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2021-01-09 中國財富網官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代琉球王國是位於中國東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被譽為「萬國津梁」。其所在的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孤懸海外,與中國的福建地區隔海相望。隨著對琉球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發現,中、琉兩國的歷史淵源頗深。琉球早在明代以前就與中國有交往。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致送國書。同年十二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不久山南、山北二國亦效仿進貢明朝。到了明宣宗時期(1430年),中山國打敗了山南、山北兩個小國,建立了以尚思紹為國君、統一的琉球王國,定都那霸,並在那霸首裡建立王城。中山國統一琉球前,中國已將「琉球國中山王」名稱使用在洪武年間文書的印信上。明永樂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寧因父逝世,明朝廷遣使諭祭,並冊封武寧嗣立為新王,由此開啟了中國對琉球的冊封史,同時也正式開啟了中琉兩國長達五百多年的友好往來。從永樂初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明清兩朝派往琉球使團共25次,明朝17次,清朝8次。每次使團人數在500至700人之間,除雜役、船夫、官兵外,尚有若干高僧、道士、醫生、天文生、畫師、文人、親朋好友作為從客相隨。例如,明杜三策從客胡靖、清全魁從客王文治、李鼎元從客湖南僧人宗實、費錫章從客沈復,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涉琉文學作品。明正統以前只派行人充任正使,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改為給事中和行人分別擔任正副使,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以「學問優長,儀度修偉」為標準,正使一律出自翰林。這些冊封使雖為五、六品官,但都受賜一品麒麟服以示國家對冊封琉球、宣示聲教的重視。

此後,中國與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屬關係。在這五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琉球,琉球社會的各階層開始接觸到中華文化,並逐漸被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學藝術、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生產科技、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等方面所吸引,琉球人因此對於中華文化心生嚮往,並開始積極學習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琉球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接受中國官方的冊封,中方每次冊封活動都組織大型冊封使團遠渡重洋,冊封使團成員大多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琉球期間展現良好的文化修養,凸顯大國風度,引起琉球民眾的嚮往。琉球派往中國的使團不僅僅進行經貿上的往來,也進行文化上的學習,琉球來華使團利用在華期間學習相關的生活技術,購買大量的中華文化經典書目,帶回琉球王國後帶動琉球經濟的發展,也激發了琉球人向中國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為更好的汲取中華文化,琉球政府向中國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分為兩類,一類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公費留學生,稱為「官生」;另一類是在福州自費的留學生,稱為「勤學」,這些留學生系統地掌握中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回國後部分學生入仕,成為國家公務人員;另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從事文教事業,在琉球本土進行中華文化的普及教育。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中華文化在琉球逐漸普及開來,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琉球得到了琉球民眾的崇敬。

鑑於琉球王國造船航海技術之落後,明太祖為了加強中琉間政治聯繫及朝貢貿易,在不斷賜予琉球大海舟的同時,亦陸續派遣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充分顯示了明政府對琉球的特殊優待。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受到了極高的禮遇。琉球國王「即令三十六姓擇土以居之,號其地曰唐營(俗稱久米村)」。他們中「知書者授大夫、長大,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其「子孫世襲通使之職,習中國之語言、文字」。來自先進文明之國的閩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自然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及科學技術向琉球的傳播中心。在此後的歲月,眾多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被派遣回中國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中國奮發學習,學成後返回琉球,深受重用。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是將中國儒家文化和先進生產和科學技術直接傳播到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而且由於他們主要從事與中琉朝貢貿易有關的活動,因此他們對中琉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也發揮了特殊橋梁和紐帶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在向琉球人傳播中國文化與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在逐漸地琉球化,與琉球人通婚、繁衍後代,最終完全融入了琉球社會,從而實現了與琉球社會的互動與融合。久米村主要由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遷至琉球的中國人所形成,是歷史上中國與琉球王國交往聯繫的一個重要中心。久米村人大多從事中琉朝貢貿易事務,同時承擔著中琉間文化交流的重任。久米村在琉球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村人身居要職並享有各種特權,對琉球王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有極大影響。

