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乞米救師:眼見不一定為實

2021-01-12 絕不妥協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而顏回便是這七十二賢人中的一個,絕對稱得上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安貧樂道,謙虛好學,是個德才兼備的君子,並且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師。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到處遊說國君,意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天,他們路過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時,蔡國的一位大臣擔心孔子的學說會被接受而危及自身的特權,便設法將孔子及其弟子困在了陳、蔡的交界處。

師生們日日食不果腹。孔子日益虛弱,面黃肌瘦,嚴重時曾一度陷入昏迷。顏回也餓了幾天,但是他見老師如此虛弱還每天都拖著疲累的身體出去討米卻常常無功而返,非常擔心。

這日,見孔子又在飢餓中昏睡過去,顏回便出去討米。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次顏回終於討得了一碗米,他連忙回來燒火煮飯。煮著煮著,鍋裡飄出陣陣飯香。孔子在昏睡之中也聞到了飯香,他睜開眼,卻看到顏回正在用手抓鍋裡的飯吃。孔子非常生氣,心想:顏回作為我的弟子,竟然棄禮儀於不顧,棄師徒之情於不顧!為師因飢餓陷入昏迷,他卻獨自一人享用美食。孔子心中氣惱,但仍不動聲色,裝作睡覺的樣子。

不一會兒,飯熟了,顏回拿了乾淨的器皿將飯盛好,才去叫醒孔子:「老師,您醒醒,學生把飯做好了。」孔子佯裝轉醒,但他沒有立即用膳,反而感慨道:「顏回啊,為師剛才夢見和先人一同用膳了。這飯很乾淨,我先用它祭祀過先人再吃吧。」

顏回說:「不行,吃過的米飯不能祭祖。剛才菸灰飄到了鍋裡,上面一層米飯都髒了,但是這米飯丟了可惜,所以弟子先將那髒米飯給吃了。」

孔子知道自己冤枉了顏回,嘆了口氣,說:「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學生們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呀。」

可見有時即使是親眼所見,也並不一定是事實的全部,所以不能妄下結論。

相關焦點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這沒有可以果腹的糧食和補充體力的食物,一行人自然也就走不了多遠了。於是他們為了保存體力,乾脆大白天的就在這大路邊兒睡覺,但是孔子老人家受不了啊,他的徒弟們不忍心自己的師父這麼挨餓,他的弟子顏回和子貢就到處詢問,終於找到了一點米回來。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
  • 你是否因表面現象迷惑:顏回偷吃糧食,孔子得知真相後,內疚不已
    有一次,孔子與顏回師徒二人被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裡,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已無力氣說話。見此狀,孔子的弟子顏回為救師傅,四處求人,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只為找到糧食,終於在他人的施捨下找來一點糧米,他萬分感謝,手捧著施捨的一袋米回到住處,便趕緊在車旁拾柴燃火,燒起飯來。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2020-11-30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來源:中國科技網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4-10   今日/總瀏覽:1/4886
  • 這則故事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的品行非常高尚,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經常當眾誇獎他。但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弟子,卻被孔子發現一個人悄悄地偷吃食物,但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楚昭王想聘請孔子,孔子帶領眾弟子前往楚國答謝楚王好意。
  •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家暴這個話題,著實不缺話題,不缺關注度,隨便一搜,就出來一大片,正看的入神,突然耳邊響起這樣的話,「咦,你還看這樣的東西」,「你怎麼看這樣的東西」,「怎麼就不看點美好的東西」。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同事過來,打算問點東西,剛好看到我在刷家暴熱點。看著他一臉嚴肅的樣子,「提前預防嘛」,我打趣到,緊接著他又說,「如果你找了個這樣的,你敢嫁給他嗎?
  • 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何眼睛會欺騙我們?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這種現象已經困惑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完全解答這個現象的科學理論,最後終於在小小的果蠅身上成功了,真的很不可思議。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眼睛看到的就一定真實嗎?原以為年齡越來越大,萬物好像會更清晰,事實是越來越模稜兩可。發現眼睛也會騙人,蒙蔽事實真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話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字面的含義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實的。所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我們先看耳聞的「聞」,知聞也,從耳門聲。
  • 耳聽為虛,眼見就是真實的嗎?
    其實,這句話也不一定就正確。古往今來,好多人都被眼睛欺騙過。《孔子家語》裡面有一篇「顏回偷食」的故事。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一個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他已經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即使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裡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當快要熟了的時候,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
  • 孔子為何最為讚賞顏回
    子路聽後感嘆:「難道是先生還不夠仁德,人們因此而不信任我們?還是先生您不夠睿智,所以我們想不到前進的辦法?而且我以前聽您說過:行善之人,上天會給他們福祉;作惡之人,定會受到上天所降的災禍。如今您積德行義,為何還會陷入如此境地呢?」
  • 趣味故事:眼見未必為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實際上「眼見未必為實」。你若不信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有趣的故事吧。故事從春秋時期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講起。這天,師徒們走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隨身帶著的乾糧吃完了,只有孔子的「學神級」大徒弟顏回身邊還剩有一些米。孔子忙叫顏回煮飯給大家充飢。優等生顏回很聽話,立即涮涮鍋,生火煮起米來。米飯快熟時,從鍋裡飄出了陣陣香氣,使孔子和其他徒弟們更加餓得慌了。
  • 彭羅斯階梯:眼見不一定為實
    據悉,彭羅斯階梯的創作也受到了荷蘭畫家埃舍爾(Escher)的一些「不可能存在的畫作」的啟發。彭羅斯階梯違反了歐幾裡得幾何學的基本規則,描繪了一個在三維世界(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物體,即:如果一段臺階都是連續上升(或者下降)的,那麼整段臺階的高度就是大於零的,也就不可能回到原點。直覺和邏輯都告訴我們被騙了,但又是為什麼呢?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做人要做到心中有數
    人世間所有的事情都不一定有絕對性,我們對於世間的事情往往都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只有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實的,耳朵聽的一定是假的,我們往往都會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於一些小人的挑唆,這句話確實非常可靠,但是有時善意的謊言可能僅僅僅停於表面,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碰到一些人,在說話時總是為了能夠保全對方的安全
  •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可能是大腦「錯覺」,眼見也不一定是真!
    眼見不一定為實,眼睛看到的事物,很有可能是大腦「錯亂」導致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一句話「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如今科技發達,處於信息化的時代,一些人在網上衝浪的時候,看到一些照片開始懷疑,到底是自己的眼睛出現了問題還是照片的問題,為何和自己眼睛看到的不一樣呢?紛紛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是否出現了問題。
  • 科普|眼見不一定為實的彭羅斯階梯
    據悉,彭羅斯階梯的創作也受到了荷蘭畫家埃舍爾(Escher)的一些「不可能存在的畫作」的啟發。彭羅斯階梯是著名的數學悖論之一,指的是一個始終向上或向下卻無限循環的階梯,可以視為彭羅斯三角形的一個變體,在此階梯上永遠無法找到最高點或者最低點。
  • 身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為何久居貧困而不仕
    子貢仍憤憤然地挑剔著顏回,說道:「看你面黃肌瘦,定是身體有病。」顏回則慢條斯理地說:「我聽人說,沒錢財是貧,沒學識才是病。我是貧,並非病。」 顏回與子貢雖然有了一個這樣不愉快的見面,但在進入孔門之後,孔子的德化教育並沒有讓顏回因貧而恥,更沒有讓子貢因富而驕。顏回去世時的後事,正是子貢盡心為其操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