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儒家的河流

2021-01-09 騰訊網

 泗河,儒家的河流

楊義堂

在中國的江河水系中,濟寧的泗河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然而,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泗河的地位卻不可小覷。在它古老的河灣裡孕育了源遠流長、厚德載物的儒家文化,它的一泓碧波從遠古流來,在中華五千年歷史裡迴旋激蕩,並從這裡流向全國和世界,即使在萬裡之遙的邊陲,也有它汩汩流淌的清音。可以說,泗河,是一條儒家的河流。

泗河古稱泗水,發源於山東泗水縣泉林的陪尾山麓。這裡曾是東夷族群聚居之地,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在泉林以東有一片廣闊的低洼地帶,上古時代曾是一個碧波蕩漾的巨大湖泊,據史籍記載及當地傳說,這裡就是古雷澤湖遺址,是三皇之首的伏羲和五帝之一的虞舜生活的地方。《史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壽丘即今天的曲阜,負夏亦稱負瑕,即今天的兗州。當地一些古老的地名也印證著伏羲、虞舜當年生活的痕跡。

雷澤湖夏秋時節積水成湖,秋後冬前湖水洩漏,「湖響如雷,三日漏涸,故曰雷澤秋聲。」雷澤湖的水從陪尾山前湧出,有大泉十數,渟泓澄澈,稱之泉林。其中尤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四源並發,匯流成河,泗河因之得名。泉林景色宜人,歷代歌詠詩文眾多,宋朝朱熹曾至此遊春踏青,留下了「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詠嘆。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經駐蹕泉林,後來乾隆皇帝南巡,又九度駐蹕泉林。

泗河之水湧出泉林,流向西南400米,就是卞橋。卞橋是中國最早的石拱橋之一,始建年代無考。橋西有一處春秋時代卞國故城的城牆遺址,卞國有兩個著名歷史人物,以勇著稱。一個是卞莊子。卞莊子是個孝子,他的母親在世時,他隨軍作戰,三戰三敗,朋友看不起他,國君羞辱他。其母死三年,魯國興師伐齊,他請求從戰,三戰三獲敵人甲首,以雪昔日敗北之恥,最後又衝殺七十人,戰死在疆場上。孔子稱讚卞莊子之勇,說這是成為一個完人的重要條件。另一個人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孔子很喜歡子路,但也深知這個弟子性格魯莽,因此時時點撥他。子路曾經問孔子什麼是強。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之強、北方之強,還是你所當行的強呢?南方之強教人寬厚柔順、逆來順受,為君子所遵行;北方之強摜甲提刀、死而不惜,為強者所遵行。一個君子,心平氣和而不為流俗所誤,那才叫強啊!直道中行而不偏差,那才叫強啊!國家有道,不改變最初的操守,那才叫強啊!國家無道,不變節媚俗,那才叫強啊!」泗河潺潺流淌,一如孔子和弟子們流傳千載、直達心靈的絮語。

泗河一路歡快地向西奔流,來到曲阜境內,南側有一條洙水河成為它的支流。孔子周遊列國、到處碰壁之後,晚年來到洙泗之間的杏樹下,在這裡帶領弟子們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著春秋。《莊子》記載:「孔子遊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真是一段教學相長、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泗河之濱有一片院落,古柏參天,深幽雅靜。東漢時「諸弟子房舍井甕猶存」,後來建起了講堂、大成殿、兩廡等,歷代碑刻遍布其間。宋代之前稱為「先師講堂」,元代時改稱「洙泗書院」,這裡應是世界上第一座書院吧?就像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兩河流域是西亞文明的濫觴一樣,洙水和泗河流經的地方,也是儒家文化的兩河流域,是聖賢教化之地的代名詞。千年嶽麓書院就有一個美麗的別名—瀟湘洙泗,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有一個大牌坊,名字就叫「洙泗淵源坊」,就連日本、印尼,也有泗水的地名呢。

泗河溫柔地流過孔子家鄉之後,匯入了沂河等支流,河水大漲,到了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城東,開始折向南流。這裡是古代的泗河、濟水、淮水與黃河等「四瀆」交匯的地方,是大禹治水的古戰場。鯀採用堵塞的辦法失敗被殺,大禹則採用疏導的辦法,不屈不撓,三過家門而不入,「盡力乎溝洫」,才止住了洪水。大禹是中國儒家經典中所稱頌的堯舜禹三代時的聖君,而三代則是儒家理想的社會,大禹帶領人民治水的精神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兗州城東、泗河之上,有一座金口壩,堪稱歷代人民治水的見證。金口壩古名石門,始建於漢代。隋文帝元年(581年),兗州刺史薛宙為治理泗河水患,在這裡「積石為堰」,挖府河西流,灌溉農田。金口壩全長130米,設有5個洩水孔。元朝實行「泗水濟運」,通過金口壩上的黑風口引水閘,將泗河之水引入府河,然後匯合汶河、光河之水流到濟寧天井閘,補充大運河的水源。金口壩還是古代驛道上的交通咽喉。

泗河從兗州南折向西南,這裡地勢平坦,阡陌縱橫,泗河像脫韁的野馬,左右衝撞,經常泛濫。再往下進入微山境內,在魯橋匯入了京杭大運河和江北第一大淡水湖—微山湖。今日泗河僅限於魯橋以上159公裡,流域面積2350平方公裡,共有32條支流、7處閘壩、26座水庫。建國後,通過多次治理,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態修復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受到泗河之水的潤澤,這裡的人民長期以來形成了見義勇為、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在歷史上和建國後,湧現出一大批豪傑志士和英雄模範,為社會進步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他們身上,依然流淌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儒家血脈。

