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2021-01-12 夢裡蓬山路論說歷史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

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

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

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

顏回在孔子心裡的好印象倒塌了。孔子對顏回很失望,顏回是他最喜歡的弟子,平日裡那麼忠厚老實,沒想到竟然是裝的。

等米飯蒸熟時,顏回端上米飯請老師孔子吃。孔子裝作沒有看到顏回偷吃米飯的事,對顏回說:「我昨夜夢到我的先人了,我想先用飯祭祀先人,再自己吃。」

顏回連忙說:「不可。這飯不能祭祀先人,因為我先吃過了。我做飯不小心,煤灰掉鍋裡了,不乾淨的飯不敢給老師您吃,怕對您的健康不利。可是把飯丟了也可惜,於是我就從鍋裡抓起來髒米飯吃了。」

孔子這才明白,是自己錯怪顏回了,孔子說:「最可以相信的是眼睛看到的東西,可是眼睛看到的東西也不可信,人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人真的很不容易啊。」

(註: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出生於公元前521年,病故於公元前481年,被後世尊稱顏子,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稱讚顏回是好學的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歷代帝王封贈有加。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片言隻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他為「復聖」。)

這個世界可以相信的東西太少了,道聽途說的不可相信,親眼看到的也不能相信,自己的主觀思想更不能相信,那什麼可以相信?實在是難以說明。

當你眼睛看到你信任的人做了不好的事,你應該和當事人溝通一下,聽聽他的說法,而不是憑自己主動想像去推測。也許你的朋友不像你以前以為的那樣好,但也不像你現在認為的那樣不好。眼見不一定為實,雙方溝通一下才能確定事情的真相。

相關焦點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於是他們為了保存體力,乾脆大白天的就在這大路邊兒睡覺,但是孔子老人家受不了啊,他的徒弟們不忍心自己的師父這麼挨餓,他的弟子顏回和子貢就到處詢問,終於找到了一點米回來。找來米以後,二人就合計著把這一點點米多加一點水煮成粥,大家分來喝了,這樣大家就都不用挨餓了,再留出一點點米來煮成飯,給孔子吃,不然孔子的身體吃不消,這遊學就沒法進行下去了,而全部煮成飯這麼點糧食是遠遠不夠吃的。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
  • 顏回乞米救師: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而顏回便是這七十二賢人中的一個,絕對稱得上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安貧樂道,謙虛好學,是個德才兼備的君子,並且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師。
  • 你是否因表面現象迷惑:顏回偷吃糧食,孔子得知真相後,內疚不已
    春秋時期,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有一次,孔子與顏回師徒二人被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裡,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已無力氣說話。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到孔子面前。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乾淨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顏回聽到此話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 孔子的弟子偷吃食物?這則故事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的品行非常高尚,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經常當眾誇獎他。但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弟子,卻被孔子發現一個人悄悄地偷吃食物,但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楚昭王想聘請孔子,孔子帶領眾弟子前往楚國答謝楚王好意。
  • 孔子為何最為讚賞顏回
    楚昭王答應出兵相救,聽說孔子正在陳國逗留,故派使者以禮相聘。孔子心中重燃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遂整裝出發前往楚地。楚國大夫們聽說昭王要聘孔子問策,擔心會地位不保,便私下派出徒役去圍困孔子。孔子等人被圍困在荒郊,既無法前行,又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繫,整整七日未進主食。  這天,孔子問子路:「我所宣揚的文、武之政難道真的行不通嗎?不然為何會遭受今日之厄?」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眼睛看到的就一定真實嗎?原以為年齡越來越大,萬物好像會更清晰,事實是越來越模稜兩可。發現眼睛也會騙人,蒙蔽事實真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話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字面的含義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實的。所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我們先看耳聞的「聞」,知聞也,從耳門聲。
  • 耳聽為虛,眼見就是真實的嗎?
    其實,這句話也不一定就正確。古往今來,好多人都被眼睛欺騙過。《孔子家語》裡面有一篇「顏回偷食」的故事。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一個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他已經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即使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裡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當快要熟了的時候,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2020-11-30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來源:中國科技網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4-10   今日/總瀏覽:1/4886
  • 趣味故事:眼見未必為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實際上「眼見未必為實」。你若不信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有趣的故事吧。故事從春秋時期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講起。這天,師徒們走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隨身帶著的乾糧吃完了,只有孔子的「學神級」大徒弟顏回身邊還剩有一些米。孔子忙叫顏回煮飯給大家充飢。優等生顏回很聽話,立即涮涮鍋,生火煮起米來。米飯快熟時,從鍋裡飄出了陣陣香氣,使孔子和其他徒弟們更加餓得慌了。
  •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家暴這個話題,著實不缺話題,不缺關注度,隨便一搜,就出來一大片,正看的入神,突然耳邊響起這樣的話,「咦,你還看這樣的東西」,「你怎麼看這樣的東西」,「怎麼就不看點美好的東西」。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同事過來,打算問點東西,剛好看到我在刷家暴熱點。看著他一臉嚴肅的樣子,「提前預防嘛」,我打趣到,緊接著他又說,「如果你找了個這樣的,你敢嫁給他嗎?
  • 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何眼睛會欺騙我們?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這種現象已經困惑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完全解答這個現象的科學理論,最後終於在小小的果蠅身上成功了,真的很不可思議。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做人要做到心中有數
    人世間所有的事情都不一定有絕對性,我們對於世間的事情往往都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只有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實的,耳朵聽的一定是假的,我們往往都會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於一些小人的挑唆,這句話確實非常可靠,但是有時善意的謊言可能僅僅僅停於表面,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碰到一些人,在說話時總是為了能夠保全對方的安全
  • 身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為何久居貧困而不仕
    顏回與子貢雖然有了一個這樣不愉快的見面,但在進入孔門之後,孔子的德化教育並沒有讓顏回因貧而恥,更沒有讓子貢因富而驕。顏回去世時的後事,正是子貢盡心為其操辦的。 而小小的顏回,亦是身窮志堅,在知識面前,他從不願做一個弱者。或許,正是因為貧窮,顏回才會懂得萬分珍惜此次求學的機遇,從而終身忠誠於這位施行有教無類的恩師——孔子。
  •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可能是大腦「錯覺」,眼見也不一定是真!
    眼見不一定為實,眼睛看到的事物,很有可能是大腦「錯亂」導致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一句話「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如今科技發達,處於信息化的時代,一些人在網上衝浪的時候,看到一些照片開始懷疑,到底是自己的眼睛出現了問題還是照片的問題,為何和自己眼睛看到的不一樣呢?紛紛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是否出現了問題。
  • 人民日報:為官者當不落經驗主義之窠臼
    於是,他隨手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待調任黃州後,蘇軾偶入菊園,只見滿地金黃、枝頭無一朵枯花,頓覺汗顏。 見慣了「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誤以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並不存在落瓣的菊花,無意間便墜入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窠臼。好在蘇東坡勤於觀察、善於自省,最終成就了一段知錯輒改的佳話。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整個世界面前,個體的智慧和經驗總是很有限的。
  • 彭羅斯階梯:眼見不一定為實
    單憑直覺和邏輯,你可能馬上會說「這絕不可能」。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如此發問呢?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埃舍爾的著名版畫作品《上升與下降》,在這幅版畫的城堡樓頂上,你會看到內圈的隊伍一直在下坡,外圈的隊伍卻一直在上坡,並形成一個迴路,周而復始。你能看出其中的奧秘嗎?其實,我們將它抽象畫出來,就是彭羅斯階梯(或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