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同是千古名篇,誰的功力更勝一籌?

2020-11-30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語文教學中,《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往往被聯繫起來對比鑑賞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被分別選進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和必修五教材中。我剛剛上完《滕王閣序》,班上的幾個學生就來問我:

「老師,您覺得《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比較起來,哪一篇文章更厲害?」

在學生當中,往往就存在這樣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較真思維:如果談到歷史人物「張靈甫」,他們往往會問「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談到文學人物「王羲之」和「王勃」,他們往往會問「哪一個更厲害?」

對,學生們就是這樣「較真」,不分出個「好壞」和「高低」,他們決不罷休!有時候老師很厭煩這樣的較真,因為他們會把你問答「啞口無言」或「不知所措」。

然而,這種「較真思維」恰恰是「求知慾」的最強烈表現。作為老師,你可以「懶惰」一些,但絕不能抹殺孩子們那可貴的「求知慾」。

但是,在學生問到我之前,我還確實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兩篇文章都是「序」,內容和寫法都有相似之處,那麼比較起來,哪一篇文章更為厲害呢?

為了能夠更合理地給學生們一個解釋,這一次,我也必須「較真」了,將兩篇文章剖析給學生看。

「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

一、作品的較量,也是作者的較量

作品都是作者所創作出來的,因為,我們比較分析兩篇作品之前,有必要對兩個作者進行一個對比。

1.家族背景:要講「拼爹」的話,王勃比不過王羲之。

分析其「家族背景」,實際上就是「拼爹」。「拼爹」現象不僅僅是當下社會的一個特色,在古代也同樣存在,甚至還更加嚴重。

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門閥制度」,更是將「拼爹」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名門世家的官位和爵位統統都可以進行世襲或傳遞,而像鮑照那樣的寒門士子則根本就沒有飛黃騰達的機會。可以說,「大家族」壟斷了整個社會資源。

《蘭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就出生在這樣的「大家族」。他的伯父王導是東晉元勳,官居丞相一職,是魏晉名門「琅琊王氏」之後,父親也是官居淮南太守,可以說,王羲之的家族是名副其實的「門閥世家」。這樣的名門世家對王羲之的影響自然很大,父輩除開教他書法之外,還給他引薦了許多名士,優越的家庭背景給王羲之提供了很好的成長環境。

《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初唐詩人。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父親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他的兩位哥哥王勔、王勮也都才華橫溢,三兄弟被人合稱為「王氏三株樹」。和王羲之的「名門世家」對比起來,王勃的家庭算是純粹的「書香門第」。

著名的」父子碑「」鵝池「:相傳,」鵝「為王羲之所寫,」池「為兒子王獻之所寫

2.社會閱歷:「名士脾氣」和「才華橫溢」旗鼓相當。

「社會閱歷」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內容,通過對兩人「社會閱歷」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成長軌跡,甚至還能夠解釋他們在作品中所抒發的思想與情感。

王羲之13歲時拜見過大名士周顗,長大後被太尉郗鑑收為女婿。有了一個當官的嶽父,何愁「官路」不發達?隨後,王羲之從秘書郎開始,歷任庾亮參軍、寧遠將軍、江州刺史、護軍將軍、後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

雖然這些官職在當時基本上都是些清閒官職,但是卻逐步培養了王羲之後來的「名士脾氣」,喜歡追求自由,討厭官場的拘束。

王勃早有才華,他的成長經歷註定「奇豔驚世」。根據《舊唐書》記載,王勃6歲時就能寫文章,9歲時給著名訓詁學家顏師古糾錯,16歲科舉及第,授「朝散郎」,「朝散郎」乃當時「八郎之首」,正六品上文官。但隨後兩次被貶,給王勃的人生增加了一些波折。

