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閒居帶湖,寫一首《踏莎行》,十句話用十典故,充滿了諷刺

2020-12-01 騰訊網

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被罷官後到上饒帶湖一帶隱居。他在事先修好的房子附近開闢了菜園子和稻田,準備犁田躬耕。閒來無事,又把前人經書中的句子用來填了一首詞。

他刻意把孔夫子的聖人之言,填進「小藝」、「末道」的詞作當中戲說人生。表面上是在諷刺孔子,其實是苦中作樂,進行自嘲。因為他的號是「稼軒」,所以這首詞題為「賦稼軒」。

一、《踏莎行·賦稼軒》賞析

《踏莎行·賦稼軒》——南宋·辛棄疾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詞作意譯:做人懂得進退存亡之道,不失正義就對了。得到君主信任,我就出仕;得不到信任,我就隱居。

退居田園,像樊須一樣,當個農民。以一根橫木作門梁,在簡陋之處安身。每天看著夕陽西下,羊牛結隊歸來,自得其樂。

不要學孔子四處遊說,兜售學問。因為得不到重用,只能黯然離開衛國。途經宋國時,還差一點被桓司馬截殺。結果他只能化裝逃跑,東躲西藏。

像古代的長沮、桀溺二位隱士一樣,各自拿著工具,並肩在田裡勞作不是很好嗎?孔丘先生為什麼不學他們,偏要把自己搞得這樣棲棲遑遑?

本詞上下兩闕共十句,用了十個典故,上闕寫自己歸隱上饒之後,追求的是一種符合聖賢之道的生活。「日之夕矣牛羊下」,頗有一種王維筆下的「夕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味道。

下闕則是通過對孔子當年失意後離開衛國,被人追殺的描寫,來反襯自己歸隱的正確性。最末的幾句,看似對孔子的行為充滿調侃與諷刺,但是事實是奚落那個「一心要從政」的自己。

這一首詞作於淳熙八年,辛棄疾被罷官之初。當時他還不知道,這一次歸耕,是他往後二十多年隱居生涯的開始,因為在朝中的知音和兩任靠山都倒了臺。

辛棄疾的內心已經意識到,他在政治上是孤單的。假如他仍然一意孤行的話,立馬就會和孔子當年一樣,整日棲棲遑遑、甚至像喪家之犬一樣被人追殺,東躲西藏。

於是他時常填詞、寫文章嘲笑自己的「不智」。奈何天性使然,終其一生,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與打擊,他還是原來的那個辛棄疾。

洪邁《稼軒記》中說:辛棄疾當年隱居的地方,在信州郡治(江西上饒),北面一裡外的一處空地上。那裡三面都有牆,另一面靠著一條湖,就是帶湖。

早在辛棄疾第二次擔任江南西府安撫使時,就在那裡蓋了百餘間房子,置備了菜地,隨時準備回家種田。當他就給自己的新居起了一個名字叫「稼軒」。可見他對自己在朝中受到的排擠,早有預見。

二、詞中的十個典故

「進退存亡」出自《易經·乾文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才是先賢的為人之道。

「行藏用舍」,典出《論語·述而》裡面孔子的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人小請學樊須稼」是化用《論語·子路》中的一個故事。樊須是孔子的一個徒弟。有一天,他來問孔子應該如何種莊稼。孔子說,這種事應該去問老農。

樊須又問孔子應該如何種蔬菜,孔子說,這種事應該去問菜農。樊須聽了孔子的話,就離開了。孔子認為要治理國家,學習經典禮儀和道德規範就好了,幹什麼要學種莊稼呢。

於是,孔子說樊須是一個「小人」。意思是樊須只能做一個普通的農民,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辛棄疾在這裡把他的意思反過來,偏要說:當樊須一樣的「小人」,去種田也很好。

「衡門之下」出自《詩經·陳風·衡門》。「衡」就是「橫」,指的是門上的橫梁。代指居住在簡陋的屋子裡面。

「日夕」一句出自《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本來是指女人思念丈夫歸來的詩。在這裡,辛棄疾拋棄了原詩中的含義,用了它字面上的意思。把夕陽下面牛羊歸來,當成了一幅風情畫。

下闕「去衛靈公」出自《論語》。是指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時來到衛國,衛靈公不問他如何用禮儀來治國,卻問他怎麼打仗。他感覺再呆下去沒有意思,於是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遭桓司馬」的典故見到《孟子·萬章上》。孔子當時在各國雖然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在民間的影響力十分巨大。

