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2020-11-30 華夏經緯

  【古人有癮】《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4日電 題:《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作者 任思雨

  在星光熠熠的大唐,你最喜歡的詩人是哪位?

  灑脫的李白、深沉的杜甫、文藝的王維、通俗的白居易、還是朦朧的李商隱?

  在他們之中,有一位天才少年不得不提。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因為他寫下的絕妙詩句,很多人從此對一座滕王閣魂牽夢縈。

製圖:雷宇竺

  「此神童也!」

  在一千三百年多前的初唐年間,有一位「神童」出生了。王勃所在的家族是當時有名的書香之家,祖父王通是大文學家、歷史學家,叔祖是唐初有名的詩人王繼,父親王福疇也曾任太常博士,擅於詩文。

  在如此深厚積澱的家庭中接受薰陶,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舊唐書》記載說,「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豪邁。」

製圖:雷宇竺

  過去有位大學問家叫顏師古,經他註解的《漢書》是很多人閱讀的範本,當很多小孩還在為「熟讀並背誦全文」發愁的時候,九歲的王勃卻幹出了一件驚人之舉:他指出了這部書裡的很多問題來,並專為此寫了《漢書指瑕》十卷書。

  大家形容這位少年的厲害,還有一點——寫東西從來不用打草稿。

  《酉陽雜俎》說,王勃每每打算要寫文章的時候,就先磨好幾升墨,再蓋著被子躺著。過一會兒忽然彈起來,把文章一氣寫完,連標點符號都不斷,「時人謂之『腹稿』」。

  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僅僅靠偶爾的靈光一現是不夠的,家學深厚的王勃,同時還是個勤奮努力的學者。他曾完成《舟中纂序》五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大唐千歲歷》若干卷等書稿,可惜後來遺失了大半。

  所以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那些構思巧妙、情感真摯的詩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除此之外,王勃對醫學也頗有研究,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我只是寫著玩,沒想……

  少年的王勃,同很多年輕人一樣,一心懷抱著入仕的豪情,走上了以文章幹謁求仕的道路。他給一位宰相劉祥道發了個私信,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看完他的文章,劉祥道立刻誇讚道:「此神童也!」

製圖:雷宇竺

  後來,王勃應幽素科考試,授朝散郎之職,成為當時朝廷最年輕的官員。當時沛王李賢(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兒子)很喜歡王勃,就把他納入自己的門下做起修撰的工作。

  彼時仕途順利、意氣風發的王勃不會想到,自己後來會因為隨便寫著玩的一篇文章遭了殃。

  在唐代,不論朝廷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都熱衷於一種娛樂活動——鬥雞,當時正十幾歲的男孩沛王李賢和英王李顯,也打算來一場「大戰」。

製圖:雷宇竺

  作為沛王李賢的身邊人,王勃也參與到這場遊戲之中,他用戲說的方式寫了一篇檄周王雞文,漂亮的「打嘴仗」文章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就成了爆款。

  但傳到了唐高宗那裡,這個「檄」字卻觸動了皇帝有些敏感的神經,他認為王勃是在挑撥兄弟倆之間的關係,一怒之下把他趕出了沛王府。

  誰不識《滕王閣序》?

  一夕之間從神壇跌落,仕途戛然而止的王勃遭遇了人生的一大打擊,向來有著強烈的仕進心的他,先後給多位大臣寫文自薦,表示自己效忠朝廷的信心,可都沒有得到什麼回復。

  心灰意冷之下,他決定去外面走走,前往蜀中漫遊:

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中》

製圖:雷宇竺

  機會也在此時再次降臨,王勃獲得了一個做虢州參軍的機會。但沒過多久,他又被捲入一場旋渦當中:他同情一個叫曹達的罪奴,便將他藏到家裡,後來又怕走漏風聲將其殺死。

  好友楊炯在《王子安集序》說「臨秀不容,尋反初服」,認為他是太出色了才遭人算計,這件事的真真假假成了一個謎,可當時犯了死罪已經是事實。

  雖然王勃被關的時候恰逢大赦,但父親卻因他而被貶到極為遙遠的交趾(今越南境內)為官,這讓王勃的心情十分愧疚。

  他南下去探望父親,在路上寫道:「勃聞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無用之臣,慈父不能愛無用之子……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何面目以談天下之事哉!」