王羲之因四處做官而培養了他遊山玩水、吟詩作賦的習慣,但是他沒有經受挫折,他在書法方面的名氣使他在官場上反而養成了自由隨性的氣質。

王勃因才華橫溢,平步青雲。最後由於太過「盛氣凌人」而遭遇坎坷,被貶兩次。但這也增添了他的「社會閱歷」,積澱了他的「人生厚度」。

王勃的雕像

3.作品影響:「天下第一行書」大戰「天才之作」。

王羲之被後世譽為「書聖」,而王勃則被稱為「初唐四傑」。「書聖」表現了王羲之在書法上的成就,「初唐四傑」表現了王勃在文學上的成就。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請注意,這是從「書法」角度來評價的,而不是「文學」角度。王勃的《滕王閣序》被譽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他的文章在有唐一代已經非常聞名,被《四庫全書》列為「四傑之冠」。在詩歌方面,明代的胡應麟甚至將他稱為「唐人開山祖」(《詩藪 內編》),可見,王勃在文學上的確頗有造詣。

由是觀之,若論書法,《蘭亭集序》的影響無人能及;若論文章,《滕王閣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蘭亭遺蹟

二、領略「氣勢」,體味「風骨」

(一)內容:

1.兩場宴會,氣勢不同。

《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王彬等42位名士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辦雅集活動,集會26人的37首詩作匯為《蘭亭集》,王羲之作序。參會人員涉及軍、政、文三界,影響十分巨大。

《滕王閣序》:「千裡逢迎,高朋滿座」。

公元675年,洪都都督閻伯輿重修「滕王閣」,並宴請眾多幕僚和賓客,其中就包括刺史宇文新州,文壇詞宗孟學士,掌管兵器的王將軍(名字皆不詳)等等,也涉及軍、政、文三界名流。

「宴會」是古代文人常常用來吟詩作賦、彰顯風雅、抒發情志的一種形式,在宴會中,他們往往會觀賞風景,邀請名流作詩集輯。所辦「宴會」是否有影響力,那就要看被邀請的名流究竟有何等名氣。

從參加宴會的幾個主要人物來看,很顯然,「蘭亭集會」呈現出人物眾多、真實可靠、大腕如雲三個特點,像王羲之、謝安、王彬、孫綽等是一等一的「大腕」「名流」。

而「滕王閣宴」中的人物則主要是一個「幕僚和賓客」,並非「大腕」「名流」。宇文新洲、孟學士、王將軍在歷史資料上的記載都不甚詳細。只有作者王勃,算是一個響噹噹的天才式的人物,但當時他年紀尚小,參加宴會也都是路過,人們並沒有把他看成「名流」。

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會,包括了王羲之、謝安、王彬、孫綽等各界名流

2.同抒悲情,境界有別。

《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的後面表達了他自己的「悲情」,他為何會產生「悲情」?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眼前的良辰美景快要消失,他為這「將散之筵席」而感到悲傷;二是生命必將走向衰老和滅亡,他為這「終期之生命」而感到悲傷。

《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無獨有偶,王勃在《滕王閣序》裡面也抒發了他自己的「悲情」,那麼王勃的「悲情」又是一怎樣的情況呢?

所謂「興盡悲來」,即「歡樂已經逝去了,而悲傷的情緒頓時襲來」,根據王勃的這個即時感悟和他的人生經歷,我們發現他的「悲情」主要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感覺到「個人渺小,宇宙無窮」,這是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二是為「時運不齊,命途多舛」而感到悲傷,也就是為他遭受貶謫、不被重用而感到悲傷。

如果說王羲之所表達的是一種「生命之悲」,那麼王勃所表達的則是一種「人生之悲」。

王羲之對「生命意識」進行深入思考,這是一種很高的思想境界,著名學者錢志熙在《中的文學生命主題》一文中,將王羲之所描述的這種境界稱為「生命境界」。

而王勃所描述的境界,可謂「生活境界」,他所哀嘆的是自己的「坎坷人生」。王勃的「宇宙觀」並非是一種生命意識的覺醒,而是基於自己的坎坷生活而表現出的一種「生存觀」。

滕王閣美景

(二)文筆:

1.王羲之寫得「意猶未盡」,王勃寫得「酣暢淋漓」。

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文採」是其重要標準。而要論及「文採」,我們可以去考察體悟文章中的那些「名句」。

《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名句」:有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氣清,蕙風和暢」。

