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608字,閱讀約4分鐘
日本是一個貪婪卑鄙的國家,在近代提出了與中國瓜分琉球群島的計劃,日本不僅要吞併琉球群島,還要從中國攫取大量財富。
琉球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島鏈戰略。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經過琉球群島,連接臺灣島,最南端是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毫無疑問,島鏈是美國為了威懾亞洲大陸國家而設立的。在這條島鏈中,琉球群島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琉球群島現在雖被日本佔領,但原本為琉球王國所有,歷史上是中國的藩屬國。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琉球群島最初分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個王國,都是明朝的藩屬。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派出36名擅長造船和航海的技師馳援琉球。
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國統一三國,明政府冊封中山王為琉球王,從此琉球國王的繼位需要中國冊封。
明朝末年,日本薩摩藩派兵入侵琉球王國,強迫琉球朝貢,此後琉球成為中日兩國的屬國,但明廷對此並不知情。清朝建立後,琉球主動向清朝朝貢,並以清朝名義向清政府請求冊封。直到清末,日本崛起後,琉球發生了變化。
中日琉球之爭
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逐漸增強,於是日本開始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攫取周邊國家的領土。
同治十一年(1872年),琉球使節訪日,日本趁機將"琉球王尚泰"改稱"琉球王",並封衝繩王尚泰為日本藩王,納入中國國籍。次年,日本政府下令琉球接受內務省管轄,向日本大藏省納稅,琉球方面得到消息後當然不同意。
尚塔伊
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政府派特使迫使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但琉球國王尚泰認為琉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因此無法改變。後來,尚泰派使臣向清政府求援,懇求中國出兵日本問罪,使琉球避免被日本吞併。
清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朝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開始駐日大使何如璋提出了幾個方案,大致是兩個。一是向日本展示清政府與琉球宗主國的關係,告訴日本清政府會拯救琉球。二是邀請域外大國斡旋。
經過深思熟慮,李鴻章認為日本已近胳肢窩,籠為我用,拒為我憂,琉球彈丸之地懸於海外,中國受其朝貢無益,可有可無。於是,李鴻章選擇讓列強從中斡旋。
至於斡旋的國家,李鴻章選擇了美國,找到了前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格蘭特提出了將琉球群島一分為三的方案,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北部五島劃歸日本,中部琉球群島劃歸琉球財團,南部宮古島和八重山群島劃歸中國。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
看到結果後,李鴻章同意了,但日方反對。此時,由于格蘭特不是美國總統,美國政府發表聲明,不承認格蘭特島協議。
光緒六年(1880年),日本提出島嶼協定,並向清政府提出。內容提及將琉球群島最南端的宮古島、八重山島劃歸中國,但其餘全部屬於日本,此外協定還規定日本可以進入中國大陸貿易,獲得與歐洲列強同等的權益。
當時李鴻章準備同意,並提出將琉球南部的宮古島和八重山割讓給琉球王室以重建國家,但很快新的問題又來了。琉球南部的宮古島和八重山十分貧瘠,當地人不能自給自足,不足以立國。陳寶琛撰文分析了日本侵佔琉球的危害。當時俄國覬覦我國東北,並派軍艦在東北地區遊弋,如果今天同意日本佔領琉球的舉動,將來俄國將有先例可循,必然會佔領東北亞,屆時中國東北將危在旦夕。如果同意日本進入大陸貿易,西方列強會更加貪婪,列強肯定會打擊他們,清廷根本無法對付。
陳寶臣
經過分析,陳寶琛也給出了李鴻章的解決方案,那就是"羈縻推往法"。他什麼都不同意,一直把這件事拖到清政府解決了與俄國的爭端或國力好轉之後。
當然,除了陳寶琛,清廷還有其他建議,但經過綜合考慮,李鴻章採納了陳寶琛的建議。後來,李鴻章上書清政府,認為日本貪婪無恥,如果通商,勢必與我民爭利,猶如倭寇,貽害無窮,建議禁止與日本通商。
後來經清政府同意,李鴻章否決了日本提出的分島協議,希望幾年後,清政府訓練海軍後,能消除日本的囂張氣焰。但遺憾的是,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再也無力討論琉球群島的歸屬問題。
這裡是《小蕾要加油哦》,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