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範仲淹就沒有嶽陽樓!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2021-01-08 齊魯壹點

文|許志傑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也是經年曆月不同時代人文風騷的刻記與變遷。

嶽陽樓名氣之大,大在範仲淹一篇曠世巨作《嶽陽樓記》。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嶽陽樓,就不會有範仲淹的千古絕唱《嶽陽樓記》,亦難現浩浩湯湯、氣象萬千之大觀也。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自古,在好的景物面前文人從不缺席。範仲淹之《嶽陽樓記》、王勃之《滕王閣序》、崔顥之《黃鶴樓》,無不是寄情於山水景物之間寫就的百世佳作。滕子京對此認識既超世又越物,他說:「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攬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嶽陽樓建成之際,滕子京便想請範仲淹作文以記之,所謂地因人靈,物以文傳。文詞之重,與嶽陽樓不相上下。

據載,自南北朝起就有文人墨客詠嶽唱樓,第一位詠吟嶽陽樓的文人是山東人顏延之。顏延之(384—456年),琅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為晉、宋時代的大詩人,與謝靈運比肩。他遊覽巴陵(嶽陽之舊稱)城樓,寫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的詩,清代的《巴陵縣誌》記:「巴陵城樓當即嶽陽樓,時始於巴陵郡,未有嶽陽名也」。雖顏延之的詩被認定為第一首描寫嶽陽樓前迤邐風物的詩歌,但傳播並不廣泛,摘錄幾句:「徑途延舊軌,登闉訪川陸。水國周地險,河山信重複。卻倚雲夢林,前瞻京臺囿。清氛霽嶽陽,層暉薄瀾澳。」

顏延之作為第一個有記載的吟詠嶽陽樓的文人墨客,也給後人帶出了一個問題,嶽陽樓之稱呼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嶽陽樓之名始於範仲淹嗎,如若不是,又在何時。就像嶽陽樓修建起自何年何月一樣自古爭論不休,嶽陽樓名來自哪朝哪代、誰人筆下,至今難以定論。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出自李白的詩中,也就是說不管嶽陽樓始建於什麼時間,唐朝李白之前是沒有嶽陽樓之稱謂的,至少在初唐或中唐嶽陽樓還被叫做「巴陵城樓」「洞庭驛樓」「洞庭連天樓」「南樓」等。

自晉代至唐,不管叫什麼,後來的嶽陽樓作為軍事戰略要地,園囿「閒人禁止入內」,只有顏延之這樣的名人在當地刺史的陪同下才能一觀其雄壯。唐朝局面改觀,會吟詩唱詞的人多,洞庭湖為沿長江上下船隻必經之地,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張說、李白、孟浩然、杜甫、劉禹錫、白居易、韓愈一幹名詩人蜂擁而至,倚馬千言,形成嶽陽樓第一個詩歌創作的高潮。巴陵城已為嶽州治所,嶽陽作為地名用於嶽州成為當地人的稱謂習慣,「巴陵城樓」也在民間約定俗成「嶽陽樓」。只是流於民間卻不見文字,研究者認為在文字中「自李白、賈至詩賦之後,便正式有『嶽陽樓』之名了。」若非要在李、賈之間分出伯仲,多數人傾向前者。

賈至與李白是好朋友、好詩友,也曾經寫下《初至嶽陽樓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三首》,詩題就有「嶽陽樓」。好事者考李白與賈至行跡,雖二人同是唐乾元二年到了嶽陽,根據他們的詩意分析,李白到達嶽陽的時間是春天,他所作《與夏十二登嶽陽樓詩》中有:「雁引愁心去,吹人舞袖回」句,由此而斷鴻雁北歸是春天裡發生的事。賈至則是秋天,因為他的詩裡有:「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洞庭湖都已經下霜了,豈不是言之鑿鑿的秋天到了。後人開撕誰是第一,其實意義泛白,再說,鴻雁不僅北歸,秋天鴻雁還要南飛的。較真起來,還真難判定李、賈誰先誰後。

這一頁其實完全可以翻過去了,後面的風景更精彩。賈至做嶽州刺史三年,留下《巴陵詩集》,惜已散佚。李白曾六次到嶽陽,寫了諸多嶽陽樓詩,杜甫的《登嶽陽樓》被後人評為嶽陽樓第一好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韓愈也寫了《嶽陽樓別竇司直》,長達92句,而竇司直竇庠的唱和也有40句,大有千言萬語道不盡的乾坤世界,不乏「誓耕十畝田,不取萬乘相」這樣的名句。

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實屬不易,資金缺口便是一大難題,於是他冒險募捐,結果落了個貪官汙吏的名聲,至今還在發酵,無法洗淨。嶽陽樓竣工的時候,滕子京思前想後,悲喜交加,含淚寫下《臨江仙》一詞: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悽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清。

