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王閣和嶽陽樓都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都臨江而建,都是在重修之後請了當時的文豪作序,於是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誕生了。那麼這兩篇文章各有優點,下面我們分析一下。
在比較文章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王勃和範仲淹的生平。

王勃(約650~約676年):唐朝文學家,詩人。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鬥雞檄》,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範仲淹:範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範仲淹回京,先授樞密副使,之後拜為參知政事,九月,範仲淹等人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範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一,從文學價值,文學造詣上來看,個人覺得王勃的《滕王閣序》比範仲淹的的《嶽陽樓記》好。《滕王閣序》基本上句句是經典,信手拈來,皆成文章。而且範仲淹明顯是看過王勃的《滕王閣序》,在寫景時怕後人說是模仿王勃,就寫了句漁歌互答,但漁歌互答肯定沒有王勃的漁歌唱晚之韻味。王勃從地理位置,到滕王閣近景,到人生感悟和哲理,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簡直是對景色描寫發揮到了極致,令人嘆為觀止。期間還不忘拍一下洪州閻都督和路過一起赴宴的宇文州牧的馬屁,關鍵是拍馬屁的話也寫的這麼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所以我認為王勃的文學水平遠超範仲淹。

二,年齡上,《滕王閣序》是公元675年創作的,當時王勃才25歲;《嶽陽樓記》是公元1046年寫的,當時範仲淹57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勃真乃年輕有為啊,不愧為唐初四大才子之首。
三,做人,為官道理上,範仲淹畢竟做官經驗更豐富,四次被貶,並且搞了改革,雖然改革不成功,思想上更成熟了。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而王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在這一點上範仲淹想到的是人民,王勃想到的是個人的前途命運。所以範仲淹稍勝一籌。
四,人生哲理和哲學上。王勃勝出,當然也許是範仲淹懂這些,只是沒有寫出來。但我們現在只能按文章去點評。「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這些經典哲學思想在文章裡遠勝範仲淹。
當然,這裡說王勃很多地方勝過範仲淹,只是就文章而言,範仲淹還是思想家,改革家,這些都比王勃強。
以史為鑑,以書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