《滕王閣序》中的「寫景名句」:有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蘭亭集序》中的「抒情名句」:有如「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滕王閣序》中的「抒情名句」:有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僅是他鄉之客」「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在一定程度上,詩詞名句直接彰顯了作者的才華。相比之下,王羲之的名句似乎有些捉襟見肘,意猶未盡;而王勃的名句則顯得豐富多彩,酣暢淋漓。在寫景、抒情、言志和句式、辭藻、用典等方面,王勃的文辭是「爭構纖微,競為雕刻」,而王羲之的文辭則是「生動簡約,筆情絕俗」。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蘭亭集序》「骨力稍微」,《滕王閣序》「氣象充足」。

魏晉名士,異常強調「風骨」,為人如此,文章亦如此。

劉勰在《文心雕龍 風骨篇》中認為「文明以健,珪璋乃騁」,意思就是文章必須要寫得「曉暢而有力」,才能像珍貴的玉器那樣被人重視。文章「結言端直」「意氣駿爽」,才稱得上有「風骨」。

而清代學者黃叔林又認為「氣是風骨之本」(黃叔林《文心雕 龍注》),「氣」是繼「風」和「骨」之後評判文章的又一重要標準。劉勰認為「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意思是作者在寫文章之前,要充分地培養自己的「氣質」,做到「辭句有力而內容充實」,這樣的作品才能放射出清新的光彩。

總之,「氣」是指文章體現有無生命力、生命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人要有「氣」,才能成為活生生的人;「骨」指的是「骨力」,體現的是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文採」,「風」指的是「情志」和「教化」,文辭要有感人的力量,文章才能打動讀者。

縱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文章雖然表現了「良辰美景之樂」,但更多的是「生命苦短之悲」。讀者觀之,只能為之更加感傷,它既不能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不能展現出「教化的力量」。

無論後世學者如何為之「洗白」,都無法改變這篇文章濃烈的「玄學意味」和消極的「遁世思想」。在文辭方面,則既缺「端直之文辭」,又少「駿爽之文氣」,可謂「骨力稍微,體勢略弱」。

王勃的《滕王閣序》,除開將滕王閣之美景寫得淋漓盡致以外,也寫出了個人生活的哀嘆和傷感。對美景的留念,對坎坷的慨嘆,對生命的熱愛,對未來的激勵,交織展現出作者內心的失望與希望,痛苦與追求,失意與奮進的複雜情感。

但是,王勃「哀嘆而不悲觀」,在「傷感」之餘,他還寫出了積極面對未來的「昂揚之態」,「老當益壯,窮且益堅」「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種面對坎坷人生而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昂揚精神」,在古代極為難能可貴。表現在文辭方面,既有「吟詠之滋味」,又有「昂揚之氣象」,可謂「明暢有力,氣象充足」。

影視劇中的」王勃「形象

三、兩篇文章的差距,就是兩個時代的差距

《蘭亭集序》誕生於東晉時期,而《滕王閣序》則誕生於初唐。因此,這兩篇文章既是「個人的作品」,又是「時代的作品」。

1.《蘭亭集序》暗示了一個混亂時代的終結。

王羲之為何會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生死問題」,而王勃在《滕王閣序》裡面則沒有?這絕不僅僅是因為「年齡」的緣故,這和那個時代相關。

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歷史上是一個「混亂」的時期,著名作家餘秋雨將「魏晉」時代稱為「無序和黑暗的後英雄時期」。他在討論「為何魏晉名士往往成為刀下之鬼」時,如此寫道:

「無論在實際的智能水平還是在廣泛的社會聲望上都能有力地輔佐各個政治集團。因此,爭取他們,往往關及政治集團的品位和成敗;殺戮他們,則是因為確確實實地害怕他們,堤防他們為其他政治集團效力。」(餘秋雨《中國文脈》)

這意味著,魏晉名士往往在刀光劍影之下「殘忍」地活著,他們要麼「端直」而被殺戮,要麼「圓滑」而僥倖存活。他們之所以屢屢思考「生死問題」,那是因為他們常常面臨「生存危機」。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雖然有對良辰美景的「短暫之樂」,但更多的是對生存環境和生命狀態的一種「失望」和「憂慮」。在朝不保夕的混亂時代,還是用短暫的快樂來自我安慰吧。

面對當前的生存環境和生命狀態,王羲之先是「清醒」,而後變得「消極」。他看到的不再是「生命的精彩」,而是「世事的荒誕」。

作為「名門世家」的一代名士,竟然也對生活失去信心,也對生死產生無奈;豪門名士如此,何況普通百姓呢?當人們的「生命權」得不到保障,難道不會整天思考「生和死」的問題嗎?

