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01-13 齊魯壹點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

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胡春雨

題記: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如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王陽明

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孫中山。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習近平

謹以此文重溫孫中山先生日本神戶「大亞洲主義演講」九十六周年。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初二,公元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廿八。

古老東方:我們的家園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不僅是對當代人類命運的關切,更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追問。當我們恢廓的家園,成長為狹窄的地球村,如何容納現代文明的大爆發?綻放世界民族的百花園?文明道路的選擇,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沒有中國答案,不能沒有東方智慧。畢竟,這裡有締造文明的中心,乃萬物生發的地方。

打開世界文明的版圖:恢廓的亞洲家園,東臨浩瀚的太平洋與新大陸隔海相望,西與古老的亞非兩大洲水陸相接。哪怕在亞洲文明跌落谷底的時代,孫中山先生就自信的指出:「我想我們亞洲就是最古文化的發祥地,在幾千年以前,我們亞洲人便已經得到了很高的文化。就是歐洲最古的國家,像希臘、羅馬那些古國的文化,都是從亞洲傳過去的。」這裡誕生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人類主要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追本溯源,五百年來如日中天的基督教文明,也源於耶路撒冷——亞非歐三洲交匯的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未來,不僅關乎亞洲人民的命運,也關乎人類文明的走向。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上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布。」在這個大家園裡,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端最富饒、最廣闊的土地,坐擁亞太世界的中心。當紅日西墜的瞬間,這裡曾是寥落的遠東,但在文明普照的絕大多數時代,處於文明的中心。縱觀寰宇,我們是文明的中心還是邊緣,取決於我們是團結統一還是分裂渙散、是擁抱世界還是閉關鎖國、是開拓進取還是腐朽沒落,也就是一個民族的朝氣與暮氣,在沉睡與覺醒之間。

在我們生長於斯的大地上,亞洲人民的命運彼此相牽,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在東方智慧的啟迪中,有個關乎文明盛衰的十字路口:王道與霸道。是協和萬邦,美美與共?還是文明優越,零和博弈?當我們的家園歷盡風塵,不妨重溫亞洲民族解放時代,孫中山先生的啟示:

「歐洲近百年是什麼文化呢?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文明,只有飛機炸彈,只有洋槍大炮,專是一種武力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話說就是行霸道」。相反,「還有一種文化,好過霸道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不是要人畏威。這種要人懷德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古話就說是行王道」。今天,亞洲世紀正在到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霸權主義沉渣泛起,地緣危機此起彼伏,破解時代的挑戰,依然面臨文化路徑的選擇,世界期待東方智慧與中國答案。

崇王賤霸:大亞洲主義

百之年前,人類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享受著短暫的和平時光。一些老牌帝國主義力國家極武而亡,蘇聯作為新型力量在亞歐大陸北部崛起,亞洲民族獨立運動方興未艾,中國正在分裂的劇痛中尋求統一,日本一時成為東亞的獨強。縱觀當時的東亞格局,孫中山先生指出:「保衛亞洲和平是亞洲人應盡的義務……日本為亞細亞最強之國,中國為東方最大之國,使此兩國,能互為提攜,則不獨東方之和平,即世界之和平,亦容易維持」,維繫東方的大局。

在此格局下,孫中山先生末年在北上燕京途中,中經日本神戶發表了著名的「大亞洲主義」演講,站在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盛讚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民「便發奮為雄,同歐洲人奮鬥」,直至「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那一天,就是我們全亞洲民族復興的一天。」亞洲的解放需要亞洲的聯合,其中「在亞洲東部最大的民族,是中國與日本,中國同日本,這是這種運動的原動力。」在亞歐大陸北部,十月革命後「俄國最近的新文化便極合我們東方的舊文化,所以他便要來和東方攜手,要和西方分家。」在那個時代,「我們講大亞洲主義……就是為亞洲受痛苦的民族,要怎麼樣才可以抵抗歐洲強盛民族的問題。」這段講話,意在解決亞洲民族獨立的道路和力量問題。回顧歷史進程,和平的願景與鬥爭的展開,從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贏得和平卻離不開鬥爭。

