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19-10-31 15:32 來源:澎湃新聞
據NHK等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0月31日凌晨,位於日本衝繩縣那霸市的世界文化遺產首裡城發生大火。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對此表示非常痛心,他曾踏訪首裡城遺蹟,還拍下了不少照片。
首裡城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徐靜波看來,首裡城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象徵,還不如說是琉球文化的象徵。
「琉球群島相對而言,是較晚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的。首裡城的建造,始於14世紀末,1429年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向明朝的中國稱臣朝貢,並受明、清王朝的冊封。琉球王國或琉球民族,原本帶有南洋群島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後來受到中國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較多的影響。」
他提及,在明清兩代,琉球頻頻向中國派遣使者,在福州還專門設有一個供來華使者住宿休息的「柔遠驛」,俗稱「琉球館」(現在遺蹟上建起了紀念館)。中國也常有冊封使來到琉球。因此琉球在後來的發展中,受中國大陸文化的影響要更多一些。「在首裡城內以及周邊,可以看到濃鬱的中國文化的影跡。首裡城既是琉球王室成員居住的王宮,也是首裡王府的所在地,它可以說是琉球文化最高的象徵。」
「可以說,首裡城中中國的元素太多了。」徐靜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先,首裡王宮是仿照中國的王宮樣式建造的,只是規模要小得多。整個王城的建築,按照中軸線而建,只是為了表示琉球心向西邊的中國,王城的建築是坐東朝西,而不是一般的向南,建築的柱子上也有龍的雕飾,但龍爪是四個,表示「要比中國少一個,位在中國之下」。首裡王宮的內部已成了一個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了康熙、乾隆皇帝對琉球國王冊封的印金,用滿漢兩種文字表示。國王的座椅也完全仿照中國。
首裡王宮 本文由徐靜波供圖「更有意思的是,我在參觀首裡王宮時,看到了今天的衝繩人自己製作的一個模型,放在一個玻璃框內,清晰地再現了當年來自中國的冊封使向琉球國王冊封的宏大場景,這些我都拍攝了下來。另外,明清兩代,琉球王國都採用中國的年號,使用漢字。琉球是有語言而無文字的。」
徐靜波還提到,朱元璋有感於當時的琉球群島上的文明水準還比較落後,曾專門派遣了文字技術水平較高的福建的三十六姓居民到琉球去,幫助當地居民成長進步,這些人就居住在首裡城附近的久米村,史稱久米三十六姓。「這一脈一直傳承到了今天,他們建有孔廟、媽祖廟和和關帝廟等,分布在首裡城的周邊,我曾兩度去那裡踏訪。」
「另外,日本自8世紀一直到19世紀中葉,由於歷代天皇信佛,禁止殺生,不允許食肉,因此日本本土曾有一千多年基本上不食肉的歷史。而琉球,也就是今天的衝繩一帶,則受中國的影響,完全沒有這樣的禁令,這裡一直有吃肉的生活習俗,衝繩的燉煮豬肉,是當地的一道名菜,稍稍有點類似中國的紅燒肉。」
衝繩人製作的模型,清晰地再現了當年來自中國的冊封使向琉球國王冊封的宏大場景。 損失價值更大的恐怕是裡面的文物據外媒報導,首裡城正殿、北殿、南殿全部燒毀。大火還蔓延至正殿前的御庭入口「奉神門」以及連接南殿的「書院」。因為首裡城均為木製建築,所以火勢很難控制。
「這次的火災,非常令人痛心。儘管被燒毀的首裡城正殿等,並不是歷史的原物。」徐靜波說,1879年3月,日本用武力強行處理了琉球,將其改為衝繩縣,併入大日本帝國的版圖,從此琉球王國就消失了。原來的國王尚泰被強行帶到東京居住,首裡城一度成了日本駐軍的兵營和學校的所在地,1930年代曾進行過大修。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裡被設為日軍戰時司令部,1945年4至6月,美軍攻打衝繩,首裡城以及相關的建築都被戰火摧毀。戰後衝繩被美軍佔領和管理,首裡城的遺蹟一度曾被用作琉球大學的校園。1972年5月衝繩歸還給了日本,以18世紀時的建築為原型,首裡城開始了復建工程,至1992年重建的首裡王城以及周邊的紀念公園建成,對外開放。
2000年12月,首裡城遺蹟作為「琉球王國的城堡及關連遺產群」被登錄為世界遺產。徐靜波稱:「被登錄為世紀文化遺產的共有9處,分別是:首裡城跡,園比屋武御嶽石門,玉陵,識名園,今歸仁城跡,勝連城跡,座喜味城跡,中城城跡,齋場御嶽。」
「我感到非常痛心,無論如何,這都是人類的文化遺產。不過我覺得,比起建築來,損失價值更大的恐怕是裡面的文物。因為被燒毀的建築本身也是後來復原的,可以花一些人力財力重新再建造,如果有珍貴的文物被毀,那就無可挽回了。這是包括衝繩人民、日本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重大損失。好在周邊的石城和建築尚留存,這還是值得慶幸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