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三句很流行的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三句話,後兩句是網友原創,第一句卻是出自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詩寫於李白二十歲之年,李白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就是那時所寫。
古代詩人似乎很喜歡寫訪隱者、道士、僧人不遇這樣的題材,最經典就是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尋訪不遇,能突顯隱者、道士僧人的神秘感,同時,詩人也更能全心欣賞尋訪途中的美景,感悟哲思。李商隱的《北青蘿》中,就是訪孤僧不遇,而感悟出「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的哲思。
李白的這首詩,前六句寫景,後兩句敘事抒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潺潺的流水聲中,間雜著聲聲狗叫,豔麗的桃花,含著濃濃的露水。首聯狗叫、流水、桃花,展現了一派風景優美、寧靜詳各的世外景象。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詩人緣溪而行,尋訪道士,樹林深處、麋鹿時隱時現,正午時分,卻未聽到道院鐘聲,暗示道士外出。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山野綠竹,分開青色的雲靄,飛流而下的山泉,掛在青碧的山峰上。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沒有人知道道人去了哪裡,只得滿懷愁思,倚靠著兩三棵古松。
李白的這首詩,並不是名篇,也無名句,卻被網友引用出來,說明古詩詞在現代,依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樹深時見鹿」被網友改成了「林深時見鹿」,詩意也有了更多的新意,原詩只是表達道人所居之處幽靜詳和,而在現在的語境中,鹿是鯨精靈一般的生物,有著美好的象徵,「林樹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意思是:夢醒之時,能看到身旁的你,是人生最美好的事,如入深林看到精靈般的麋鹿,如入藍海見夢幻般的鯨魚。
有人也許會批評,這是在曲解詩人,網友對詩的改造,沾汙了詩的聖潔,其實不然,一代人有一代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古詩詞用這樣的方式繼續存在,正是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有人看到網上流行的這三句話,進而去讀讀李白的詩,不也是很好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