也是才分不淺。悲情過去,滕子京想請人寫一篇能記錄此次重修嶽陽樓的美篇,他想到了「文章、器業為天下之時望」的範仲淹,於是書就《求記書》派人送給時在河南鄧州出任知府的範仲淹。《求記書》洋洋灑灑八百餘字,不便抄錄,大意就是介紹了嶽陽樓重修之後的地理位置,重修的起因、經過,以及自己的想法,請求為之撰寫《嶽陽樓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及歷代歷朝文人墨客寫給嶽陽樓的詩詞文賦,供其參考。範仲淹是誰啊,當代大文豪,看了老友滕子京的《求記書》,略加撩了一眼參考資料,即刻信筆走神思,也就打個盹的功夫,368個字的《嶽陽樓記》躍然紙上。字字珠璣,句句名言,煉詞鍛語,琅琅上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本是一則修樓側記,硬被範大師寫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式的人生修養範文。有個人寫了一首讀後感:「先憂後樂範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軻。暇日登臨固宜樂,其如天下有憂何?」

範大師《嶽陽樓記》譽滿天下,留下的問號也是一大串。請問您老人家到底靈感何處來襲,寫下如此千古名作,此其一。其二,寫得如此活靈活現,就像站在嶽陽樓上,可是,您到底來沒來過嶽陽樓。再者您真的是受密友滕子京之託為他言過其實,掩蓋罪過,粉飾太平嗎?這也可稱之為跨越千餘年之問,只可惜範公已去不復還,空餘長問嘆驚天。這事只能到此打住,有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在,一切皆可拋。

範仲淹《嶽陽樓記》既出,各種「嶽陽樓記」紛紛出籠,幾乎每修一次就有一篇甚至多篇「樓記」。滕子京自己也寫了一個《嶽陽樓詩集序》,鄭民瞻有《重建嶽陽樓記》,李曾佰也有同題「樓記」,不計其數。距今最近的一篇「樓記」是當代大書法家于右任在1934年撰書的《重修嶽陽樓記》,其中有「夫勝景之於人無私也,賢者因而彰之,以蘄與人同其樂,推之饑溺猶己,固不僅於樓之興廢,致其汲汲也」,算是可以傳世的驚豔金句。毛澤東曾手書杜甫的《登嶽陽樓》,他為什麼沒有書寫範仲淹《嶽陽樓記》,可能與他的個人偏好有關。也有傳說,嶽陽樓上的「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歷史再從頭」對聯是毛澤東所作,也有人說是革命烈士夏曦所作,沒有署名,不好決斷,從氣勢看有點像毛澤東之風格,

找了很久,一直沒有發現關於嶽陽樓詩文詞賦、書畫作品的確切數字,可能與嶽陽樓多次被毀重修有關。但無論多少,嶽陽樓是文人墨客以詩詞歌賦堆積起來的,似乎並不過分。嶽陽樓一次次被毀,又一次次重修,每一次重修都是嶽陽樓的一次鳳凰涅槃,惟有遷客騷人留下的那些詩文詞賦綿延不絕,慧命傳薪。至於「登斯樓也」還是「沒登斯樓也」已經無關緊要了。