琉球之建築,因自身自然地理特點,有其獨特的風格,如陳侃所說:「琉球俗樸而忠,民貧而儉。富貴家僅有瓦屋二三間,其餘則茅茨土階,不勝風雨飄搖之患。」又如徐葆光所載:「作屋,皆不甚高,以避海風,去地必三、四尺許,以避地溼。民間作屋,每一間瓦脊四出,如亭子樣。瓦如中國缸瓦,極堅厚,非此不能御颶故也」。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之後,在琉球王府的幫助和支持下,自行擇地建屋、聚落而居,形成一個特殊的村落,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完全受福州建築文化的影響,琉球各地建築也兼容吸收福州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技術。這在琉球的王宮、久米孔廟、天妃宮、天使館、園林等建築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琉球受中國影響深遠,政治上作為藩屬國的琉球對於宗主國中國的冊封制度採取積極響應並欣然接受的態度;經濟上琉球作為朝貢關係的受益方積極的開闢中國市場,並在中國一些特殊的對外政策影響如海禁政策等影響下利用朝貢關係進一步擴大琉球在中國的經濟利益;文化上作為儒家文化圈的一員,琉球無論從王室上層還是平民百姓,都尊漢文化為正統,積極地向中國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因此,琉球通過政治冊封、朝貢貿易、閩人移民以及派遣留學生等途徑,積極的吸納和攝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中華文化中的精華,促進了琉球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這種發展主要表現在琉球的學校教育、文學藝術、宗族觀念、生產科技等方面,這些領域的進步反映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帶給琉球國的良風美俗和先進生產技術,凸顯了琉球人積極主動的學習中華文化,並將中華文化與琉球的本土文化相結合,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盛大景象。(本文為《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緒論)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ISBN:978-7-5166-530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價:40.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與琉球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長達500餘年之久。因琉球的貢使、留學生與明清兩朝的冊封使臣、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的密切交流,改變了琉球社會發展遲緩的狀態,使其生發出「文明之花」。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
  • 曾經是琉球王國的都城遺址,如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為琉球群島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霸風景優美,有很多婆娑多姿的棕櫚樹和檳榔樹、蒼翠挺撥的琉球松、五彩繽紛的各色鮮花,配上蔚藍色的大海和白雲朵朵的天空,一派南國風光,是日本少有的亞熱帶旅遊區。【首裡城公園】首裡城是古琉球王國的都城遺址,是衝繩群島的重要古蹟,並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復旦徐靜波:衝繩首裡城是琉球文化的象徵,中國元素非常多
    首裡城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徐靜波看來,首裡城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象徵,還不如說是琉球文化的象徵。「琉球群島相對而言,是較晚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的。首裡城的建造,始於14世紀末,1429年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向明朝的中國稱臣朝貢,並受明、清王朝的冊封。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衝繩原名「琉球」14世紀初,在如今的衝繩島上,出現了三個王國,分別叫做南山、中山、北山。儘管琉球群島僅有4644.75平方公裡,比我國廣東佛山市稍微大一些,但三大王國之間有著細緻的邊界、城市劃分。中華帝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利用冊封以及儒家思想,層層向外拓展。唐朝開始,朝貢逐步轉化為朝貢貿易體系,實施「禮尚往來」的原則: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華天子,天子則以萬國來朝之名給予該國所需。
  • 倭寇的老巢之一薩摩藩,對琉球王國的軍事徵服!
    以被軍事徵服琉球為例,日本對所謂朝貢國琉球,制定了極為苛刻的掟十五カ條,直接幹涉琉球王國內政,其中包括對琉球王國對外貿易和航海自由的限制;對琉球王國人事權的限制;對琉球王國年貢稅收的規定;以及對琉球王國社會治安管理的規定;以及要求琉球王國君臣發誓永遠效忠薩摩藩,並割讓奄美諸島等苛刻條件,而且每年必須向薩摩藩進貢大米十二萬三千七百石。
  • 日本第11個世界文化遺產灰飛煙滅,琉球王宮被徹底燒毀
    2019年10月31日,日本時間凌晨2點40分左右,位於日本衝繩縣的世界文化遺產——琉球王國時代首裡城王宮突然發生火災,這座王宮的正殿和北殿全部被大火燒毀,由於火勢太大,蔓延至了南殿,截止日本時間早上7點,大火仍在蔓延,現場火光沖天,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說是被大火毀於一旦。
  •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日本—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為14世紀琉球王國三山時代中的三山之一北山王的居城。南北長350米,東西寬800米,面積37000平方米。為衝繩縣最大級別的城堡。在城內發現了大量中國和東南亞生產的陶瓷器物,從中可看出該城昔日的繁榮。座喜味城跡(Zakimi Castle Site):位於今衝繩縣中頭郡讀谷村。約建於1416年至1422年之間。座喜味城扼守中山通往北山的要道,為當時重要御城之一。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 又一世界文化遺產在熊熊大火中被毀,被譽為琉球王國精神象徵
    31日凌晨,世界遺產、日本衝繩首裡城發生火災,城中正殿與北殿兩座建築全部被燒毀,這座建築擁有600年多年歷史、被稱為琉球王國的象徵,此前曾經歷一次重建。
  • 古琉球國往事:明代成中國藩屬國,1871年一場意外改變命運
    首裡城遺址在二戰結束後被用作琉球大學的校址。1958年,守禮門重建。1992年開始主體建築復原工作。2000年首裡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下面,我們來講講那段已被遺忘的琉球往事。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琉球、日本的愛恨糾紛(上)
    2019年日本衝繩縣,琉球王國故都「首裡城」,慘遭火災,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遭到焚毀。不過,琉球王國的外交檔案,卻保存在臺灣的世界記憶國家名錄中。你沒看錯,可不是保存在日本國,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琉球曾是臺灣東北方海域的小王國,被日本併吞才改稱衝繩。那琉球是怎麼被吞併的呢?這就得從中國與日本,爭奪東亞大哥的亂局說起。
  • 琉球王朝的王室還有後裔嗎?