近年來,濟寧市對泗河進行全流域治理和生態景觀提升,建成了泗河景觀大道,這裡成了一條生態景觀、文化長廊。夏日,你可以開著車在堤頂路上馳騁,觀賞「無邊光景一時新」的泗河美景,也可以在岸邊駐足,聽著潺潺流水,抒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甚至也可以下河暢遊一番,體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真性情。

(原載《齊魯晚報》2014年1月13日《青未了》副刊頭條,榮獲山東新聞獎報刊副刊散文獎一等獎。文末有改動。)

《魯國春秋》作者:楊義堂

楊義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金長城中國作家創作室成員,曲阜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濟寧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出版長篇歷史文學作品《大孔府》《大運河》《魯國春秋》《北遊記:蘇祿王傳》《抗戰救護隊》《千古家訓》,儒學專著《祭孔大典》《新鄉賢歸來》,歌曲《再出發》《我家住在運河邊》《運河長》《尼山情》等。獲得泰山文藝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喬羽文藝獎、日本孔子文學獎等獎項。

約稿:神偉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微信號:EMKTXWTT

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讚,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山東一河流,古代比現代有名,從三皇五帝到夏禹商湯皆與其有關
    自古以來,偉大的文明總與河流緊密相連。人類為了與水相依,總偏愛逐水而居,河流兩岸早已成為人類的棲息地,也孕育和滋養了人類古代文明。今天我們不說長江、黃河,說說一條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河流,名叫泗河。名字是不是很普通?你甚至都沒聽說過。但要說起其古代的名稱:泗水,那就很有名了,如今濟寧一個縣就叫做泗水。
  • 山東境內河流長度排名,看看有沒有你的母親河
    山東分屬於黃、淮、海三大流域,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外,其餘中小河流密布各區域。山東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淮河水系,自流入海的河流等,黃河水系有支流大汶河,海河水系主要是指魯西北的河流,淮河水係指南四湖的注入河流及沂河、沭河等,直接接入海的有小清河。
  • ...基地暨首屆山東省美麗家鄉河名單公布 德州市3個基地3條河流上榜
    經市級推薦、網絡投票、專家評議、部門審核等環節層層篩選,全省共16個基地、18條河流上榜。其中,我市丁東水庫、大屯水庫、夏津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3基地入選首批山東省水情教育基地名單,平原縣洪溝河、平原縣趙王河、齊河縣大清河3條河流入選首屆山東省美麗家鄉河名單。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
  • 我國的河流為什麼北方多叫「河」,南方多叫「江」?
    按照水利部編纂的國家行業標準《中國河流代碼》的定義,河流是指比如《爾雅·釋水》中四條最著名的河流稱為「四瀆」,即江、淮、河、濟,指的是長江、淮河、黃河、濟水這四條單獨流入大海的大河(現在淮河和濟水已經不再直接注入大海)。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鄧曉芒: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
    文明富強籠罩之下,國人有關儒家思想的爭議從未停止。近幾年,隨著「國學熱」興起,現代人們對於傳統儒家學說的議論也愈演愈烈。 被古人奉為圭臬的儒家學說如今飽受現代國人批判,我國著名學者鄧曉芒就是批判儒家的代表人物。鄧曉芒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學術主張十分新穎,自成名以來,鄧曉芒就一直認為儒家學說「害人匪淺」,並寫了很多文章對儒家學說進行批判。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評《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
    黑龍江大學柴文華教授的《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三聯書店2004年12月版)可謂是現代新儒學專題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研究》本著從抽象到具體的表述方式,首先對現代新儒學及其文化觀進行了前提性或總體性研究。
  • 儒家的「智」是什麼?
    「知」在《論語》中經常出現,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為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認為,「智」是人必備的一種重要品德,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手段,沒有「智」,不可能做到仁、義。儒家認為可以通過推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禮記·大學》中提出:「致知在格物」,認為獲得「知」(致知)的途徑在於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並提出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由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到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等,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儒家思想產生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歷史時期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書影    內容簡介: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 講座回顧丨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
    有觀點認為儒家是一種國家意識形態,與一個具體國家及其所處的具體時代密切相關。而白彤東教授認為儒家是一套哲學體系,可以根據時代變化進行新的演變,恰如柏拉圖的作品,雖有其具體的時代背景,卻因其超越古典時代、超越雅典人群、超越地中海地域的思想流傳至今。儒家也應當被視作這樣一套普世價值,而非具體歷史情境下的意識形態。在這基礎上,我們才能討論儒家如何與權利、自由和法治的觀念相容問題。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 儒家與達爾文主義.
    斯賓塞的競爭進化論,與中國文化傳統中儒家的經世致用、法家的富國強兵相結合,形成了近代中國物質主義與功利主義的狂潮。社會達爾文主義顛覆了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的那種虛偽的禮的秩序,代之以競爭為核心的力的秩序,並產生了以強者為主導的新國民人格。然而,這一去價值、去倫理的力的秩序,又沒有抹殺中國文化的虛妄,於是在清末民初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後果,它造就了民國,卻毀了共和。
  • 儒家仁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愛人類」是儒家「仁愛」思想底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代性價值不可低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仁」是儒家學派核心觀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分為「安仁」與「利仁」兩類,「安仁」實際上也就是「樂仁」,恰如《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所言:「仁者樂道,智者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