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老巢之一薩摩藩,對琉球王國的軍事徵服!

2021-01-18 通則久遠歷史

1609年,日本薩摩島津氏出兵進攻琉球王國。當時島津進攻那霸港的的船隊一靠近港口,便被琉球在那霸港口修築的三重城和屋良座森城兩座炮臺,當場擊沉了七艘軍艦。而島津船隊卻毫無辦法,只能靠從衝繩島北部不設防的今歸仁登陸,縱向穿越大半個衝繩島的陸軍,才最終迫降琉球王國。

▲那霸港圖

當薩摩入侵琉球之後,江戶幕府試圖通過琉球稱臣和朝鮮來朝,在東亞地區構建一種與明王朝對抗的,以日本為中心的新國際秩序。也就是以神國日本為中心,日本為華,他國為夷的神國- 穢土模式下的「日本型華夷秩序」。因此,這種「日本型華夷秩序」與建立在封貢體制下,重視禮儀,不幹涉內政的傳統的「華夷秩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日本型華夷秩序」是建立在極端民族主義基礎上的,宣揚殖民擴張,幹涉內政,變他國為日本的被保護國,是帶有殖民性質強權政治的產物。

▲三重城和屋良座森城兩座炮臺平面圖,右側彩照為三重城

日本的這行為模式,帶有強烈的神國之民對穢土非人歧視性,對他國的外交使節充滿赤裸裸的軍事恐嚇和羞辱。以被軍事徵服琉球為例,日本對所謂朝貢國琉球,制定了極為苛刻的掟十五カ條,直接幹涉琉球王國內政,其中包括對琉球王國對外貿易和航海自由的限制;對琉球王國人事權的限制;對琉球王國年貢稅收的規定;以及對琉球王國社會治安管理的規定;以及要求琉球王國君臣發誓永遠效忠薩摩藩,並割讓奄美諸島等苛刻條件,而且每年必須向薩摩藩進貢大米十二萬三千七百石。之後對為加強對琉球的控制,日本向琉球派駐官員,1629年,薩摩藩在宮古列島首先設置了「宮古島在番奉行」;1631年,在衝繩島設置了「琉球在番奉行」;1632年,又在八重山列島設置了「八重山島在番奉行」。這樣一來,薩摩藩對琉球王國的統治,由早期的間接統治變化為直接統治。

1614年,江戶幕府令薩摩藩起草一封書信,讓琉球王國的進貢使以德川家康的名義轉交給明王朝派駐福建的軍政當局。由於琉球王國違背貢期的規定擅自入貢,進貢使被拒絕入境,這封書信因而未能送達。但是,書信中所表達的內容對於研究江戶幕府的對外政策很有幫助。

書信中談到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歷史很長,因萬曆朝鮮戰爭而中斷了聯繫,但德川家康奪得政權後,「 撫育諸島,左右文武,經緯綱常,遵往古之遺法,鑑舊時之烱戒,邦富民殷,爾積九年之蓄,風移俗易,而追三代之跡,其化之所及,朝鮮入貢,琉球稱臣,安南、交趾、佔城、暹羅、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長酋帥,各無不上書輸賓。由是益慕中華,爾求和平之意無忘於懷」此外,信中還表達了江戶幕府準備與明王朝恢復貿易往來,「欲修遣使之交」,希望明王朝不廢「中華以大事小之意」,以博愛之心善待海東的黎民百姓之意。

這封書信雖是寫給明王朝駐福建的軍政當局,但是書信完全採用外交文書的格式和漢語文體,足以說明江戶幕府是按照當時東亞地區的外交禮節行事,江戶幕府認為這封書信必然會轉呈給明朝皇帝,所以書信末尾蓋上了江戶幕府最高統治者德川家康的朱印。但是,書信中未使用明王朝的年號,說明發信者並沒有表現出對明朝皇帝應有的尊敬,表明日本並未把自己置入明朝的朝貢體系之內。書信中關於「朝鮮入貢,琉球稱臣,安南、交趾、佔城、暹邏、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長酋帥,各無不上書輸賓」的表述,無疑是江戶幕府公開向明王朝表明日本在外交上與明王朝的地位平等。日本這種模仿中華帝國創建的「華夷秩序」,表明其仍然試圖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新的東亞地區國際秩序,欲與明王朝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分庭抗爭的態度。

