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是《嶽陽樓記》最為經典的一段,可以說範仲淹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為古今文人樹立了道德情操的標尺,安邦濟世為我所願,這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精神寫照。可以說我和許多人都被老師逼迫背誦古文,唯有《嶽陽樓記》背起來真的很酸爽!
這篇文章,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重修嶽陽樓,請求範仲淹寫的。滕子京當時被反腐敗了,擅自用公款,被貶,範仲淹當時也是被貶,文章含蓄的表達了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其實就是難兄難弟的自我安慰。
這篇文章寫完,馬上名揚天下!特別是得到了國家一把手的認可,滕子京居然來電了,借著這篇文章,從此官運亨通,可謂一篇《嶽陽樓記》抬起了滕子京!
這裡最扯的是,1046年範仲淹得罪了宰相,被貶河南鄧州,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後,請範仲淹作記。因為範仲淹沒見過嶽陽樓,所以畫了一幅畫《洞庭晚秋圖》,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範仲淹的文章重點,不是僅僅寫山寫水, 重點也沒有放在嶽陽樓,而是將自然的變化合成到了情懷和政治抱負,意境非凡!
沒有最扯,只有更扯!仁宗年間的「嶽陽樓」是一家名滿江湖的青樓!老夫子怎麼能歌頌青樓,顯然有些掉價!但是要給老友面子,範仲淹稱嶽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還要與開青樓的知州「微斯人,吾誰與歸」!其實他們是一樣的人,就是善於建設,和理財的傢伙,宋朝的革新派,可是,命苦因為不限制土地的買賣,造成了社會動蕩,老大宋仁宗沒辦法只能做出決定:範仲淹出任陝西、河東兩路宣撫使。也就是說範仲淹被排斥出來領導核心,他的後任更加有名,包青天包拯!包拯的繼承者就更有名,王安石!
我們再看一篇大作,就知道老範是個什麼人!
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徵夫淚。
這人政治、軍事、經濟、文學都是大拿!可惜,有宋一代經濟繁榮,武力廢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