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青年的空間,總會看到「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樣的句子,人們總以為這樣具有小資情調的話,一定是現代某位不知名的文藝青年所作。然而並不是,「林深時見鹿」其實是李白寫的一首詩的其中一句,當然後人稍加改動,成了現在備受歡迎的名句。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這首詩詞本來的面目呢?在經過後世的添加修改,其實詩詞早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韻味。所以今天為大家賞析的這一首詩,就是李白所寫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這首詩的第2句是「樹深時見鹿」,雖然與前文提到的僅有一字之差,但是卻也有些許不同。因為一個字的差距,讓兩句話的意境相差甚遠。如果單單讀李白所寫的名句,會有幾分比較深沉的優美意境,但是如果換做「林」字,只會讓人感覺只有樹木茂盛之時才能看見鹿。原本的作品中,詩人是在拜訪有人之時偶然遇到樹林深處的小路,而經過改動的句子,就變成了只有樹木旺盛之時才能夠看到鹿,突然之間就少了一種原有的意境。除此之外,在這首詩的後面,人們還仿寫了更多同樣的句子,雖然初讀之時確實還有幾分韻味,可是時間一久,反而讀出來幾分尷尬。
拋開被誤讀的詩句不談,不妨一起去賞析一下,李白的這首名作。因為園區是很少被人們所提及的,導致了這樣的一首好詩,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而且人們在讀到某一個句子的時候,總是不深究其出處,反而讓改寫或者是仿寫的版本佔據了市場文化的主流。這首詩寫於李白十七、八歲之時,也是他所有的古詩之中,現存最早的一首作品。雖然比起他的經典名作,這首詩確實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從詩中,也能讀出少年李白的不同心態。
詩的題目中所出現的戴天山,坐落在四川隆昌縣,這個時候的李白,就在戴天山的大明寺裡面讀書。在這座深山中,還有一座道觀,所以在讀書無聊之時,他總是會找山中道士玩耍。這一日,他又去山中尋覓道士。在去往道觀的路上,他聽到了淙淙流水,偶爾之間還有幾聲犬吠聲。
桃花正在山谷裡開的熱烈,宛如天邊雲霞一般,昨日的一場大雨,讓桃花帶雨更顯豔麗之色。樹林格外幽深,偶爾能看到飛奔而過的小鹿,中午的時候走累了坐在溪邊聽不到學院裡的聲。樹林裡肆意生長的野竹,高度早已經直指青天,在那些翠綠的山峰上還掛著幾處飛泉,只是這樣的美景卻無人能夠與他一同欣賞。不知道他那位道士朋友到底去哪裡了,所以只能孤獨一人依靠著樹林中的兩三棵古松,排遣著心中的憂愁寂寞。
其實初讀此詩,會感覺這首詩與李白其他詩的風格全然不同。詩中沒有任何的瀟灑狂妄,只有娓娓道來的山間美景。這個時候的他還是青年,每日的煩惱,無非就是讀書時的苦悶。所以整首詩並沒有太複雜的情感和構思,完全就是李白的所見所聞。在描寫景色時,他採用了白描手法,將山林裡的景色寫得更加動人。當然他所寫的這首詩,並不算盡善盡美,與他後期的好奇風格相比,也有較大的差異。
只是在一個少年時期,能夠通過寫景抒情,展現山中的桃園景象,只是為了突出尋人不遇的情感,也算是小有成就。儘管這首詩不是經典名篇,可是詩中的這句話,卻成為了當下文青的最愛。在喜愛句子的同時,如果真的能清楚它的出處,其實對於自身修養而言,絕對是有利無害。起碼在濫用詩詞之時,也會有個人的思考。
作者:青樓詩社
喜歡詩詞文化的朋友,歡迎關注青樓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