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與馬、牛、羊、豬、雞並稱為「六畜」,也被稱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根據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浙江餘姚河姆渡等遺址發現的狗骨骼,大約可以推算出,早在狩獵採集時代,人們就已馴養狗為狩獵時的助手。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科學家彼得·薩弗萊寧經過研究證明,目前世界所有種類的犬都起源於約1.6萬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南部馴養的狼。
正是因為狗的忠誠以及在嗅、聽、視覺方面的天然優勢,所以在古代,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養一隻狗。而一些詩人,也會作詩來讚美他們,以示喜愛之情。
未及弱冠之年的李白,在隱居在戴天山(即現在的大匡山)大明寺中讀書時,只是隱約聽到了幾聲犬吠,便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所以自然而然就覺得這就是原版。實際上,這句話就是改編自該詩的頷聯,但是這種改編,卻失去了原詩的那種韻味。
原詩說的是詩人偶然經過樹林深處的小路時看見了一隻鹿,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更顯出周圍的寧靜。而改編後卻給人一種只有樹木旺盛之時才能夠看到鹿,海藍的時候才可以看見鯨魚,突然之間就少了一種原有的意境。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也許很多人都聽過,他出自於唐代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一首詩,更像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遣詞造句方面,用"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一個銀白蒼茫的世界。再以"遠"和"貧"來點出眼前的空曠浩茫,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從遠處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門"和"犬吠",既照應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別是句中一"吠"字,響亮有聲,劃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寧靜,喚起了寂寥群山的迴響,也給沉睡的郊野帶來了生氣.。
蘇軾也十分愛狗,他還養了一隻叫做「烏喙」的狗,並寫了一首叫《予來儋耳得吠狗曰烏觜甚猛而馴隨予遷合浦過》來表達自己的喜愛:
烏喙本海獒,幸我為之主。食餘已瓠肥,終不憂鼎俎。晝馴識賓客,夜悍為門戶。知我當北還,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僕,吐舌喘汗雨。長橋不肯躡,徑度清深浦。拍浮似鵝鴨,登岸劇虓虎。盜肉亦小疵,鞭箠當貰汝。再拜謝恩厚,天不遣言語。何當寄家書,黃耳定乃祖。
詩人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一隻懂事而又頑皮的寵物——「烏嘴」。此後對它關懷備至,讓它吃飽喝足,養得十分肥壯,還保護它免除烹煮之禍。同時,對它的恪盡職守加以表揚,對它的缺點寬懷大度,對它因主人北返而顯得異常高興的行為加以稱讚,親切地與它說話,甚至為它戲作了這麼一首使它流傳千古的名詩,可以看出蘇軾對於烏嘴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