由此可見,「生死問題」已不再是「個人問題」,而是「時代問題」,是這個時代所有人需要共同思考共同面對的普遍難題。當一個人常常思考「生死問題」,便恰如一個進入暮年的老人,已是「日薄西山」。面對「老之將至」,自然是一種悲情心態。

王羲之的這種悲情心態,也正反映出東晉王朝「日薄西山」的時代命運。一個沒落王朝的臣民,也只能隨著王朝的日益衰亡而發生一聲聲嘆息。

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遭到司馬昭的殘忍殺戮

2.《滕王閣序》為「盛唐氣象」的開啟作了充分的鋪墊。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面展現出來的「昂揚精神」,有人將其歸於「年輕之心態」,也有人將其歸於「橫溢之才華」,然而,這都不是關鍵。

關鍵在於,這是一個富有「昂揚精神」的時代,著名文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庚先生把這個時代稱為「盛唐氣象」(《北京大學學報》1958年第2期)。

雖然,王勃並未真正地生活中「盛唐時代」,但是,他們在「初唐」的文學創作為後來「盛唐氣象」的開啟卻作了足夠充分的準備。

「盛唐氣象」的特徵主要有:投身於社會和政治的熱情,躍躍欲試的參預意識,強烈的自信,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而這些特徵,恰恰早已蘊藏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之中。由於自己兩次被貶,悲傷低落的情緒仍然尚未消散,「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既有對自己人生坎坷的悲嘆,也有對不得志的歷代名士的悲嘆。

但王勃並未像王羲之那樣這種人生坎坷的悲嘆置於「絕望消極」的境地中,反而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樣的壯志來反擊坎坷命運,高唱「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的豪情。

這種自信,這種昂揚的精神,正是後來「盛唐時代」人們的普遍精神。這豈是「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蘭亭集序》所能比的?

著名文史學家林庚先生,首次提出」盛唐氣象「的概念

結束語:

