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流行起來的"二手句子",這些句子打著"古典文藝"的旗號,對傳統詩詞進行改編。這樣的句子雖然讀起來十分好聽,但是內容卻很空洞,沒有多少營養可言。
比如:"想陪你烹雪煮茶,白首天涯;萬家燈火,月落歸家"和"我很喜歡你,像雲纏隨風,不知所起,像風吹千裡,不問歸期"等等,雖然有點文藝,卻沒有古典美的神韻。
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
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古代沒有手機電話,約朋友見面要麼謝謝,要麼託人帶話,再要麼就只能靠碰了,所以古代有很多"不遇詩",比如最有名的《尋隱者不遇》。
李白寫此詩,正是因為沒能跟道士友人相遇,所以有感而發。
有人會問了,這首詩裡沒有提到道士和道觀啊,怎麼就訪道士不遇了?
這一點其實體現在"樹深時見鹿"這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意思是說走到樹林深處,看到了野鹿。到了中午,卻聽不到鐘聲。
為什麼聽不到鐘聲?就是因為朋友外出了,道觀裡面沒人敲鐘,所以就有了"溪午不聞鍾"。
尋訪友人不遇,所以李白很鬱悶,只能依靠著松樹自己解悶。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這正是《老子》提出的"滌除、玄覽"的認識過程,對待事物,摒除內心雜念的幹擾,摒除主觀成見,以澄明的心境加以體認,加以觀照、考察事物本質所蘊涵的哲理。
李白洗滌了心靈的汙垢,投身於山林之中,這時,自然山水的靈秀便流淌於他多彩的筆下。李白興高採烈的去拜訪道士,去的途中他心情是愉悅的,連林子裡的鹿都仿佛看見了。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原來這句"林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竟然有著如此"清靜、自在"的境界。而把它改成"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除了破壞這句詩原本的意味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美感和意境可言。
此番比較,我們才發現,原來傳統的詩詞不僅富有美感,還深藏意境在其中,如果沒有相近的心境、情趣、經歷,那就無法理解更深層次的美。
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誕生了無數偉大的詩人、詞人,流傳下了無數優美經典的詩詞歌賦。
但是隨著白話文的興起,已經很少有人再作詩作詞了,感覺老祖宗傳下來的詩詞文化,到了我們這裡就斷代了。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義務將祖宗留下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雖然現在已經鮮有人做詩詞,但我們仍應該將詩詞這樣優美的古典文化牢記在心。
每天讀一讀詩詞,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更能薰陶我們的氣質,陶冶我們的情操。
如果大家沒有讀詩詞的習慣,那麼我想給大家推薦我最近在讀的《飛花令》。
這套書在"中國古詩詞大會"上廣受好評,是一部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佳作。
用的: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主題,對經典古詩詞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和注釋,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古詩詞背後所蘊含的感情。
全書包含1000餘首經典詩詞,包括《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佳句。集結了傳世名篇,精選了經典詠嘆。
本書以1年365天為基準,將120餘位詩人的365首作品奉獻給讀者,為大家帶來一種吟誦古詩詞的全新方式。不僅如此,書中還穿插了精美的國風插畫,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讓詩情畫意得到升華。
現在全套四本《飛花令》僅需79元,每本折合還不到20元,平時少抽一包煙,少喝一杯奶茶,便能從古詩詞中品讀到人生的唯美與浪漫。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飛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