宋國的桓魋反對他的學說,卻眼見他的影響力日增,連自己的親弟弟也成了孔子門生。於是心中不服,趁他路過宋國的時候想要殺害他。

「東西南北之人」出自《禮記·檀弓上》裡面孔子對自己的說法。他形容自己一直周遊列國,漂泊不定。

「長沮」一句出於《論語·微子》。某一天,長沮、桀溺兩位隱士正在耕種。孔子和學生路過。孔讓學生子路前去二人,哪裡有渡口可以過河。

二人得知問路的人是孔丘,就對子路說:你問渡口在哪裡?滔滔江河,天下泛濫,這亂世誰也不能改變。你們與其跟著這個四處逃跑的孔子,還不如跟著我們二人,在鄉下耕田隱居。

最後一句典出《論語·憲問》,是一個叫微生畝的魯國人對孔子的問話,問他每天四處忙碌是為了什麼。

結語

過去有人批評辛棄疾填這一首詞,是在故意「吊書袋」賣弄自己的才學。其實,辛棄疾一生填過的詞很多,不用典故的比用典故的更加出色。他創作這種集經詞,只不過是為了消磨時間罷了。

辛棄疾在這一首詞中用的十個典故,沒有一個是出自生僻冷門的書籍。《詩經》、《論語》和《周易》都是當年書生必讀,早就被他背了個滾瓜爛熟了。

辛棄疾這首詞表面上是在諷刺孔聖人,但是自題「賦稼軒」,已經說明了他是在諷自身。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

