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可謂是古散文中的經典名篇,文章通過描寫嶽陽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愛國愛民情懷,流傳千年依然膾炙人口經久不衰。
嶽陽樓位於今湖南省嶽陽市,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之所以能成為江南勝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居功至偉,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助力。
但是,實際上範仲淹一生從來沒有去過嶽陽樓所在的嶽州即今嶽陽。公元1046年10月,範仲淹時任鄧州知州,根據好友滕子京送來的畫作《洞庭晚秋圖》,在距離嶽州近千裡之遙的鄧州創作出了經典佳作《嶽陽樓記》。
範仲淹創作《嶽陽樓記》的鄧州,即今河南省鄧州市。
鄧州市是河南省縣級市,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市境西鄰淅川縣,北連內鄉縣、鎮平縣,東交臥龍區、新野縣,南與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市接壤。
穰縣
夏朝時,夏朝第四任君主中康將兒子封在鄧地建立鄧國;商朝時,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鄧都位於今市境內。周朝建立後,仍然存在,春秋時期鄧國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所滅。鄧國滅亡後,其國君後代就以「鄧」為姓氏,成為鄧姓的發源地。
楚國統治時期,於今市區設置穰邑,戰國後期秦國佔領此地後開始設置郡縣,公元前272年,今市境內設穰縣、山都縣、鄧縣三個縣,其中穰縣治所位於今市區東南。
漢朝時,今境內穰縣、涅陽縣、冠軍縣、山都縣、鄧縣等多縣並存。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出生於涅陽縣,即今穰東鎮張寨村,其醫術高超,創立辨證論治的中醫臨床基本原則,撰寫出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境內仍然多縣並存,至南北朝末期仍有穰縣、涅陽縣、冠軍縣、鄧縣等縣。北魏統治時期,公元497年荊州治所遷至穰縣,管轄8郡41縣,至北周時仍為荊州治所。
鄧州
隋朝及唐朝前期,地方行政區劃變化頻繁,今境內多縣並存局面結束,至貞觀年間僅存穰縣。隋朝開皇七年即公元587年,荊州改置為鄧州,鄧州治穰縣,此為「鄧州」得名之始。此後一百多年間,鄧州曾數次改為南陽郡,最終於公元758年復名鄧州後穩定下來,五代宋金元延續不變,穰縣一直是鄧州(南陽郡)治所。
唐朝安史之亂期間,鄧州南陽人張巡為一代名臣,其孤兵死守睢陽,阻止了安史叛軍進軍富庶的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的錢糧賦稅來源安全,死後被朝廷追封為鄧國公,清朝時從祀帝王廟。
南宋末年,鄧州人王堅為抗蒙名將,多次、多地擊敗蒙古軍隊,在著名釣魚城之戰中,所部火炮擊中蒙古大汗蒙哥,導致蒙哥受傷身死,延續了宋朝的國祚。
明朝建立後,穰縣廢而復置,最終於公元1381年併入鄧州,今境屬鄧州直轄。鄧州管轄新野、內鄉、淅川三個縣,清朝前期延續不變,雍正年間鄧州降為不領縣的散州(類似於現在的縣級市)。
中華民國二年即公元1913年,鄧州改為鄧縣。新中國成立後,鄧縣先後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專區、南陽地區。1988年11月,鄧縣被撤銷,改設縣級鄧州市,1994年改屬地級南陽市管轄至今。
鄧州市總面積2369平方公裡,下轄3個辦事處、18個鎮、6個鄉,全市常住人口136.6萬人、戶籍人口180萬人。鄧州地處中原腹地,位於南北交通孔道,是防守荊、襄的外圍戰略要地,歷史上曾有六次險些成為遷都之地。
鄧州歷史悠久,自公元前272年置穰縣、鄧縣算起,距今已有近2300年建縣歷史。南北朝至明初800多年間,穰縣一直為州、郡治所,是南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鄧州」始設於隋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時間跨度長達1300多年。民國初年鄧州改為鄧縣,新中國成立後又於1988年改為鄧州市,目前的鄧州雖說距離歷史上的輝煌差距巨大,但至少在政區名稱上恢復了古時氣息。
對於鄧州,大家什麼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