▲德川家康

在江戶幕府的構圖中,日本要取代明王朝成為新的天下共主,琉球、朝鮮、蝦夷(北海道)成為其中的一員。薩摩藩入侵琉球,正是日本為構建東亞地區新的國際秩序所邁出的第一步。薩摩藩徵服琉球王國後,強迫琉球王國納貢稱臣,確立了薩摩藩與琉球王國之間的主從關係。江戶幕府之所以允許琉球王國保留形式上的王權體制,就是想利用琉球王國的來朝提高江戶幕府 的地位。隨著萬曆朝鮮戰爭後朝日關係的緩和,朝鮮王國經常派遣通信使與日本交流,朝鮮通信使帶來的禮品,也被江戶幕府當作貢品加以誇大。

而且將軍在接待朝鮮使節時,還刻意對朝鮮使節進行羞辱,其目的是對外宣傳日本至上的「日本型華夷秩序」的確立。同一時期江戶幕府開始向蝦夷擴張,並且對當時處於荷蘭佔領下的臺灣表達了領土要求。以貿易為幌子的朱印船主,在船上藏有大量火炮,意圖偷襲熱蘭遮。事洩後,還以談判為幌子,綁架了熱蘭遮總督,將其捆去日本。這些完全踐踏任何一種外交禮節的行為,都是日本人神國至上觀的集中體現 。從上述種種跡象中不難看出,江戶初期的日本,試圖強行在東亞構建「日本型華夷秩序」。

然而明朝北方建州女真的崛起,使明朝此時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日本人的小動作。日本在萬曆朝鮮戰爭中的失敗,也使得日本人意識到以日本的實力,還不足以撼動明王朝在東亞大陸傳統的盟主地位,因而沒有將這些小動作擴大化。隨著明清戰爭的愈演愈烈,雙方的戰爭規模越發龐大,動輒數千門火炮對轟的戰況,震驚了當時在海外活動的日本人。而東亞海上貿易的擴大化和荷蘭人的東來,更加強大的武裝商船和戰艦,開始在中國沿海頻繁出現,數十、上百條大型炮艦對轟的海戰模式,日本當時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被殘酷的現實打破妄想,終究完全冷靜下來的日本,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中國國力上的巨大差異,開始一改戰國至江戶初期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二十二,浙江水師在洋面犁沉一艘,燒毀兩艘海寇船隻,斬首一十二級,生擒三十八人繳獲火器倭刀盔甲等一百多件。該船使用寬永(原為寬和,應為寬永)年號,寬永是1624年至1644年特別所使用的年號,這應該是明軍最後一次與真正的倭寇交戰。此後不久,日本於1633年,開始宣布閉關鎖國,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在江戶幕府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手上最終完成。

然而一開始德川時代早期的擴張政策並非完全沒有成果,薩摩藩通過對琉球王國的控制,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使得薩摩藩的實力大增,通過對琉球的壓榨,薩摩藩的財力增至九 十萬石,成為日本國內僅次於加賀藩的第二大藩。1868年「明治維新」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財力雄厚的薩摩藩,在明治維新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薩摩藩出身的政治家,成為倒幕維新的核心。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被稱為「薩摩閥」的政治勢力在日本的國家政治中舉足輕重,一直佔據著政府和軍隊的領導地位,並主導 了後來的「琉球處分」、甲午戰爭、「日韓併合」等對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歷史進程。對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崛起,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不可低估。

