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
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
那時教我的語文老師,思想稍顯偏激。他在給我們講這兩句的時候,說道:「現在的官正好相反,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我因此深深地記住了這篇文章。
除了這兩句之外,範仲淹在描寫嶽陽樓景致的時候也非常生動。或三子成句、或四字成句,讀來很有節奏感。比如「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又比如,「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再比如,「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很多人知道這篇經典古文,也有很多人會背誦,但很少有人知道,範仲淹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眼前並非洞庭湖上的波光,而是一幅圖卷。
當時,範仲淹因為得罪了當朝宰相呂夷簡,被貶逐到河南鄧州。也就在此時,滕子京也被貶謫到嶽州巴陵。在巴陵,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嶽陽樓。完工後,他請畫師把嶽陽樓的景致畫成圖卷,送給範仲淹,並請範仲淹寫一篇文章記述此事。這幅圖叫《洞庭晚秋圖》。範仲淹徐徐展開圖卷,思緒萬千,聯想到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及被貶經歷,他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於是,他舒展宣紙,把毛筆蘸飽墨汁,一行行舒暢流利的行書躍然紙上,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站在嶽陽樓上,面對眼前的洞庭湖,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悲」,有的人感受到的是「喜」。而作為一個有宏大抱負的政治家,範仲淹看著眼前的「洞庭晚秋」,發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嘆,喊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呼聲。為後世樹立的為官榜樣,不愧是著名政治家、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