其中的基礎,最終在於文化的選擇:「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我們講大亞洲主義,以王道為基礎,是為打不平。」在國際關係領域,中華文化所謂王道,是以人為本,和平共處;所謂霸道,是弱肉強食,零和博弈。可惜歷史正確的一面,「我們中國人此刻不知道,你們日本人此刻也是不知道。」最終孫中山先生只能把問題交給日本人民自己去作答:「你們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歐美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亞洲王道文化的本質,從今以後對於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幹城,就在你們日本國民去詳審慎擇。」這篇講話,熱情而冷峻,委婉而嚴厲。偉人所以偉大,不在於挽回歷史的狂瀾,在於洞察歷史的航向。

二十世紀初葉的東亞,倘如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日本既助支那,改良其政教,開發天然之富源,」則兩國走的將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王道,攜手迎來東方文化的復興。然而自詡躋身西方列強的日本,無可救藥的染上了軍國主義的毒,企圖利用中國一時之衰肆其貪殘,錯失了亞洲和自己的命運。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歐洲人數不過是四萬萬,我們亞洲全部的人數有九萬萬。用四萬萬人的少數來壓迫九萬萬人的多數,這是和正義人道大不相容的;反乎正義人道的行為,終久是要失敗的。」何況以列島之眾,鯨吞亞太之廣?魏武曾經告誡:「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日本沒有抓住讓人懷德的歷史機遇,而是步武董卓的逞淫威,不僅給中國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痛,最終以無條件投降的方式給自己畫上了句號。漂泊東洋的日本列島,如何撫平留給大陸深深的刀痕,終將成為必須交還的歷史答卷。

天下大同:命運共同體

回首百年,我們驀然發現,正是西方的霸道文化與科技文明,塑造了慘烈而輝煌的二十世紀,令人不勝唏噓。現在,和平與發展終於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明多樣化成為大勢所趨。度盡劫波,亞洲的主旋律,已從爭取民族獨立權轉向實現民族發展權。放眼今日世界,習近平主席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不可擋」,在國際社會的治理中,「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享有平等發展的權利任何人無權也不能阻擋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個重大判斷,在亞洲尤其得到集中體現。撫今追昔,堅決捍衛「比金子還珍貴的和平」,從而走合作共贏的王道,仍是「亞洲人民的義務」。

然而作為最古老、最廣闊的大陸,意味著亞洲是一個國際關係最複雜、歷史問題最棘手的大家園。譬如中國的東南方向,臺海、南海問題錯綜複雜;西南方向,英國入侵西藏造成的裂痕,迄今阻礙著中印兩大文明體的關係。南亞次大陸印巴對峙,西亞大地阿以紛爭——很多曾經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戰火紛飛。縱觀亞太地區,即有中美俄這樣決定世界運勢的大國關係,也有與印日澳等區域大國的地緣關係,更有眾多發展中的鄰居相伴。一些域外大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打亂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動輒借航行自由攪渾南海的碧波,利用矛盾推高喜馬拉雅的阻隔,在廣闊的太平洋上設立重重島鏈,生怕不把中國周邊的水攪渾。霸凌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一波未平一浪又起,東亞再平衡、甚至亞洲版北約甚囂塵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接受考驗。

如何迎接亞洲世紀的到來?當我們再次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遙想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囑託:「我們將來要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無疑乃亞洲和人類的出路,乃今日中國的「大責任」。今天的我們,把它叫做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條文明道路,根植於中華文明固有基因,代表著人類共同願望。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鬥爭,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堅守底線,終將成為新時代中國對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溫柔敦厚,詩之教也」。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文化滋養,養成和平中正而又威武不屈的文化基因。老子總結人類發展史,倡導和平主義,所謂「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把好戰與和平當作天下有道與無道的分野。這與視弱肉強食為天理,長期主導西方政治哲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何啻天壤之別!在儒家經典中,「暴力亂神,子所不語」,孔子給人類的教誨,首先便是反對暴力暴亂的霸道。戰國紛擾之際,孟子倡導王道,嚴厲抨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主張那個時代的人類進步事業,「惟不嗜殺人能一之。」因此,在西方世界熱衷於戰爭的時代,孫中山先生便指出:「因為我們二千多年以前,便丟去了帝國主義,主張和平,至今中國人思想已完全達到這種目的……我以為你們專講強權的行為,是很野蠻的……等到你們打厭了,將來或者有一日是真講和平。」文明的進程,不幸言中。

中華文明所以歷久彌新,在於博大的胸懷。從和平仁愛、天下為公的精神出發,追求人類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天下大同」,乃中華文明的彼岸。中華民族素來主張協和萬邦,孟子所謂「惟仁者能以大事小」,而不是文明優越、以強凌弱。早在中國尚在危急存亡的時代,孫中山先生便規劃未來:「所以我們要決定一種政策,要濟弱扶傾,才是盡我們民族的天職」,關乎中華民族之於人類命運的前途與希望。

