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一個名字反應了人的思想和文化積澱,因此人名也是人們的道德意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美學感悟、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的放映。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儒家「三綱五常」中的「五常」。
仁:孔子曰: 「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仁代表著仁愛,也指恩惠,仁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境界,把仁用來起名,體現了人對慈善和知恩圖報的追求,擁有一顆慈悲、善良、感恩的心。取名如王守仁、李丙仁、張惠仁、薛仁貴等,以恩字起名的有楊恩茂、張銘恩、吳承恩、祁蒙恩等。
義:《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認為人在獲得仁之後,仁者會獲得對義的判斷,因此也就有「成仁取義」的氣節,反應在人名中邢福義、肖忠義、肖存義等,氣節是一個人的志氣與節操,所以節、志、操也常出現於人名中,徐廣志、曹操、張守節。
禮:孔子對弟子曰:「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禮字是指禮節、禮法、禮數的意思,其背後意義深刻,而表示禮節的恭、謙、敬、讓也常出現在人名中,如董敬、于謙、楊恭如、張克讓等。
智: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智字是指聰明、聰穎、智慧的意思,所以可以引申為敏、明、穎,智是人類最為渴望得到的,取名如郭智輝、鄭智化、張敏、陳炯明、鄭嘉穎等。
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是要講究信用的,這一點也是中國人一直認同並堅守的,表示誠信的名字如劉建誠、富有信、閭世信、董守誠等。
以上講了五常,那麼接下來就來講講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君與臣:做一個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現之一,儒家講究「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君主擁有最高的地位和權威,並且承認君王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並以此提倡忠君思想。起名如張達君、富信忠、王近君、張自忠,並以用君王的名字來緬懷,如馬思舜、莊禹湯、潘紹堯。
父與子:父為子綱是孔子一直堅持的,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故百順孝為先,子女要孝敬父母,要尊敬父母,同時興家立業。如朱奉親、李宗佑、張祖佑、李承祖。還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招娣、夢弟、拴弟名字也十分常見。
夫與妻:夫為妻綱,妻子應該對丈夫順從,當然這是古人的思想,現代講究男女平等,但是起名是可以引用的,比如希望女子賢良淑德,其中淑字是起名常用字,吳淑蘭、魏淑芬。同時也希望女子純潔、美麗,所以雪、瓊、玉等字也是起名常用字,如李潔瓊、朱玉珍、白雪、李瓊等;還有帶柔順、高雅的字眼如婉、嫻、娜、秀、雅、姍、靜、婷。
儒家也是非常注重自我修養的,所以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義道德的人喜歡山,人們對於山、水的崇拜和敬畏,採用河、波、江、洋、溪、濤、浪、海、泉、山、水等字起名,如張丁泉、張天水、董樂山、王富海等。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用於起名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意義深遠,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起名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