用一句現代話來描述辛棄疾當時的矛盾心理,那就是——道理我都懂,可我還是想要收復失土,打回山東老家去;否則,當初我何苦要「南歸」。

相關焦點

  • 辛棄疾在詞中,封自己「水雲侯」,到底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高宗皇帝趙構雖然賞識辛棄疾,但終究對他的身份有所忌憚,所以並沒有給辛棄疾很高的官階,但即便如此,辛棄疾在工作上也是鞠躬盡瘁,這種四平八穩的官場之路走過了十多年,直到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才開始了屢遭貶謫的生涯。
  • 非常虛幻的一首愛國詞,雖寫思念摯友,實則藉以諷刺朝廷
    詞作深受辛棄疾影響,是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風格豪邁慷慨,多散句、議論。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在南宋後期號稱「一代文宗」。北方淪陷於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無作為,無疑是眾多南宋愛國詞人的痛。百無一用是書生,或許這個時候的劉克莊只能在紙上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如果說李白酒入愁腸,是七分化作了月光,三分化作了劍氣;那酒入了辛棄疾的愁腸,化作的不只有月光有劍氣,還有那一絲不羈的狂傲。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辛棄疾一首酒後狂傲之作,詞名叫《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
  • 宋代著名數學家的一首小詩,十個數字全用上,寥寥幾筆寫盡春色!
    這首小詩只有短短四句,把十個數字全部用上,但是絲毫不顯拙劣,反而意境朦朧,極有韻味,是一篇描寫山村田園風光的佳作,寥寥幾筆就寫盡了春色。《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也唯有如此,才能寫出這樣一首樸素至極卻意味悠長的佳作來。首句「一去二三裡」平鋪直敘,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詞語,就像鄉間的泥土一樣樸實無華。「一去」直言作者興致高昂,心情愉悅,因此一路上不急不緩,走著走著就走了二三裡路,不遠也不近,一切剛剛好。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作者改成「一去百十裡」,那麼遊春的閒適之意還有嗎?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跟辛棄疾學用典:辛式表達法則,讓你難讀懂的同時讓你覺得美
    辛詞流傳於世的大約有600餘首,其風格多樣,有的沉鬱頓挫,有的生動活潑,有的豪邁激昂,有的詩畫一體,有的傷感多情......但辛詞因為頻繁用典而讓人覺得「隔」,比如著名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8句,用了5個典故。雖然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華麗的辭藻,但讀者捉摸不透。有人曾質疑過,辛棄疾在詞中頻繁用典,有必要嗎?
  • 魯迅學李商隱寫無題,一開篇就令人驚豔,整首詩還充滿了諷刺意味
    魯迅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也是白話文第一人,他的文章寫得很深刻,還充滿了諷刺意味,尤其是他的雜文,那就像是一把匕首深深地扎進了敵人的身體裡;不過他除了雜文之外,成就最高的是散文和小說;一部《吶喊》和《彷徨》,讓我們見識到了他過人的才華。
  • 辛棄疾這首經典之詞,道出了真正的「愁」,尾句更有意味
    每一首都有每一首的內涵,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情感。在這其中,就如同我們心中的固勢思維,總覺得哪一類詩人就是哪一類詩詞的代表,好比提到王昌齡總會想到邊塞,提到柳永,總會想到那些風花雪月。辛棄疾也是如此。想要講卻講不出來,話到嘴邊,卻是自我安慰的一句「還一個涼爽的秋天啊!」不得不說,如此這般的感悟,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才體味得更加深刻,辛棄疾也一定是如此了。這首詩是辛棄疾被在遭遇彈劾去職之後,賦閒在帶湖時有感而作的。
  • 辛棄疾有多牛?寫一首詞,用94字囊括25種中藥材,你能找出幾種?
    辛棄疾的這首《懷古》氣勢磅礴,表達了他欲像當年劉裕那般北伐出徵的雄心壯志。他的作品,想必黃口小兒也能娓娓道來幾首。 辛棄疾在南宋可以說是文人裡仗打的最好的、軍營中最有才華的,可惜一生懷才不遇,到老也沒能見到王師定中原。而辛棄疾多有才華,他的一首《靜夜思》,融入25味中藥材,你能找到幾種?
  • 辛棄疾悲憤的一首詞,氣勢冠絕古今,還被王傑改成歌曲傳唱
    辛棄疾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文武雙全的文人,他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 古人寫的這些諷刺詩,或明指或暗喻意味深長
    這就是一首諷刺詩,表面上是在描寫老鼠,實際上則是暗喻當時的統治者用虛偽的禮節以欺騙人民,人民深惡痛絕,比之為鼠,給予辛辣的諷刺,被後人認為是《詩經》中罵人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詩。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位花蕊夫人,不僅容貌美麗,還能詩善賦,她也曾作有一首諷刺詩,名為《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 羅隱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寫盡了人性的醜陋,通篇寫得很深刻
    這很明顯是在諷刺那個時代,以及當時的權貴。杜牧的詩同樣充滿諷刺,特別是那首《江南春》,看似在描寫江南春色美景,但更多的還是諷刺了那個時代。那麼筆者今天要重點來與大家聊一聊羅隱,這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詩人,他一生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也就使得他悲痛不已,寫下過很多充滿諷刺的詩作,最經典的一首要數《蜂》,相信很多人對於這首詩一定不會陌生,整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寫得很一般,但是詩人正是借用蜜蜂,從而諷刺了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而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所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這首詞被譽為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 王安石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通篇寥寥數語,但是寫得很深刻!
    ,這在他很多的詩歌中就有體現,譬如這首《賈生》,那就充滿了諷刺意味。可能提起這首詩,人們會立馬想到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賈生》,這首詩也是充滿了諷刺。兩首詩其實是不同的風格,但是那種諷刺意味是一樣,寫得也是很深刻,讀來令人感慨萬千,對於任何一個有才華的人來說,他們有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任何的用武之地。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 趙翼最經典的一首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清代一位詩人有一首最經典的詩,曾經讓無數人感動!題遺山詩清代:趙翼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字雲崧,號甌北,乾隆年間進士。他長於史學,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 劉伯溫冷門的一首詩,看似普通的描寫雪,實則充滿了諷刺
    縱觀古代的諸多詩文,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寫雪的,他們把雪也描繪得極為唯美浪漫。不過在這些詩文中,有一首卻是比較另類的,那就是明朝劉伯溫所寫的一首詩,詩的名字叫做《北風行》。或許這首詩的名氣並不大,但是整個詩文卻顯得極為有趣,那時在外下起了大雪,將軍們則是在帳子裡喝著酒看著眼前的雪景,詩人看到這些之後頓時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詩,仔細品讀之後,不難發現其中所蘊含的那抹諷刺。《北風行》城外蕭蕭北風起,城上健兒吹落耳。
  • 今日詩詞賞析: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
  • 北方話諷刺人「白脖兒」,起源於東晉時期一個典故
    北方話諷刺人「白脖兒」,起源於東晉時期一個典故文/張秀陽「白脖兒」本來指的是一種烏鴉,因只有脖子上有白色羽毛,故稱為「白脖兒」。多生長在非洲大陸,埃及、南非皆有。中國也可以看到這種烏鴉。多為貶義,具有諷刺意味,有的朋友之間表達此意也說「你真白脖」,含有開玩笑的意思。「白脖兒」詞語來源於白頸烏鴉。可是,無論是白脖子烏鴉還是黑烏鴉,都一樣呱呱亂叫,讓人生厭啦。今天寫河南方言「白脖兒」,又是怎麼和不懂裝明白,喜歡賣弄的人聯繫在一起了呢?
  • 辛棄疾下決心戒酒,寫了一首詞,對著酒杯發牢騷,令人捧腹大笑
    心底散發溫柔的人才能吟誦,辛棄疾是有趣的,他的情感是豐富的,有鐵骨也有柔情。年近六十歲的辛棄疾突然心血來潮想要戒酒,因此留下了讓人回味的有趣作品《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讓人讀了忍不住笑出了眼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賞析賞析。
  • 為什麼有很多唐詩讀起來明白如話、意蘊無窮?後人的詩詞卻難解?
    問題:為什麼很多唐詩如《楓橋夜泊》、《出塞》等明白如話、意蘊無窮?後人的詩卻令人費解? 另外蘇軾的詞讀起來輕鬆簡單,而辛棄疾的詞讀起來就很燒腦?前言網友提的這個問題還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知道謝靈運的典故就不清楚「謝家池上「的意思。同理,」江淹浦畔」典出江淹的《別賦》,其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謝家池上,江淹浦畔「都是用典故來表達相思,因此後面會有」吟魄與離魂「之句。這是用典造成的「隔」,沒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讀得似是而非,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