  此時的王勃失去了對做官的熱情,但他的一腔才氣並沒有被磨滅。他路過南昌,正逢當地都督要宴請賓客,地點是滕王閣。

  這位都督原本讓自己的女婿準備了一篇序文,準備在宴席上大展風採。宴席當天,都督為表客氣,讓大家先寫,大家虛讓著都不肯動筆。結果不知情的王勃當場洋洋灑灑地寫了起來,把都督氣得離席。

  可他還是讓小吏偷偷地不斷將王勃的文章傳抄過來: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等到王勃全篇寫完,這位都督啥也不顧了,衝出來激動地對他說,「你真是個天才啊!」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餘之有數。」從眾人追星捧月的傲人明星,到如今雲遊的過客,王勃卻沒有處在過分沉重的情緒中,他還是堅定地寫下: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因為這一篇《滕王閣序》,滕王閣成為自古到今無數人想要打卡的地方。其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成為唐詩的極品。

製圖:雷宇竺

  只可惜的是,不久之後,王勃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離開人世。

  《舊唐書》記載,「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在王勃所在的初唐,正是文壇「破」與「立」的時期,他們四人的詩歌文賦風格逐漸擺脫六朝的綺靡文風,向追求內容的真實而轉變,對後世的詩歌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就像一顆流星划過,他為中國古代文學留下了極其亮麗的一筆。他離開的二十餘年後,李白出生;三十餘年後,杜甫出生;九十餘年後,白居易出生……文學的火炬一代一代相傳,終成燦爛的篇章。(完)

 

