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中的這個段子,真是美到極致,用它當文案堪稱絕妙:
你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我: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你。」

「林深時見鹿」原句為「樹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作簡直就是一幅畫呀。
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蓋是時所作。
詩曰: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不知李白去找這位戴天山道士所為何事,但這八句詩,卻道盡了李白此行的所見所聞所感。
淙淙泉水聲,犬吠於其中。作者將泉水聲與流水聲巧妙融合在一起,且此聲主次分明,讓我們閉上眼睛去感受,李白當時所聽到的聲音,大概就是在超級幽靜的環境中,泉水叮叮咚咚,悅耳動聽,它大概是此時的主旋律吧,然而不知從何處傳來了犬吠之聲,若隱若現,似有若無。而詩仙就是詩仙,將此二聲融於短短五字當中,便足以讓它迴響千年。

桃花本嫵媚,帶露更醉人。帶著滴滴露水的桃花,怕是要把這世間美景都比下去了。詩人沒有不愛花的,而李白在愛花之餘,對露更是情有獨鍾,他的《清平調》中讚美楊貴妃時也寫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美麗的牡丹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豔冶。李白的眼中,花兒是美人,露水是妝容,真是美不勝收!

漫漫訪友路,鹿現深林中。走了一程又一程,又到了樹林深處,見到有麋鹿出沒,鹿性喜靜,常在叢林深處活動,可見其環境的幽靜。「樹深時見鹿」,可謂是家喻戶曉了。

忽行至溪邊,久不聞鐘聲。走在溪邊時已是正午,本該有鐘聲縈繞於此,卻只聞得溪水潺潺。到這時,詩人大概已察覺到所訪之人可能已離開此處,詩中也有些許暗示了,但這清幽正午,桃園之中,卻別有一番風味。

竹靄皆青景,所至為淨土。終於行至道院前,可惜道士不在,李白觀院前之景,見野竹與青靄,一個「分」字將二者的綠色加以辨別,同時使色調更加和諧,這是畫中景,還是仙之境?

飛泉何所倚?懸於碧峰上。除了野竹青靄,還有飛泉碧峰,一個掛字,讓二者一青一白,相映成趣,四周景色可謂妙不可言,也許正是因為「不遇」,這些景色才進入了詩人的眼中,詩人又將此景寫成了畫。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最後一聯詩人開始寫自己的所感,沒有人知道道士去往何處,詩人有了些許的愁緒,倚靠在松樹下開始感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此時的惆悵,融進了詩中的泉水聲裡,久久不絕。

不管是「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還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都是在嘆想見之人不得見的惆悵,我們與詩人雖遠隔千年,那份惆悵,始終都在「不遇」者的心頭,詩人最不畏懼的便是孤獨,因為終會有人從詩中理解他們的悲喜。
訪道士而不遇,多麼掃興的事,要是換做當代人,大部分都應該是匆匆而去,匆匆而歸,而且還是罵罵咧咧地歸,而詩仙李白遇此事,沒有一味抱怨,也沒有一路罵罵咧咧,他將惆悵化入詩中,將所見所聞載於詩中,這份惆悵留給後人更多的是山水之間的美感,或許詩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給人情感寄託的同時,更給人以如畫風景,像這秀麗山水一般,坦坦蕩蕩面對這世間風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