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李白,我們便油然而生一股欣賞之意。李白不光有令人讚嘆的才情和能力,他狂放不羈的性格也讓人們很折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更是流傳千古的佳句,現代社會的我們反倒缺了一份這種不畏權勢、敢於放棄一切的豪放與灑脫。蘇軾也是樂觀派的代表人物,雖然被貶到物質匱乏的黃州,但仍對生活充滿熱忱,不僅寄情山水,還發明了很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這也是後人很喜歡蘇軾的重要原因。
李白除了寫很多意象壯闊的豪放詩外,也給女子寫過詩,除了玉真公主、楊貴妃外,也曾經因為一次邂逅給陌生女子寫過詩。李白曾經寫過一首名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詩,這首詩裡面有一個名句,被現代人改編成了歌詞,這句現在被廣為流傳,卻讓人們忽視了原來這麼美的句子是李白所寫,接下來就一同走進這首詩吧。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
這首詩運用了景物描寫,開頭運用了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犬吠」「桃花」這裡描繪出一幅很閒適、恬靜的畫面。緊接著「數深時見鹿」這一句被後人改編成「林深時見鹿」,被廣為傳頌。「帶露濃」這裡不僅顯示出桃花的顏色,更能夠從側面看出此時處於早晨。
「野竹分青靄,溪午不聞鍾」這裡描寫林中午時的情景,「不聞鍾」更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林中的寂靜,「飛泉」是動態描寫,這裡的動景更是增添了一絲動感美,也讓人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最後「無人知所去」更是點明本詩標題中的「不遇」二字,作者一個「愁」字加上倚著松樹的動作更會使讀者不由自主地苦思、探索,不僅能給人啟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總結: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喧囂社會,內心除了多了一絲浮躁之外,還會對未來充滿希望。正是這份希望和追求才會是我們在名利的舞臺上面不停地旋轉。反倒忘記生活得本質,生活的理想是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可若是在追求理想生活而過得很痛苦,那麼就會不值當了。也應該多花點時間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多駐足去欣賞美麗的大自然,開闊心胸反而能夠看淡名利,不被名利束縛的人生會過得很瀟灑。
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記得關注筆者哦!
你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