    琉球王朝的王室是有後裔的。在日本廢琉球為縣後,為了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識,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現,企圖使琉球人忘卻本國歷史,而將地名改為Okinawa(衝繩)。從此,獨立的琉球國就這樣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琉球王國的發展史提起琉球,不得不提的是隋朝。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
  • 張煒:儒家文化使山東作家能夠質疑時下的消費主義
    山東作家由魯文化和齊文化哺育,所以是極為特別的。這種受兩種相當對立的文化直接影響的寫作群體,在海內外還是極少見的。這也造成了山東作家的特別質地,是他們不可取代的方面。山東作家分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的受儒家文化影響大。東部作家既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齊文化的深刻薰陶。這兩種作家是稍稍不同的。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因為這裡是孔孟之鄉。齊文化與儒家文化不僅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對立的。
  • 琉球村衝繩文化的公園,許多琉球傳統紅瓦頂屋,整個村落古色古香
    這是一個體現衝繩文化的主題公園,保留了衝繩昔日風貌,有許多琉球傳統紅瓦頂屋,整個村落古色古香。在這裡可以體驗傳統手工藝,包括製作陶器、藍染、釀酒等,有一個傳統樂器「三線」的演奏教室。每天有太鼓舞和民謠秀等演出,充分體驗衝繩文化,身著琉球服裝攝影留念也別具一格。位於衝繩的真榮田岬,顧名思義,青之洞窟就是一個天然的青藍色洞窟,由於陽光折射所產生的各種美景。
  • 走進孔子故鄉|近距離感受儒家文化,尼山聖境之旅
    而立門採用30根圓柱支撐起來,共有5排,每排6根柱子,代表著孔子當時創辦了私學,打破了官府辦學的壟斷,將學術下移,擴大了受眾群體。也是在這個年紀,孔子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因為叫做三十而立。中國 傳統的儒家文化孕育了 五常 六禮。 五常 又稱五倫,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關係,即「仁、義、禮、智、信」;六禮是古代的婚姻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部分優秀文化流傳至今。
  • 琉球群島的地理面積概況
    琉球群島島嶼面積共3,600多平方公裡。人口約155多萬(2010)。多低山,最高點宮之浦嶽海拔1,935米(在大隅諸島的屋久島)。亞熱帶氣候,為常夏島,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多颱風。
  • 善讀「論語」-前言1:儒家文化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嗎?
    《論語》不僅構造了中國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地影響了東亞諸國,並因而形成了以中華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論語》早在2100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傳入朝鮮,傳入日本也已1600多年,至今仍在日韓兩國具有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西風東漸後,儒家文化便不斷遭受各種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備受世人誤解。一些人認為,儒家要為肆虐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負責。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多數人都知道佛教植物,但你知道哪些植物是儒家文化植物嗎?
    儒家文化植物,也就是儒家文化推崇,或曰傳統上能代表儒家文化特徵的植物。中國僅僅高等植物就有三萬多種,它們鬱鬱蔥蔥,遍布中華大地。那麼,你知道它們中的哪些有幸入選嗎?一、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中的這句話,奠定了松柏儒家文化第一植物的地位。
  • 中國藩屬國琉球國,被日本一步步吞併
    1429年,南、中山、山北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