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那麼牛,卻有人說範仲淹不該寫它,他們的說法有理嗎

2020-12-06 美詩美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公元1046年,面對內憂外患的北宋,範仲淹寫下了《嶽陽樓記》。此文一出,論辭藻誰比得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論境界,誰比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00多年來,不少人在問,文壇名家眾多,就單是兩宋的豪放派就有蘇軾、辛棄疾等巨匠,為什麼獨獨他範仲淹能寫出這麼牛的散文,其它人不行?

其實答案很簡單:其他人的思想境界沒到這個份上。文如其人,翻看各種史家典籍,看著範仲淹修過的堤壩、寫過的諫言,我們就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文人風骨,也能理解為何王安石等人尊其為「一世之師」。

然而近些年,關於《嶽陽樓記》的議論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認為當年范文正公就不該寫這樣一篇文,他們的理由都是圍繞一個名叫滕子京的人。滕子京是範仲淹的多年好友,兩人同科中的進士,後又同朝為官,守望互助,感情自是不一般。滕子京任慶州知州時,被彈劾公錢私用,金額達十六萬貫。這件事觸怒了宋仁宗,按這樣的金額他本難逃一死,幸虧範仲淹和歐陽修替他求情,他才保住了小命,被貶至嶽州。

到任第二年,滕子京重修了嶽陽樓,並請範仲淹為自己寫了《嶽陽樓記》。滕子京是聰明的,以範仲淹在朝中的威性,只要他肯為自己的樓提筆,京城的大官們自然會記起嶽州還有個他,皇帝也會再想起重用他這個罪臣來。而對範仲淹來說,聽說好友在嶽州辦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實事,自然頗為欣慰,於是在《嶽陽樓記》一開篇我們便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範仲淹這段文字已經寫得很明白了,毫不避諱為誇讚滕子京,說他雖去了嶽州沒多久,就讓當地政通人和了。若是滕子京真的如文中所言,那這自然就是一段文壇佳話,妥妥的兄弟情深。但史書卻對此事有爭議,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嶽州在那段時間並沒有出現百廢俱興的盛況,而他滕子京為了邀功請賞,廣徵民稅,才修了這個嶽陽樓。更可惡的是,在修此樓時,他還中飽私囊,賺了不少銀子。