本文從多個方面論及《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這兩篇文章及作者,兩位作者「作品相似而經歷不同」,兩篇文章「內容相似而氣象不同」。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兩篇文章各有千秋:《蘭亭集序》是藝術界的臻品,而《滕王閣序》則是文學界的奇文!網友們,你覺得呢?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同為千古名篇,誰的功力更勝一籌?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同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篇目。同為序文,都是由寫景轉入抒情的「即興之作」。總有「愛比較的小孩子」喜歡拿它們來問老師:哪一篇寫得更好?誰的寫作功力更勝一籌。其實這兩篇文章各有千秋,很難分出高下。
  • 長知識丨《蘭亭序》到底是什麼序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與謝安一眾42人雅集蘭亭,流觴曲水,賦詩怡情,各有所詠。酒酣耳熱之後,眾人擬將詩作結集,共推王羲之為序。右軍先生欣然命筆,洋洋灑灑,有如神助,文墨高妙,為後人留下傳頌千古的書法和散文名篇。
  • 《蘭亭序》集字對聯:還有書法的美感嗎
    《蘭亭序》集字對聯:還有書法的美感嗎?蘭亭序可謂千古書法傑作,喜歡蘭亭序的人無以計數。人們喜歡《蘭亭序》書法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收藏拓本,有的一遍一遍地賞閱,有的不斷臨寫。也有的書法愛好者會從《蘭亭序》裡間隔取字,集字成對聯。
  • 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分析對比
    滕王閣全景滕王閣和嶽陽樓都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都臨江而建,都是在重修之後請了當時的文豪作序,於是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誕生了。《滕王閣序》基本上句句是經典,信手拈來,皆成文章。而且範仲淹明顯是看過王勃的《滕王閣序》,在寫景時怕後人說是模仿王勃,就寫了句漁歌互答,但漁歌互答肯定沒有王勃的漁歌唱晚之韻味。王勃從地理位置,到滕王閣近景,到人生感悟和哲理,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簡直是對景色描寫發揮到了極致,令人嘆為觀止。
  • 自古文人愛山水,那一路留下的千古名篇如星河燦爛,不勝枚舉
    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散文給我們帶來無限遐想。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等都是古代寫山水風景的名篇。更有現代名家的山水散文美不勝數,如徐志摩的《香港》、豐子愷的《黃山松》、林語堂的《春日遊杭州》、朱自清的《白馬湖》老舍的《大明湖之春》、餘秋雨的《陽關雪》等等,都是人文山水散文中的經典之經典。
  • 《滕王閣序》中「人傑地靈」的出處,不是南昌,而是四時鹹宜的城
    你或許沒有親自登高一覽「豫章故郡」那「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雄壯氣勢,但你一定知道那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千年的滕王閣。我們知道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因「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所作的《滕王閣序》而為世人所熟知。
  • 江西夏雲小楷新作《滕王閣序》欣賞
    江西夏雲小楷新作《滕王閣序》欣賞 釋文:滕王閣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 《滕王閣序》起名,帶點古風和詩意!
    《滕王閣序》是文學史上不可忽略的名篇,同時,其也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可以說是駢儷藻飾,辭採華美。最重要的是,文章中還表露出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因此,從中為孩子起名,典雅而工巧。
  • 《滕王閣序》中有哪些典故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是歷來有名的駢文名篇。何為駢文?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散文。對於散文,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
  • 幻書啟世錄 曲流觴怎麼玩 蘭亭集序技能契印推薦
    曲流觴在遊戲中是蘭亭集序的幻書角色,同時也是一位卓越品質的群攻角色,對於新手小夥伴們來說也是前中期必養的一位幻書角色了,那麼幻書啟世錄曲流觴怎麼玩呢,這裡就給大家帶來了蘭亭集序技能定位解析,以及契印搭配推薦。
  • 《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古人有癮】《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4日電 題:《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作者 任思雨  在星光熠熠的大唐,你最喜歡的詩人是哪位?  灑脫的李白、深沉的杜甫、文藝的王維、通俗的白居易、還是朦朧的李商隱?
  • 讀懂《滕王閣序》的10句名言,就可以笑對人生
    我們讀懂了《滕王閣序》的10個名句,就可笑對人生。如果要評選中國最美的一篇古文。那麼,《滕王閣序》一定能上榜。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詞藻,讓人讚嘆不絕。除此之外,《滕王閣序》中還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與喟嘆。01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 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檢測「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
    近日,經過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檢測,傳說1000多年前被唐太宗殉葬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了!這個鑑定是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進行的,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
  • 高考語文必背名篇名句
    (王勃《滕王閣序》)   15.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16.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17.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18.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1666年前他和朋友郊遊,別人賦詩他作序,詩未出名,序卻成為經典
    特別是東晉時期,以王羲之、謝安等為首的文人們,更有一套優雅的玩法。他們在蘭亭旁邊的小溪邊,順著小溪分散開來。有專人從附近的池塘中,採摘幾個結實點的大荷葉,上面放一個盛滿酒的酒杯,在小溪的上遊,放在水中,讓它順流而下。由於小溪是彎曲的,有些酒杯就會在拐彎處停下來。酒杯停在誰的跟前,誰就要即興賦詩一首,說不出來就要罰酒一杯。大家一邊品酒,一邊賦詩,玩得不亦樂乎。
  • 一篇《滕王閣序》竟有四十個成語,不愧是「天下第一駢文」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使得中國自古便流傳下來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滕王閣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是中國先人的智慧結晶,是中國語言一種凝練的表現形式。
  • 《蘭亭序》歌詞完整版
    《蘭亭序》歌詞完整版 周杰倫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演唱:蘭亭序
  • 古人有名的八次雅集,隨便哪一次都能把現代人的飯局秒成渣!
    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據《世說新語·企羨》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東晉王羲之曾與二十多個文人聚會,這便是有名的蘭亭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