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些個性的籤名,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一句網絡流行語是「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句話成為了文藝青年最時髦的心靈寄語之一。而我們每次讀到這句話,心中都會生發出一種美感,好似到了人間仙境,這裡沒有紛爭和困擾,只有林鹿踱步,海鯨遨遊,此情此景,讓我們流連忘返,陶醉其中。
但是很多人會好奇地尋找這句話的出處,如果尋根問底,其實這句話是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詩。李白,唐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風格俊朗豪邁,影響了詩歌文壇幾千年的歷史走向,開闢了詩詞的新天地。
根據清代的黃錫珪《李太白年譜》記載,李白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還在戴天山讀書學習,在此期間,李白訪問戴天山的道士,卻並未見到,於是他曾寫下一首詩,名曰《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的第三句正是此句的源出處,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整首詩一共是八句,詩人一開始就寫「犬吠」還有「桃花」,展現出的是一片祥和的桃園景象。正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一樣,這裡與世無爭,泉水淙淙,詩人沿著小溪一路前行,所目睹的景象呈現給讀者面前。此句為入山的第一程,他入山的目的,自然是尋找隱居在山中的道士。
詩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更具有仙境的感覺,詩人邊走邊觀看沿路的景致,越到林深茂密之處,越是覺得景色怡人,環境清幽。此時忽見林中的麋鹿悠閒地散步,溪水的聲音清晰可聞,這樣就更加突出了周圍的安靜。這「樹深時見鹿」寫得很有意蘊,後人把這句單獨提煉出來,總結出四個字「林深見鹿」,其出處正源於此。
詩中的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詩人入山的第三程。綠竹與飛瀑遙相呼應,青雲和碧峰匯聚一起,而一個「掛」字,用詞考究,給人以奔流浩蕩之感。道士不在,李白在這樣一種百無聊賴的心境中,才能環顧四周,細細品味起周圍的景色。這裡看似是寫景,實則寫出了大詩人造訪未成的那種落寞之感。
詩中的最後兩句,詩人運用了設問的方式,究竟有沒有人知道這位道士去向何方了呢?我此時此刻不由自主地靠在幾棵松樹上犯愁。結尾兩處再次寫出「不遇」的事實,詩人通過「倚松」這一動作的描寫,下筆迂迴,感情隨勢流轉,久久不能斷絕。
縱觀全詩,李白還只在少年時期,但卻能娓娓道來山中的景色,將煩惱和憂鬱融入了所見之景裡,意境高遠,構思巧妙,足以看出此時李白的文學功底頗深。詩人採用了白描的寫法,將一片桃園景象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在身臨其境中也跟著欣賞了起來。
尤其那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更是全詩畫龍點睛之筆,一個見鹿,一個不聞鍾,看似是寫景,其實是在抒情,在此處隱居的道人,想必也是一位世外高人,不與世俗糾纏,獨自一人清修,才尋得這樣一個清幽古樸之地。
今日話題:李白在未出山之前,寫下了很多有名的詩篇,這只是其中一首,你還知道其它的詩篇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