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嶽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範仲淹和他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很少會有人想到文中提到的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嶽陽樓記》不同於《滕王閣序》等現場定製的文章,範仲淹不僅不在現場,很可能都沒有去過嶽陽樓。相距洞庭湖大約800裡的一座小城書院——花洲書院,才是這個名篇的誕生地。
《嶽陽樓記》開篇就介紹滕子京在貶官一級後,用了一年的時間,便把巴陵郡治理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巴陵郡,嶽陽樓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嶽陽市。
滕子京就是被貶到這裡為官,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的朋友,兩人同於公元1015年中進士。此時,範仲淹正在河南鄧州任知州,並且熱衷辦學的他在鄧州也建起了一所花洲書院,常常在這裡生活、讀書和會友。

滕子京此人有才華但為人自負,被許多人嫉妒,從慶陽統帥降職到巴陵郡,範仲淹正想找機會來勸誡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忽然寫信給範仲淹,請求他為重修嶽陽樓寫篇文章,就是如今刻在花洲書院一面牆上的《與範經略求記書》,其中一段文字就交代了事情的緣由:
「恭維執事文章器業,凜凜然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觀送行懷遠之作,未嘗不神遊物外而心與景接。矧茲君山、洞庭傑傑為天下之特勝。切度風旨,豈不欲攄遐想於素尚,寄大名於清賞者哉?伏冀於戎務鮮退,經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論,發揮此景之美。庶漱芳潤於異時者,知我朝高位輔臣,有能淡味而遠託思於湖山數千裡外,不其勝歟?謹以《洞庭秋晚圖》一本,隨書贄獻,涉毫之際,或有所助。幹冒清嚴,伏惟惶灼。」
這段寫出了想要一篇傳之久遠的記文,非你範仲淹莫屬的意思。從中知道隨信寄去《洞庭秋晚圖》一本,範仲淹就是看著風景圖畫寫出了這篇傳世之作。
不得不佩服,這是範仲淹不見實景的一篇命題作文,或者叫想像力作文了。「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這樣的句子裡各種天氣下美美的洞庭湖躍然紙上。一般的文人,即便是身臨其境,也未必能寫出這樣的佳作。當然,滕子京送的畫也一定是出神入化的,不然這樣的風景傳遞給範仲淹也會大打折扣。

文為心聲,範仲淹的思想和境界不是一般的文人,理智成熟而見解深刻,所以正是他文中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借景(洞庭湖)抒情,而是借事(滕子京請託)抒懷,文章為啥影響力這麼大而且千古傳頌,有這麼三個原因。
一是有文筆好,文字的駕馭能力強,不同天氣、不同場景轉換自然,語言簡潔活潑。
二是想像力豐富,令人讀了身臨其境,如置身其中,天地人之間的情感相通。
三是思想情感充沛,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金句頻出,說明家國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肯定不是一時興起的表達,想必是縈繞心頭、深思熟慮的結果。
現今的花洲書院,這座距離洞庭湖800裡的小城書院,傳承了范文正公的千年的文脈,就是因為範仲淹與滕子京的友誼而與洞庭湖邊的嶽陽樓結了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