基於深厚的文化基因,習近平主席為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開出了中國智慧的方案:「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為了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中國積極和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王道,摒棄冷戰思維、強權政治的霸道,讓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國際關係。」

結語

從中華文明和平仁愛的基因,到孫中山先生崇王賤霸的大亞洲主義,再到今日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天下大同」的文明觀一以貫之。現在,一帶一路成為中國人民與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發展的紐帶,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反映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願望,佔據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中國正積極推動「亞太夥伴關係要變贏者通吃為各方共贏」。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籤訂,開放合作更加緊密,亞洲世紀正加速到來。

總之,歷經五百年間全球化的浪潮,人類已經成為命運相連的共同體,沒有誰能退回老死不相往來的孤島。歷史證明,任何冷戰、熱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有走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王道」,才是人類文明的出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東方的和平道德,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去擁抱人類文明的大家園。

胡春雨,天橋作協副主席,齊魯晚報籤約作家、舜網文學駐站作家,民革天橋總支委員,民革濟南文史研究會、南充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天橋新階層聯誼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主任,濟南作協、明湖詩詞學會、山東散文學會、中國詩詞研究會會員。榮獲濟南市出彩統戰人,民革山東省委、中共濟南市委統戰部參政議政先進個人,民革濟南市委思想宣傳、參政議政先進個人,本欄目榮膺齊魯壹點年度十大壹點號。

壹點號走遍大中華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文學關心人,關懷人的命運和處境,從根本上說,就是關懷整個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今天的「人」,不僅同「類」,而且同「村」。所以,文學在關懷單個人的時候,歸根結底是在關懷整個人類。現今世界,高科技把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膚色、不分區域地都「互聯」到一起,人類的命運也就更加密切地融為一體。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得「文學是人學」的命題更加深刻和豐富,成為新時代文學創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這些話語深入人心
    2017年1月,習近平曾在日內瓦萬國宮發表演講,深刻闡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賞。「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是習近平一貫的主張,在不同場合,他多次向世界傳遞「和」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華社《學習進行時》今天為您梳理習近平那些深入人心的話語。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綜觀相關研究成果,國外學者在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過程中,主要遵循「動機·前景·理路」的邏輯路線和分析框架,對為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否可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實現等重要現實問題進行了論述和闡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於中外傳統命運論的智能創造和卓識開新。融實而和合是打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智慧,是化解人類生存厄運的一種武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熱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天下為一家的情懷。「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蔽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天下四海,現代可以理解為全球或者全人類,不論地處多麼邊遠的國家,都能共享安樂。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共同掌握世界命運、共同完善國際規則到共同治理全球問題,從共同創造發展機遇、共同擴大公共利益到共同應對風險挑戰,各國都必須共同承擔責任,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尤其是大國更應該率先垂範,積極行動起來,擔當起更大責任,發揮更重要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國際社會共同遵守現有合理有效的國際規則,增強供給全球公共產品的責任,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共同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基本原則。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怎麼了?人類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
  • 世界大一統: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始
    從茹毛飲血,到發現火種,人類一直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中國歷史從分分合合中走來,每一次的歷史變革,無不是從自然環境改變開始。唐朝末年,元朝末年等,不是天下大旱,就是洪澇災荒,官府苛政,民不聊生。分久必合,中國歷史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進步,發展到了今天具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大一統時代。人類自身有競爭,更主要的是與大自然抗爭。一場新冠疫情,讓世界人民重新連到了一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人民必須面對的問題。
  • 中外知名學者聚集「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家學者認真聆聽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鑑,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回答了人類社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深刻哲學問題,更加系統化、完整化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要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五個方面出發,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並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要在實踐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明確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要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1.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共同體都是由於某種能夠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紐帶而形成的。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
  • 後疫情時代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塑造力的話語路徑
    因此,在後疫情時代為了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我們要將話語與其背後隱藏的政治企圖剝離開來,揭露少數媒體通過改變話語場景和話語角色進行話語操控的本質,利用科學事實反駁謊言和假相,並通過「真朋友」和「好兄弟」等關鍵詞構建抗疫話語,展現我國守望相助、天下一家的大國情懷,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外受眾,實現後疫情時代的人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