責任編輯:王江莉

相關焦點

  • 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分析對比
    ,都臨江而建,都是在重修之後請了當時的文豪作序,於是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誕生了。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鬥雞檄》,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範仲淹:範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
  •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同是千古名篇,誰的功力更勝一籌?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語文教學中,《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往往被聯繫起來對比鑑賞 《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初唐詩人。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父親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他的兩位哥哥王勔、王勮也都才華橫溢,三兄弟被人合稱為「王氏三株樹」。和王羲之的「名門世家」對比起來,王勃的家庭算是純粹的「書香門第」。
  •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同為千古名篇,誰的功力更勝一籌?
    風格浮誇、華麗,大量運用典故,以比喻、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來懾人心魄。創作起來比較耗費心力。 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倒數第二段提到了「蘭亭雅集」,感嘆當時滕王閣內的盛宴,也要像「蘭亭雅集」一樣散去。事實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聚會。
  • 《滕王閣序》中「人傑地靈」的出處,不是南昌,而是四時鹹宜的城
    你或許沒有親自登高一覽「豫章故郡」那「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雄壯氣勢,但你一定知道那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千年的滕王閣。我們知道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因「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所作的《滕王閣序》而為世人所熟知。
  • 江西夏雲小楷新作《滕王閣序》欣賞
    江西夏雲小楷新作《滕王閣序》欣賞 釋文:滕王閣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 《滕王閣序》中有哪些典故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是歷來有名的駢文名篇。何為駢文?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散文。對於散文,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
  • 《滕王閣序》起名,帶點古風和詩意!
    《滕王閣序》是文學史上不可忽略的名篇,同時,其也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可以說是駢儷藻飾,辭採華美。最重要的是,文章中還表露出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因此,從中為孩子起名,典雅而工巧。
  • 一篇《滕王閣序》竟有四十個成語,不愧是「天下第一駢文」
    古詩文,仿佛浮在書頁上的一彎殘月,即使你合上書卷,也會在你內心灑下一道道似水光亮;古詩文,仿佛一方小軒窗,窗裡的人對鏡貼花黃,窗外的人早已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古詩文,仿佛一株雨後芭蕉,憂愁的雨滴滑落在黃昏,嘆息聲,隔窗點滴到天明。
  • 讀懂《滕王閣序》的10句名言,就可以笑對人生
    我們讀懂了《滕王閣序》的10個名句,就可笑對人生。如果要評選中國最美的一篇古文。那麼,《滕王閣序》一定能上榜。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詞藻,讓人讚嘆不絕。除此之外,《滕王閣序》中還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與喟嘆。01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 李淵么兒李元嬰與滕王閣
    閬中滕王閣。有個詞叫處處留情,形容有的人遍地風流。唐朝有個著名的親王,他不但處處留情,還處處留閣。他不以政績留名後世,而以建閣而名傳千古。這個人就是滕王李元嬰。他雖不是蜀王,但卻是惟一在益州的隆州(今四川閬中)鎮守了五年的唐代親王。他留下的南昌滕王閣,至今是江南名樓;閬中滕王閣,也是今天古城閬中的一大盛景。
  • 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彭蠡之濱」到底是哪裡,今天變成什麼樣了
    01王勃在名作《滕王閣序》中曾經描繪了這樣一番美麗的湖邊景象:「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雨過天晴,夕陽下彩霞與孤獨的野鴨一同飛翔,秋水和蒼空渾然一色。傍晚,漁夫歌唱,歌聲響徹彭蠡之濱。坐擁這等美景的「彭蠡之濱」,指的是什麼地方呢?
  • 古代中國最有名的3個神童,為何沒一個人活到成年?真相揭開就4字
    「神童」是指天賦異稟的孩子,又稱「神童」、「奇童」、「天童」,早在兩漢時期就有,而且當時有專門選拔的考試制度,至於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神童」,人們還記得哪幾個?今天要介紹的是三位來自古代的神童,其中兩位絕對是大家最熟悉的,而另一位也許並不為人所知,但年紀很小,卻被稱為「孔聖人」的他,只能說明這位神童絕對不簡單,但令人深感疑惑的是,這三位古代的神童,竟然都沒有成功地長大成人,這到底是為什麼?
  • 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3位天才神童,現狀卻一個比一個慘,令人唏噓
    提起神童這個詞,我腦海中湧現的第一個人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出現的方仲永,五歲就能識得筆墨紙硯,文章詩句信手拈來,若是家裡長輩能有些見識的話,相信他不會只存活在王安石的文章中,而是會留名千古。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曹植、王勃等古代有名的神童,當然在現在進步的文明社會,神童也是不少的。
  • 那個9歲高考,10歲讀大學的天才少女,不過裹著神童的一塊遮羞布
    」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這是古人對神童的解釋,古人當中有不少人從小就表露出了神跡,孔子三歲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學會了祭祀禮儀,王勃13歲寫出《滕王閣序》,白居易不到一歲就能識字……現代隨著孩子開智比較早,神童也是一茬接著一茬,中科大還有個少年班,裡面接收的全是神童,12、3歲考上中科大的人。
  • 身為神童的他,竟在跟著這個男人後變成了混世魔王
    神童的出現向來伴隨著諸多爭議。有些父母不想著怎樣將孩子培養成才,一心只想著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想著如何才能榨乾他們的價值。不僅帶孩子們上各式各樣的訪談節目,還讓他們當著觀眾的面表演各種令人尷尬的才藝。雖然實現了電視臺和自己的雙贏,卻將孩子推向了風口浪尖。
  • 中國上世紀的3位天才神童你們知道嗎,他們現在怎麼樣了呢?
    中國上世紀的3位天才神童你們知道嗎,他們現在怎麼樣了呢?提起神童這個詞,我腦海中湧現的第一個人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出現的方仲永,五歲就能識得筆墨紙硯,文章詩句信手拈來,若是家裡長輩能有些見識的話,相信他不會只存活在王安石的文章中,而是會留名千古。
  • 11歲考入中科大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神童確實存在,誰家要是出個神童,豈不是燒了八輩子的高香?可是我並不贊成神童過早開發,「傷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採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 80年代被認為是天才神童的三個人,如今怎樣了,成為社會棟梁了嗎
    可能現在的年輕人不怎麼了解寧鉑、謝彥波、幹政這三個名字,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他們仨可是家喻戶曉的神童,那個時候,全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報導他們,還有人專門出書講述他們的故事,這樣的書在當時極為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