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勃在名作《滕王閣序》中曾經描繪了這樣一番美麗的湖邊景象:「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雨過天晴,夕陽下彩霞與孤獨的野鴨一同飛翔,秋水和蒼空渾然一色。傍晚,漁夫歌唱,歌聲響徹彭蠡之濱。坐擁這等美景的「彭蠡之濱」,指的是什麼地方呢?彭蠡之濱,其實就是家喻戶曉的鄱陽湖。
「鄱陽」雖享譽天下,但其實得名較晚。在隋朝,《讀史方輿紀要》稱:「自隋以前概謂之彭蠡,煬帝時以鄱陽山所接,兼有鄱陽之稱。」也就是說,在隋朝之前,鄱陽湖的通稱就是彭蠡。而《禹貢》中提到:「九江孔殷(長江)過九江至東陵,彭悉即瀦,東匯澤為彭蠡。」很多人認為此處的彭蠡也是今天的鄱陽湖,實際此彭蠡並非彼彭蠡。
《禹貢》中的彭蠡,位於今天的長江河道之北。《廬山記略》中提到:「廬山在潯陽南……北對小江」可以例證。而今天的鄱陽湖則是位於長江河道之南,兩者位置顯然不是一樣的。
事實上,鄱陽湖的形成與長江水的頂託和長江主泓道的南移息息相關。長江一帶汛期時,大量水匯入鄱陽湖盆地,這為鄱陽湖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長江出武穴,形成諸多分汊,最終匯合到一起,加之長江帶來的泥沙沉積,這就形成了鄱陽湖河床和泓道。
今天鄱陽湖名氣如此之大,不只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還因為它具備三個重要的功能:水文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
02
鄱陽湖的生態功能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和維護生態平衡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它主要匯納贛河、撫河、信河、饒河、修河這五河的來水,對一些小的季節性河流的水流也來者不拒。在4~6月,鄱陽湖有自己的小汛,各河流的水集中匯入鄱陽湖,受湖口斷面的約束,水位積高。而在7~9月,長江的大汛來臨,河流繼續匯入鄱陽湖,長江有時還會倒灌,讓鄱陽湖水位達到巔峰。由於盆地地形,蓄水能力好,所以鄱陽湖在汛期為長江防汛作出了不少貢獻。等到汛期一過,鄱陽湖便將水排到長江,水位降低。
鄱陽湖的溼地又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候鳥提供了溫馨的家園,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候鳥往往從10月入秋時飛來,到了春暖花開的4月離去。周而復始,它們大概也會感恩鄱陽湖的溫暖。
03
鄱陽湖的文化功能
鄱陽湖人傑地靈,孕育了許多富有特色的文化。比如說水利文化、候鳥文化、船塢文化、漁俗文化等。當然,鄱陽湖也給許多文人提供了寫作靈感,無論那文人是生於斯長於斯,還是只對鄱陽匆匆一瞥。
陶淵明作為在鄱陽湖附近土生土長的詩人,是值得關注的。在代表作《歸園田居》中,他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與勞作生活,這其中多多少少是受了南北朝時期鄱陽湖廣開耕地、鼓勵農作的風氣影響。
而外地的來客也往往沉醉於鄱陽。
山水流派開山鼻祖謝靈運的《入彭蠡湖口》有云:「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詩仙李白的《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寫到:「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彭蠡》言:「茫茫彭蠡杳無地,白浪春風溼天際。」
但要論描寫鄱陽湖最有名的文章,那絕對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了。它被記入高中課本,被廣大學子熟識背誦;佳句頗多,又被更多的人喜愛。
而以黃庭堅等宋人為首的江西詩派,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鄱陽湖的文化,就這麼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
04
鄱陽湖的經濟功能
《鄱陽縣誌》載:「鄱邑田畝廣闊,民多力農。」
在晉朝以前,江西地區總體農業發展水平不高。在南北朝,由於鄱陽湖的形成以及晉永嘉之亂造成的勞動力遷入等因素,江西的農業才得到快速發展。唐朝的安史之亂,又促使中原人紛紛向鄱陽湖附近南遷。與人口增長相應的,是政府的重視和水利設備的完善。《新唐書》載:「西南十裡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刺史李將順鑿」。愈加健全的水利設施使得鄱陽湖地區漸漸成為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也給南遷的勞動力提供了工作機會。唐李翱《江州南湖隄銘》:「厚其錢傭,以飽飢人。」
宋朝,《宋史》載:「本朝東南漕米六百萬石,江西居三分之一。」這進一步肯定了江西地區特別是鄱陽湖地區的重要糧食生產地位。
戴金奉敕編修《皇明條法事類纂》稱:「攜家逃來,投為佃戶」。明清時期,閩廣地區民眾紛紛流入江西,促使江西更多的土地得到開發,又鞏固了江西魚米之鄉的地位。
鄱陽湖的胸懷也孕育了豐富的魚種。《鄱陽縣誌》稱:「當早春驚蟄時節……至洞庭、鄱陽產卵其上……旬日即孵化成魚苗隨水漂流。」
且五河匯入鄱陽湖,鄱陽湖又連接長江,這為江西人走出江西、外地人入江西提供了便利的水運通道。
由於鄱陽湖豐厚的資源,鄱陽湖地區的人可耕田、可織布、可養魚、可外出尋求機會,一派生機盎然。
可如今,鄱陽湖也遭遇了危機。自古以來,鄱陽湖水位變化一直遵循「汛期是湖,枯期似河」的規律。但步入現代,它汛期仍是豐澤,但枯水時已經不是河了。有人認為這跟三峽水利工程在汛期節流有關。也有人認為是周邊的人圍湖造田造成的惡果。1954年,鄱陽湖豐水期湖面有5050平方千公裡,而這幾年湖面只有約3000平方千公裡。60多年的時間裡,豐水期面積下降了近2000平方千公裡,這是需要注意的。希望鄱陽湖的生態能夠得以保護,不枉它見證國人千年的興衰。
參考文獻:《禹貢》、《鄱陽縣誌》、《皇明條法事類纂》、《宋史》、《廬山記略》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夏禎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