▲倭寇入侵範圍圖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崛起表現在該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對外擴張對原有國際秩序的挑戰,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倭寇的老巢之一薩摩藩,對琉球王國的軍事徵服,正是日本對中國主導下的東亞地區國際秩序的一次成功挑戰,而明朝此時因為北方戰爭無暇他顧,並在明清戰爭和流寇叛亂中最終滅亡。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裡,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託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相關焦點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衝繩原名「琉球」14世紀初,在如今的衝繩島上,出現了三個王國,分別叫做南山、中山、北山。儘管琉球群島僅有4644.75平方公裡,比我國廣東佛山市稍微大一些,但三大王國之間有著細緻的邊界、城市劃分。16世紀,日本倭寇侵擾中國海域,使得日本幕府與大明朝交惡,隨著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琉球不得不在明朝和日本兩個雞蛋之間跳舞。很快,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令琉球朝貢,琉球不從。之後大明出手,豐臣秀吉不敵明朝聯軍。但琉球高傲的態度,在日本幕府的心中栽下了仇恨的種子。
  • 最西端島嶼就在家門口,琉球亡國讓人痛心
    與那國島與那國島位於琉球群島最西端,面積約28.88平方公裡,人口不足2000人,行政上隸屬日本衝繩縣。與那國島在歷史上屬於琉球王國,說起這個已經消失的王國,也是一段讓人心酸的歷史。琉球國往來中國針路圖琉球人心向中國,無奈身邊有強鄰日本。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在這條島鏈中,琉球群島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琉球群島現在雖被日本佔領,但原本為琉球王國所有,歷史上是中國的藩屬國。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琉球群島最初分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個王國,都是明朝的藩屬。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派出36名擅長造船和航海的技師馳援琉球。
  • 古琉球國往事:明代成中國藩屬國,1871年一場意外改變命運
    後來,清朝沿襲明朝的宗藩體制,琉球繼續作為中國的藩屬國,進行朝貢,接受清朝冊封。 遺憾的是,在中琉500餘年的友好交往中,明清政府始終只滿足於政治上的虛榮,忽視了其他國家對琉球的野心,沒有對中國東南門戶的前哨提供軍事保護。 在歐洲新航路開闢的世界巨變中,這將成為致命的失誤。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琉球、日本的愛恨糾紛(上)
    2019年日本衝繩縣,琉球王國故都「首裡城」,慘遭火災,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遭到焚毀。不過,琉球王國的外交檔案,卻保存在臺灣的世界記憶國家名錄中。你沒看錯,可不是保存在日本國,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琉球曾是臺灣東北方海域的小王國,被日本併吞才改稱衝繩。那琉球是怎麼被吞併的呢?這就得從中國與日本,爭奪東亞大哥的亂局說起。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古代琉球王國是位於中國東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被譽為「萬國津梁」。其所在的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孤懸海外,與中國的福建地區隔海相望。隨著對琉球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發現,中、琉兩國的歷史淵源頗深。琉球早在明代以前就與中國有交往。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致送國書。同年十二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
  • 琉球王朝的王室還有後裔嗎?
    琉球王朝的王室是有後裔的。在日本廢琉球為縣後,為了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識,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現,企圖使琉球人忘卻本國歷史,而將地名改為Okinawa(衝繩)。從此,獨立的琉球國就這樣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琉球王國的發展史提起琉球,不得不提的是隋朝。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書影    內容簡介: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 島津氏薩摩藩與日本海軍
