淹從沒見過嶽陽樓,他是怎麼有勇氣寫出這篇《嶽陽樓記》的呢?

一 有圖畫可以參照

他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瞎寫,在動筆之前範仲淹收到了滕子京託人送來的《洞庭秋晚圖》,這屬於看圖作文。

二 根據自身經歷積累的素材

範仲淹在蘇州長大的,從小在太湖邊上看過不少太湖煙波,這些景致他都記在心中。

況且說實在的,太湖和洞庭湖的景色應該沒有多大差距,都是個大湖,風景都不錯。看範仲淹《嶽陽樓記》裡的風景描寫,主要都是從大處著手,地勢、晴天景色、陰天景色,這種景致描寫可以通用。

而且範仲淹自幼跟隨繼父朱文翰做官,到過很多地方,雖說沒到過嶽州,但在洞庭湖區西北部呆過好幾年。

那時候繼父工作忙碌,就任由範仲淹(那時候叫朱說)自己溜達。範仲淹天資聰穎早慧,每天沉浸在湖光水色、朝暈夕陰之中,這些景色深刻印在了他的腦海裡,為他以後的寫作積累了良好的素材。

三 借鑑前人的描寫

這個真不是憑空想像的,是範仲淹自己告訴我們的。《嶽陽樓記》在描寫完景色後,還跟了一句「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也就是說,嶽陽樓的壯觀景象,前人已經詳細描寫過了,把讀來的好詞好句用在自己文章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但範仲淹最厲害的不是堆砌了一堆美景,這篇文章集「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的,重在書法感情,那些具體的景物,是為了與他的「悲喜」兩情融合。

那麼範仲淹的悲喜從何而來呢?

曲折身世和艱辛科考路

範仲淹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給一個叫做朱文翰的小官。朱文翰對範仲淹很不錯,看他是塊讀書的料,走哪都帶著他,還親自教他讀書。

從小到大,範仲淹一直以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結果23歲那年,看見大哥跟人家吃喝玩樂,他好心勸大哥要節儉,卻被怒懟:「我花的是朱家的錢,你一個乾兒子插什麼嘴?」

從此,範仲淹明白,只有努力讀書參加科舉,才能養得起老母親,也才能抬起頭做人。

因為沒錢,努力讀書的他只能每天把粥分成4份,早晚各兩份,就著點鹹菜,這就是著名的「斷齏畫粥」的故事。

有一次宋真宗的車駕經過應天府,學子們都跑出去打算一睹天顏,只有範仲淹不為所動,安心讀書,還淡淡說了句:「天子真容,日後再見也不遲。」

心懷大志向,讀書又努力的範仲淹,在27歲時考中進士,並且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職。

在升遷和被貶中徘徊的職場路

範仲淹起初在官場上還是比較順利的,他遇到了伯樂晏殊,當時晏殊被貶到應天府任職,雖說被貶,但他是宋仁宗的伴讀,背景深厚,也就相當於到基層掛職鍛鍊了。

晏殊本來就有興辦學校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範仲淹這個人才,於是,他請範仲淹主持學校教務,宋代教育的興盛,這二人功不可沒。

按理說,範仲淹搭上了晏殊這條線,只要不犯什麼大錯誤,完全可以熬個朝廷大員安安穩穩退休,名利雙收多好,可是他性格太剛正不阿,看見不合理的事情總要上去參一本。

宋仁宗繼位後,劉太后垂簾聽政,她身著皇帝服飾,大肆任人唯親。範仲淹原本是太后提拔上來的,對太后的行徑卻極端看不慣。

他寫了兩份奏疏,《諫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壽疏》與《乞太后還政疏》,要求太后將政權還給皇帝,於是毫無意外,範仲淹被貶出朝廷。

太后死後,範仲淹又開始批評皇帝不關心民生,蝗災鬧得那樣厲害,宋仁宗卻無動於衷,於是耿直如他,直接懟了皇帝一句:「如果讓你和宮裡的人餓一天,會是怎樣的情景?」

罵完皇帝還不算,他又把矛頭直指當朝宰相呂夷簡,他指責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還給皇帝獻上一幅《百官圖》說明情況,結果被權勢燻天的呂夷簡先發制人,以朋黨為由把範仲淹和他的一眾好友都貶出朝廷。

