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南宋詞人、詩人。初名灼,師從著名理學家真德秀。二十二歲任靖安主簿,後官至工部尚書,獲封龍圖閣學士。詩屬江湖派,江湖詩派是南宋末年興起的一個詩派,因書商陳起刊刻的《江湖集》得名,風格平直古樸。詞作深受辛棄疾影響,是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風格豪邁慷慨,多散句、議論。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在南宋後期號稱「一代文宗」。
北方淪陷於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無作為,無疑是眾多南宋愛國詞人的痛。百無一用是書生,或許這個時候的劉克莊只能在紙上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方信儒作為劉克莊的摯友,性格豪爽,能言善辯,曾出使金國談判「和議」之事,堅持寸土不讓,後英年早逝,在其逝世二十一年,而北方依然淪陷,劉克莊一腔報國無門的憤懣,只能傾訴給曾經共同戰鬥過的摯友。為其賦寫一首《沁園春·夢孚若》。
沁園春·夢孚若
宋代·劉克莊
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臺。喚廚人斫就,東溟鯨膾;圉人呈罷,西極龍媒。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車千乘,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悽涼感舊,慷慨生哀。
上闋描寫了劉克莊夢中與摯友相逢的情景,其中多有對南宋朝廷的諷刺之語。開篇「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臺」筆鋒直逼現實。寶釵樓與銅雀臺兩地皆位於金人佔領的北方地區,實際上兩人都沒有去過,但劉克莊卻故意用這兩處入詞,是表明自己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決心,同時也是對無作為的南宋朝廷的批判。「喚廚人斫就,東溟鯨膾;圉人呈罷,西極龍媒」四句,劉克莊展開了極為雄奇的想像,筆落間橫貫西東,表現出劉克莊博大的胸襟,極具楚辭式的浪漫主義色彩。「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三句,詞人以劉備與曹操比喻摯友與自己,意謂二人志同道合,共有雄心壯志。末三句「車千乘,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緊承前文「使君與操」意,言既然你我同為君主式的英雄,自然要廣攬南北人才,爭取早日收復失地。「燕南趙北」與開篇「登寶釵樓,訪銅雀臺」遙相呼應,點明了劉克莊創作此詞的主旨。
下闋寫夢醒後的現實景象,流露出劉克莊不受重用、報國無門的重重憂憤之情。過片「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承上闋夢境,啟下文現實:劉克莊在夢中聽見北方傳來的軍鼓陣陣,誰料收復失地的美夢卻被一隻雄雞喚醒了。醒後是何景象呢?「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現實非常殘酷,劉克莊不受重用,無法實現心中理想,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年華逝去,漸漸蒼老。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局面呢?劉克莊接下來引用漢代將軍李廣的典故進行了說明。「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這三句出自《史記·李廣傳》中漢文帝劉恆對李廣所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詞人用在這裡幾乎無甚變動,但用得卻相當貼切自然,既流露出劉克莊懷才不遇的悲涼慨嘆,又指責了南宋朝廷埋沒人才的黑暗政治。而且還另有一層深意,即劉克莊強烈地渴望能像李廣一樣建功立業,完成國家統一的理想。只可惜現實與理想差得十萬八千裡,這種無奈、愁悶、失望交織的複雜感情怎不能讓詞人「披衣起,但悽涼感舊,慷慨生哀」呢?末三句可說是鮮明地表達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全詞採用虛實對比的藝術手法,表達了劉克莊對摯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及對自身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現代文學家俞平伯曾在《唐宋詞選釋》中評價說「觀其通篇不用實筆,似粗豪奔放,仍細膩熨貼,正如脫韁之馬,馳驟不失尺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