    戰後清算時,德川家康一方面忌憚島津軍的強大戰鬥力,一方面來自家臣井伊直政的極力求情,就基本維持島津領地原狀成立薩摩藩,這也使得島津家成為了除德川本家之外堪與伊達、前田等並稱的雄藩。日本江戶幕府為鞏固幕藩體制,根除宗教傳播,防止商人富豪與幕府對立,幕府從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時起,開始了鎖國政策。
  • 為何古代琉球發展成文明國家,而離大陸更近的臺灣則是一片蠻荒?
    琉球,這個名稱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不過對於這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現在有一個琉球群島、古代有一個琉球國、但歷史課本又說臺灣的古稱是「琉球」,那「琉球」到底是指什麼呢?而後來「琉球」就泛指包括了臺灣到奄美群島之間一系列島嶼,當然,明朝的人對於臺灣島和琉球本島有區別,這還是有清醒認識的,所以稱呼琉球群島上的國家為「大琉球」;而稱臺灣島上的土著為「小琉球」。不過,從這裡也能看到,古人對於臺灣和琉球哪個大根本沒有正確的認識, 實際上臺灣比琉球要大得多。
  • 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蹟—日本—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為14世紀琉球王國三山時代中的三山之一北山王的居城。南北長350米,東西寬800米,面積37000平方米。為衝繩縣最大級別的城堡。在城內發現了大量中國和東南亞生產的陶瓷器物,從中可看出該城昔日的繁榮。座喜味城跡(Zakimi Castle Site):位於今衝繩縣中頭郡讀谷村。約建於1416年至1422年之間。座喜味城扼守中山通往北山的要道,為當時重要御城之一。
  • 曾經是琉球王國的都城遺址,如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為琉球群島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霸風景優美,有很多婆娑多姿的棕櫚樹和檳榔樹、蒼翠挺撥的琉球松、五彩繽紛的各色鮮花,配上蔚藍色的大海和白雲朵朵的天空,一派南國風光,是日本少有的亞熱帶旅遊區。【首裡城公園】首裡城是古琉球王國的都城遺址,是衝繩群島的重要古蹟,並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人民日報》刊文:釣魚島必回歸琉球也可再議
    這成為日本所謂擁有釣魚島主權的依據之一。然而 ,事實果真如此嗎?   《馬關條約》第二款第一項、第三項對同時讓與的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的地理範圍有明確的界定,為什麼僅對「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進行了模糊表述?從日方公開的有關《馬關條約》交涉議事錄的記載,我們可見日本政府在條約中模糊處理臺灣附屬島嶼的用心。
  • 又一世界文化遺產在熊熊大火中被毀,被譽為琉球王國精神象徵
    31日凌晨,世界遺產、日本衝繩首裡城發生火災,城中正殿與北殿兩座建築全部被燒毀,這座建築擁有600年多年歷史、被稱為琉球王國的象徵,此前曾經歷一次重建。
  • 迷失了王國:曾經忠於中國,現在卻變成了日本的領地
    這個國家是琉球王國。說到琉球,我想我的朋友們聽說過許多,但是他們不太理解。早在明朝,琉球王國就已經是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一直忠於中國直到清朝。琉球王國的消亡真是無可奈何,縱觀琉球的歷史,他一直處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具有明顯的戰略和軍事意義,國家相對弱小。
  • 中國藩屬國琉球國,被日本一步步吞併
    1429年,南、中山、山北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 人民日報:不僅釣魚島要回歸 琉球也可以再議了
    這成為日本所謂擁有釣魚島主權的依據之一。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一、關於《馬關條約》及其第二款《馬關條約》第二款第一項、第三項對同時讓與的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的地理範圍有明確的界定,為什麼僅對「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進行了模糊表述?
  • 復旦徐靜波:衝繩首裡城是琉球文化的象徵,中國元素非常多
    首裡城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徐靜波看來,首裡城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象徵,還不如說是琉球文化的象徵。「琉球群島相對而言,是較晚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的。首裡城的建造,始於14世紀末,1429年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向明朝的中國稱臣朝貢,並受明、清王朝的冊封。
  • 西太平洋戰略掌上明珠:琉球!主權歸屬會永遠擱置嗎?
    其實衝繩地區原本叫做琉球群島,在明朝時期就是我們的藩屬國之一。並且當時明朝也十分重視這樣一個國家,不論是人口流動也好,還是工匠和技術人員的轉移也罷。對於琉球,明朝政府都是特殊關照友好往來的,但是後來明朝後期的統治力量衰落,而當時的日本,在朝鮮地區與明朝軍隊發生激戰。以後,日本國內短期陷入混亂,但是日本的基本國策開始由北向南轉移,並且入侵了琉球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