文人治軍,威震天下

1040年,宋朝和西夏邊境戰事吃緊,宋仁宗又想起了範仲淹,讓他戍守西北,震懾西夏。

按理說範仲淹文人出身,軍事並不是他的強項,但是他用實力證明了什麼叫全才。

他修建青澗城、大順城,做為軍事基地;更改軍隊舊制度,加強訓練;聯合與西夏有仇的少數民族部落,騷擾的西夏不得安寧;大力選拔人才,名將狄青就是在這時嶄露頭角的。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西北局勢徹底穩定,直到北宋滅亡,西夏都沒能跨過範仲淹構築的這道軍事防線。

其實憑藉範仲淹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高官厚祿錦衣玉食,但他為了實現自己心中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夢想,他將自己的仕途活生生走出了波浪線。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去世後,宋仁宗親自書寫"褒賢之碑",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不論是好朋友歐陽修還是政見不合的王安石,均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論做事還是做人,範仲淹都無可挑剔。

相關焦點

  • 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很多人都以為是他在遊覽嶽陽樓之後,才寫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範仲淹壓根兒未曾到過嶽陽樓。一個和嶽陽沒有一點關係的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如此的經典之作呢?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如果《清平樂》裡的範仲淹沒去過嶽陽,他怎麼寫出《嶽陽樓記》?
    現在的澧縣一中也就是宋朝時的澧縣書院,因此,可以肯定範仲淹曾在澧縣書院讀過書。澧縣位於洞庭湖西部,而嶽陽在洞庭湖的東部,兩個城市隔湖相望。也許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但他在澧縣、安鄉生活過的時光也自然使他對洞庭湖十分熟悉,印象深刻。因此他在後來寫《嶽陽樓記》時,才會舊印新感,一氣呵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
  • 《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因為範仲淹在當時頗有聲望,是政壇上的清官,文壇上的大將,滕子京為了請動這樣德高望重的人物,為重修嶽陽樓寫記,還是頗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寫了一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邀請信,其次,還細心周到地隨函附上了一幅《洞庭秋晚圖》。那麼範仲淹在沒有登上嶽陽樓的情況下,僅憑一幅畫就能寫出內容博大,哲理情深的《嶽陽樓記》嗎?這背後的奧秘是什麼?
  • 《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嶽陽樓記》一出,前人所有的詩文都黯然失色。從此以後,《嶽陽樓記》就成了嶽陽樓的名片,只要提到嶽陽樓,大家就知道《嶽陽樓記》。甚至有些學者說《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從來根本沒有到過嶽陽,也沒有看過嶽陽樓,只不過是根據滕子京送來的一幅畫《洞庭秋晚圖》寫出來的一篇看圖作文,高聲呼籲將《嶽陽樓記》移除教材。難道範仲淹真的沒有到過嶽陽?真的只憑觀看滕子京送來的《洞庭秋晚圖》就寫出了《嶽陽樓記》這篇佳作?
  • 範仲淹為何沒有到過嶽陽樓,卻能寫出《嶽陽樓記》?
    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
  • 《嶽陽樓記》為何不提嶽陽樓?不成想還有這樣的意思!
    《嶽陽樓記》為何不提嶽陽樓,?不成想還有這樣的意思!初高中時我們已經學過並且背誦過不少名篇,每學一篇老師都會讓我們提前預習,上課時也都為我們做過詳細的介紹,小編相信大家肯定沒忘記文學家範仲淹的名篇。其名句代代傳頌,名垂史冊,顧名思義,嶽陽樓記應該主要記述的是這座名樓,可是仔細看看這一名篇,嶽陽樓狀貌的文字很少,而借物詠懷言志的語句更多,一代文章巨公為何採取這種寫法,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看看它背後的原因。說起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範先生沒有到過嶽陽,更別說見過嶽陽樓了,但是他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春秋筆法,仔細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深意。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寫洞庭之景是不是範仲淹親眼所見,歷來極具爭議,至今沒有定論。由此可見,這篇大名鼎鼎的《嶽陽樓記》是滕子京在巴陵郡重修嶽陽樓後囑託範仲淹而作的。而滕子京又是何許人也?他怎麼就能找上範仲淹呢?這得從《宋史》中找找答案。據《宋史》記載,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與範仲淹同一年考中進士。範仲淹對他的才華稱讚有加。後來因御史中丞王拱辰彈劾他有貪汙等行為,被貶官至嶽州,即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稱的巴陵郡。這才有了他重修嶽陽樓的事情。
  • 《嶽陽樓記》範仲淹千古名篇,有著神秘莫測的色彩,原來是青樓
    這是《嶽陽樓記》最為經典的一段,可以說範仲淹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為古今文人樹立了道德情操的標尺,安邦濟世為我所願,這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精神寫照。可以說我和許多人都被老師逼迫背誦古文,唯有《嶽陽樓記》背起來真的很酸爽!   這篇文章,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重修嶽陽樓,請求範仲淹寫的。
