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
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
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
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
顏回在孔子心裡的好印象倒塌了。孔子對顏回很失望,顏回是他最喜歡的弟子,平日裡那麼忠厚老實,沒想到竟然是裝的。
等米飯蒸熟時,顏回端上米飯請老師孔子吃。孔子裝作沒有看到顏回偷吃米飯的事,對顏回說:「我昨夜夢到我的先人了,我想先用飯祭祀先人,再自己吃。」
顏回連忙說:「不可。這飯不能祭祀先人,因為我先吃過了。我做飯不小心,煤灰掉鍋裡了,不乾淨的飯不敢給老師您吃,怕對您的健康不利。可是把飯丟了也可惜,於是我就從鍋裡抓起來髒米飯吃了。」
孔子這才明白,是自己錯怪顏回了,孔子說:「最可以相信的是眼睛看到的東西,可是眼睛看到的東西也不可信,人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人真的很不容易啊。」
(註: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出生於公元前521年,病故於公元前481年,被後世尊稱顏子,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稱讚顏回是好學的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歷代帝王封贈有加。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片言隻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他為「復聖」。)
這個世界可以相信的東西太少了,道聽途說的不可相信,親眼看到的也不能相信,自己的主觀思想更不能相信,那什麼可以相信?實在是難以說明。
當你眼睛看到你信任的人做了不好的事,你應該和當事人溝通一下,聽聽他的說法,而不是憑自己主動想像去推測。也許你的朋友不像你以前以為的那樣好,但也不像你現在認為的那樣不好。眼見不一定為實,雙方溝通一下才能確定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