如果滕子京真的如此可惡,那很顯然範仲淹寫此文就是受了矇騙,但就算是如此,《嶽陽樓記》就真的不該寫嗎?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嶽陽樓記》問世以來,早就不只是一篇吹噓滕子京功績的散文,而是一則對無數文人志士影響極大的哲思文,文中關於什麼是真君子,什麼是家國情懷的思辨,已經成為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人生箴言。哪怕範仲淹看錯了一個人,交錯了一個朋友,但他寫紅的不只是一座樓,而是一種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精神追求。至於他滕子京到底是忠是奸,在這樣的精神財富面前,是不值一提的。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因為範仲淹在當時頗有聲望,是政壇上的清官,文壇上的大將,滕子京為了請動這樣德高望重的人物,為重修嶽陽樓寫記,還是頗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寫了一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邀請信,其次,還細心周到地隨函附上了一幅《洞庭秋晚圖》。那麼範仲淹在沒有登上嶽陽樓的情況下,僅憑一幅畫就能寫出內容博大,哲理情深的《嶽陽樓記》嗎?這背後的奧秘是什麼?
  • 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很多人都以為是他在遊覽嶽陽樓之後,才寫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範仲淹壓根兒未曾到過嶽陽樓。一個和嶽陽沒有一點關係的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如此的經典之作呢?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他認為範仲淹就是那才華卓著之人,憑他的文字,自己重修的嶽陽樓就能留存千古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滕子京還是非常有見識的,歷史證明他的論述是正確的。滕子京的請求已經發出,那麼範仲淹是如何想的呢?滕子京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在信中說是為了讓嶽陽樓如人一樣有靈魂(《與範經略求記書》:「所謂嶽陽樓者,徒見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負,軒然而竦,傴然而顧,曾不若人具肢體而精神未見也,寧堪乎久焉?」)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範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知名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寫下《新嶽陽樓記》,你認為水平如何
    於是《嶽陽樓記》誕生了,儘管當時範仲淹人不在嶽陽,可全文卻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了一體,動靜相生,並且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是雜記中的一種創新。 在古時,能力出眾者,能文能武,範仲淹同樣如此,1040年,範仲淹擔任了邊防主帥,在軍營中,範仲淹又精選名將、大力提拔軍隊將領,培育出了狄青、種世衡等名將。 在文學成就上,範仲淹造詣匪淺,受到了歷代文人的高度評價,而散文《嶽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為千古名句。
  • 沒有範仲淹就沒有嶽陽樓!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文|許志傑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也是經年曆月不同時代人文風騷的刻記與變遷。嶽陽樓名氣之大,大在範仲淹一篇曠世巨作《嶽陽樓記》。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嶽陽樓,就不會有範仲淹的千古絕唱《嶽陽樓記》,亦難現浩浩湯湯、氣象萬千之大觀也。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自古,在好的景物面前文人從不缺席。
  • 範仲淹為何沒有到過嶽陽樓,卻能寫出《嶽陽樓記》?
    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
  • 範仲淹一次嶽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嶽陽樓記》的?
    高中時在教科書裡讀到《嶽陽樓記》時,深深被範仲淹的文筆和理想折服,那時候還在想,他一定是在嶽陽樓呆了很久,才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文章。後來才得知,原來範仲淹終其一生,從沒到過嶽陽樓,因此他對於嶽陽樓景色的生動描寫很是令人詫異。這篇《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而作。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
  • 《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從此以後,《嶽陽樓記》就成了嶽陽樓的名片,只要提到嶽陽樓,大家就知道《嶽陽樓記》。文中的諸多名句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千年來引起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共鳴。
  • 《嶽陽樓記》範仲淹千古名篇,有著神秘莫測的色彩,原來是青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是《嶽陽樓記》最為經典的一段,可以說範仲淹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
  • 由《嶽陽樓記》看範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自古以來,亭臺樓閣等建築一向以文傳名,比如,滕王閣靠了王勃的序,黃鶴樓倚仗李白、崔顥的詩,「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一篇短章成就小亭子的大名氣。同樣,嶽陽樓也因為範仲淹的記而聞名遐邇。《嶽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流傳千古,依然讓人百讀不厭,歷久彌香。這篇曠世雄文寫就的背景是範仲淹為了應好友之邀而作。
  •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貶為鄧州知州所作,至今還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因為為樓作記是本文的重點,所以對滕子京的政績只用八個字加以概括,而只提「重修嶽陽樓」一事。作者本意又不在寫樓,而在於借樓抒論,因此關於修建後的嶽陽樓,僅用「增其舊制」一筆帶過,特意提到「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這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滕子京請作者作「記」這一重要內容。這就為下文鋪敘「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作了伏筆。
  •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多少人誤以為這是一篇遊記?!
    很多人中學時代曾經背過一篇古文,名叫《嶽陽樓記》,這是北宋名臣範仲淹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觀嶽陽樓之後寫下的千古名篇。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範仲淹在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慶曆新政」失敗以後,範仲淹被貶,前往河南鄧州。
  • 湖南80後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嶽陽樓記》,親筆寫了篇《新嶽陽...
    嶽陽樓記,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美文名篇,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古文名篇。因文辭優美精絕,入選語文課本,並成為必背之名篇。 《嶽陽樓記》,全文共368個字,主要描述的是洞庭湖旁嶽陽樓的景致。其中對人生的哲思和拷問,也是文章的高原所見。
  • 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分析對比
    ,都臨江而建,都是在重修之後請了當時的文豪作序,於是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誕生了。那麼這兩篇文章各有優點,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在比較文章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王勃和範仲淹的生平。嶽陽樓一,從文學價值,文學造詣上來看,個人覺得王勃的《滕王閣序》比範仲淹的的《嶽陽樓記》好。
  • 《嶽陽樓記》為何不提嶽陽樓?不成想還有這樣的意思!
    《嶽陽樓記》為何不提嶽陽樓,?不成想還有這樣的意思!初高中時我們已經學過並且背誦過不少名篇,每學一篇老師都會讓我們提前預習,上課時也都為我們做過詳細的介紹,小編相信大家肯定沒忘記文學家範仲淹的名篇。其名句代代傳頌,名垂史冊,顧名思義,嶽陽樓記應該主要記述的是這座名樓,可是仔細看看這一名篇,嶽陽樓狀貌的文字很少,而借物詠懷言志的語句更多,一代文章巨公為何採取這種寫法,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看看它背後的原因。說起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範先生沒有到過嶽陽,更別說見過嶽陽樓了,但是他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春秋筆法,仔細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深意。
  • 如果《清平樂》裡的範仲淹沒去過嶽陽,他怎麼寫出《嶽陽樓記》?
    現在的澧縣一中也就是宋朝時的澧縣書院,因此,可以肯定範仲淹曾在澧縣書院讀過書。澧縣位於洞庭湖西部,而嶽陽在洞庭湖的東部,兩個城市隔湖相望。也許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但他在澧縣、安鄉生活過的時光也自然使他對洞庭湖十分熟悉,印象深刻。因此他在後來寫《嶽陽樓記》時,才會舊印新感,一氣呵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
  • 範仲淹《嶽陽樓記》原文、翻譯及通假字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河南第一人口大縣:人口180萬,範仲淹在此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可謂是古散文中的經典名篇,文章通過描寫嶽陽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愛國愛民情懷,流傳千年依然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嶽陽樓位於今湖南省嶽陽市,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之所以能成為江南勝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居功至偉,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助力。但是,實際上範仲淹一生從來沒有去過嶽陽樓所在的嶽州即今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