  • 距離嶽陽樓800裡之遠的花洲書院,和《嶽陽樓記》有什麼關係
    如今提起嶽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範仲淹和他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很少會有人想到文中提到的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嶽陽樓記》不同於《滕王閣序》等現場定製的文章,範仲淹不僅不在現場,很可能都沒有去過嶽陽樓。
  • 湖南80後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嶽陽樓記》,親筆寫了篇《新嶽陽...
    嶽陽樓記,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美文名篇,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古文名篇。因文辭優美精絕,入選語文課本,並成為必背之名篇。 《嶽陽樓記》,全文共368個字,主要描述的是洞庭湖旁嶽陽樓的景致。其中對人生的哲思和拷問,也是文章的高原所見。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範仲淹,文學成就突出。範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多少人誤以為這是一篇遊記?!
    很多人中學時代曾經背過一篇古文,名叫《嶽陽樓記》,這是北宋名臣範仲淹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觀嶽陽樓之後寫下的千古名篇。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範仲淹在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慶曆新政」失敗以後,範仲淹被貶,前往河南鄧州。
  • 《嶽陽樓記》那麼牛,卻有人說範仲淹不該寫它,他們的說法有理嗎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公元1046年,面對內憂外患的北宋,範仲淹寫下了《嶽陽樓記》。此文一出,論辭藻誰比得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論境界,誰比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君子範仲淹與《嶽陽樓記》的喜憂
    範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 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業。 範仲淹在被貶睦州時, 曾寫過一篇《嚴先生祠堂記》, 盛讚東漢嚴光的氣節和操守: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 河南第一人口大縣:人口180萬,範仲淹在此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可謂是古散文中的經典名篇,文章通過描寫嶽陽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愛國愛民情懷,流傳千年依然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嶽陽樓位於今湖南省嶽陽市,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之所以能成為江南勝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居功至偉,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助力。但是,實際上範仲淹一生從來沒有去過嶽陽樓所在的嶽州即今嶽陽。
  • 知名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寫下《新嶽陽樓記》,你認為水平如何
    範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而他的曾祖、祖父以及父親都曾在吳越做過官,涿郡人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範仲淹的父親範墉便追隨吳越王歸降了大宋
  • 沒有範仲淹就沒有嶽陽樓!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好事者考李白與賈至行跡,雖二人同是唐乾元二年到了嶽陽,根據他們的詩意分析,李白到達嶽陽的時間是春天,他所作《與夏十二登嶽陽樓詩》中有:「雁引愁心去,吹人舞袖回」句,由此而斷鴻雁北歸是春天裡發生的事。賈至則是秋天,因為他的詩裡有:「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洞庭湖都已經下霜了,豈不是言之鑿鑿的秋天到了。後人開撕誰是第一,其實意義泛白,再說,鴻雁不僅北歸,秋天鴻雁還要南飛的。
  • 由《嶽陽樓記》看範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同樣,嶽陽樓也因為範仲淹的記而聞名遐邇。《嶽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流傳千古,依然讓人百讀不厭,歷久彌香。這篇曠世雄文寫就的背景是範仲淹為了應好友之邀而作。當時是,慶曆四年(公元 1044 年),御史梁堅彈劾滕子京(滕宗諒)「處理戎事,用度不節」,滕子京因而被貶為嶽州(嶽陽縣)知州。
  • 極目臨風嶽陽樓 浮光躍金洞庭波
    一看到這段文字,大家都知道這是宋代大文豪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論初衷,此文只是範仲淹撫慰遭貶摯友滕子京的比心之作,但讀及此文的人人,無不為文中憂國憂民、先公後私、先天下後自己的甘苦憂樂情懷所感動。之初,嶽陽樓只是三國時期東吳都督魯肅操練水軍的指揮塔,號稱「閱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