相關焦點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寫洞庭之景是不是範仲淹親眼所見,歷來極具爭議,至今沒有定論。重修嶽陽樓後,滕子京就給範仲淹寫了一封信,請他為嶽陽樓作記。這封信就是《與範經略求記書》。滕子京在信中交代自己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的原因時說道: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 《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由此可見,範仲淹寫作《嶽陽樓記》的時候,他本人並不在嶽陽,不在景觀現場。那麼當時範仲淹在哪裡呢?在鄧州。有人甚至說範仲淹一生根本就沒有登過嶽陽樓,沒有見過洞庭湖。人不在嶽陽樓的現場,甚至從來沒有登過嶽陽樓,卻可以寫出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可以把洞庭湖寫得有聲有色,憑什麼呢?僅僅是憑作家的才華和靈感嗎?
  • 範仲淹為何沒有到過嶽陽樓,卻能寫出《嶽陽樓記》?
    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
  • 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很多人都以為是他在遊覽嶽陽樓之後,才寫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範仲淹壓根兒未曾到過嶽陽樓。一個和嶽陽沒有一點關係的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如此的經典之作呢?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從此以後,《嶽陽樓記》就成了嶽陽樓的名片,只要提到嶽陽樓,大家就知道《嶽陽樓記》。文中的諸多名句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千年來引起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共鳴。
  • 由《嶽陽樓記》看範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寬廣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篇文章開頭一段敘述性文字交代了範仲淹為何寫此文的緣由,簡短的四句話中包含了對好友滕子京被貶謫的深切同情,「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以及對他勤政愛民、奮發有為的讚賞之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並對好友請自己為嶽陽樓作「記」的邀請,欣然應允。
  • 《嶽陽樓記》那麼牛,卻有人說範仲淹不該寫它,他們的說法有理嗎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公元1046年,面對內憂外患的北宋,範仲淹寫下了《嶽陽樓記》。此文一出,論辭藻誰比得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論境界,誰比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範仲淹《嶽陽樓記》句
    ——範仲淹《嶽陽樓記》句釋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遊來遊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 屈子書院講壇第11期開講,聽李存山教授講範仲淹與《嶽陽樓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誦讀《嶽陽樓記》,我們不僅為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氣象萬千的景象所驚嘆,更為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情操與風度氣節所折服。《嶽陽樓記》寄寓了範仲淹什麼樣的人生際遇?
  • 《嶽陽樓記》為何不提嶽陽樓?不成想還有這樣的意思!
    其名句代代傳頌,名垂史冊,顧名思義,嶽陽樓記應該主要記述的是這座名樓,可是仔細看看這一名篇,嶽陽樓狀貌的文字很少,而借物詠懷言志的語句更多,一代文章巨公為何採取這種寫法,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看看它背後的原因。說起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範先生沒有到過嶽陽,更別說見過嶽陽樓了,但是他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春秋筆法,仔細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深意。
  • 範仲淹一次嶽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嶽陽樓記》的?
    高中時在教科書裡讀到《嶽陽樓記》時,深深被範仲淹的文筆和理想折服,那時候還在想,他一定是在嶽陽樓呆了很久,才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文章。後來才得知,原來範仲淹終其一生,從沒到過嶽陽樓,因此他對於嶽陽樓景色的生動描寫很是令人詫異。這篇《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而作。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
  • 湖南80後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嶽陽樓記》,親筆寫了篇《新嶽陽...
    嶽陽樓記,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美文名篇,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古文名篇。因文辭優美精絕,入選語文課本,並成為必背之名篇。 《嶽陽樓記》,全文共368個字,主要描述的是洞庭湖旁嶽陽樓的景致。其中對人生的哲思和拷問,也是文章的高原所見。
  • 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分析對比
    ,都臨江而建,都是在重修之後請了當時的文豪作序,於是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誕生了。嶽陽樓一,從文學價值,文學造詣上來看,個人覺得王勃的《滕王閣序》比範仲淹的的《嶽陽樓記》好。《滕王閣序》基本上句句是經典,信手拈來,皆成文章。而且範仲淹明顯是看過王勃的《滕王閣序》,在寫景時怕後人說是模仿王勃,就寫了句漁歌互答,但漁歌互答肯定沒有王勃的漁歌唱晚之韻味。王勃從地理位置,到滕王閣近景,到人生感悟和哲理,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簡直是對景色描寫發揮到了極致,令人嘆為觀止。
  • 《嶽陽樓記》範仲淹千古名篇,有著神秘莫測的色彩,原來是青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是《嶽陽樓記》最為經典的一段,可以說範仲淹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範仲淹,文學成就突出。範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知名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寫下《新嶽陽樓記》,你認為水平如何
    於是《嶽陽樓記》誕生了,儘管當時範仲淹人不在嶽陽,可全文卻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了一體,動靜相生,並且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是雜記中的一種創新。 在古時,能力出眾者,能文能武,範仲淹同樣如此,1040年,範仲淹擔任了邊防主帥,在軍營中,範仲淹又精選名將、大力提拔軍隊將領,培育出了狄青、種世衡等名將。 在文學成就上,範仲淹造詣匪淺,受到了歷代文人的高度評價,而散文《嶽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為千古名句。
  • 如果《清平樂》裡的範仲淹沒去過嶽陽,他怎麼寫出《嶽陽樓記》?
    現在的澧縣一中也就是宋朝時的澧縣書院,因此,可以肯定範仲淹曾在澧縣書院讀過書。澧縣位於洞庭湖西部,而嶽陽在洞庭湖的東部,兩個城市隔湖相望。也許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但他在澧縣、安鄉生活過的時光也自然使他對洞庭湖十分熟悉,印象深刻。因此他在後來寫《嶽陽樓記》時,才會舊印新感,一氣呵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
  • 距離嶽陽樓800裡之遠的花洲書院,和《嶽陽樓記》有什麼關係
    如今提起嶽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範仲淹和他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很少會有人想到文中提到的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嶽陽樓記》不同於《滕王閣序》等現場定製的文章,範仲淹不僅不在現場,很可能都沒有去過嶽陽樓。
  • 河南第一人口大縣:人口180萬,範仲淹在此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可謂是古散文中的經典名篇,文章通過描寫嶽陽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愛國愛民情懷,流傳千年依然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嶽陽樓位於今湖南省嶽陽市,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之所以能成為江南勝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居功至偉,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助力。但是,實際上範仲淹一生從來沒有去過嶽陽樓所在的嶽州即今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