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為何久居貧困而不仕

2021-01-18 騰訊網

據《孔子傳》所述,顏回七歲就拜師孔子。那時的小顏回,身居陋巷,體質文弱,但卻長得天庭飽滿,鼻直口方,兩隻圓溜溜的大眼睛放射著智慧的光芒。杏壇之上,委贄行禮拜師入門的儀式上,手捧一隻乾巴巴贄雉的小顏回,遭遇了身著華麗服飾,手裡捧著十隻肥大贄雉的富家子弟端木賜,即子貢。

子貢很不屑地看著顏回手裡那隻乾巴巴的小贄雉,撇嘴說:「嘖嘖!難道這樣的贄禮也能拿得出手嗎?」顏回並不以為忤,而是氣定神閒地說:「老師又沒規定贄禮的數量,大概就為了讓你和我這樣的人都能拿得出吧。」

子貢仍憤憤然地挑剔著顏回,說道:「看你面黃肌瘦,定是身體有病。」顏回則慢條斯理地說:「我聽人說,沒錢財是貧,沒學識才是病。我是貧,並非病。」

顏回與子貢雖然有了一個這樣不愉快的見面,但在進入孔門之後,孔子的德化教育並沒有讓顏回因貧而恥,更沒有讓子貢因富而驕。顏回去世時的後事,正是子貢盡心為其操辦的。

而小小的顏回,亦是身窮志堅,在知識面前,他從不願做一個弱者。或許,正是因為貧窮,顏回才會懂得萬分珍惜此次求學的機遇,從而終身忠誠於這位施行有教無類的恩師——孔子。

步入孔門的顏回,發奮讀書,善於觀察、思考,聞一而知十,在孔門之中,好學者數他第一。可他卻甘於「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堪其憂,不改其樂」,為何?為何這個在孔夫子眼中的敏於思而慎於行,稱得上孔門「德行科」第一人,集孔門學識精髓於一身的顏回,而最終卻窮困潦倒,積勞成疾,病死在陋室殘榻之上,也不出仕?這是為何?孔夫子不是曾對弟子們說,學而優則仕嗎?為何顏回不仕?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孔子曾問過顏回。孔子問他:「顏回,你家貧又沒社會地位,為什麼不去做官啊?」顏回答道:「我不願做官。我倒願擁有城外五十畝地,足以吃喝;城內十畝土地,足以穿用;彈彈琴足以自娛;學習夫子的道理足以自樂。」

真的是這樣嗎?號稱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首的德之君子,思想就真的這麼簡單、這麼理想化嗎?難道僅僅就只是安於不以利而自累的知足嗎?帶著這個疑問,我探尋著關於顏回的記載,以望尋找到答案。奈我才疏學淺,略得出以下拙見。

性格使然

顏回自入孔門,緊隨孔子左右,夫子曾這樣評價顏回:「我給顏回授課,一整天下來他都不提任何疑問,像個蠢人。等他回去後,我觀察他私下裡同別人討論時,卻能自如發揮我所講的,可見顏回並不愚笨。」由此我猜想,顏回是一位性格稍微內向,少言而善於自鑽自研的自學型人才,他把精力的重心都放在了學習上。

並且,他十分敬仰孔子的學識,他認為:「夫子之道,愈仰望愈覺其崇高,越鑽研越覺其艱深。看它好像在前,忽然間又像在後。雖已竭盡全力,但它仍在面前高高地聳立著,想要攀登,卻覺無路可走。」在夫子的學問面前,他就是一個追逐風箏的小孩,生怕一個不注意,就再也尋不到那個目標。所以,為了求學,那怕是一簞食,一瓢飲,他也此生無悔。

人們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以顏回如此少言善學,樂於簡單的個性,他很難將自己置身於勾心鬥角的仕途,更何況,他已心有所屬,他早就將學習鑽研夫子之道,奉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時事寒心

那麼,顏回真的就只是一個好學的書呆子,沒有一點政治頭腦嗎?其實不然,《荀子·哀公》記載著這樣一件事。

顏回從東野畢不愛惜馬力推知其馬將會逃跑。當事實果如顏回所料時,魯定公問他:「你以何而知他的馬會逃?」顏回說:「我是以政事上的原則來推斷的。從前,舜善於役使民眾而不使他們走投無路,造父善於驅使馬而不讓馬力盡氣衰,因此舜的民眾不跑,造父的馬也從不逃。而現在東野畢駕車,即便馬的氣力用光了,他還是拼命地揮舞馬鞭驅趕,由此我知道他的馬將會逃跑。」

定公大悅,隨即進一步求教。顏回又說:「我曾聽說過這樣的話:『鳥走投無路了就會亂啄,獸走投無路了就會亂抓,人走投無路了就會欺詐。』從古至今,還沒有哪個君主使臣民走投無路而不陷入危險。」由此可知,顏回極具為政之道的辨證思維。

只是,在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的生涯中,顏回看到了夫子處處碰壁的憂傷,看到了各國君主貪婪自私的醜惡,看到了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紛爭。諸侯相爭,甚至陪臣爭權,換來的都是百姓受難。這一切不是區區幾個儒生所能改變的,這需要儒生的政治報負與當朝政權相結合才行,可是,哪個君主願意真正去施行他們心中的美好報負。魯國的墮三都以失敗告終,孔夫子先後兩次到達衛國,都被衛國國君沽名釣譽,他們師徒又週遊宋國、鄭國、周都洛邑、陳國、蔡國等等大小十幾個國家,可是,無一個君主真正想用他們。

這些,顏回都看到了,夫子曾說過:「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如今的天下「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夫子是有心而無力了。

所以他勸慰夫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當夫子困於陳蔡之間,為道所不施而憂傷時,顏回對夫子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夫子能聽到顏回如是說,欣慰不已。

好一個清透的顏回呀!他已看透時事,深覺在那樣的年代,不會出現一個賢明的君主去真正施行孔夫子的為政之道。

夫道之大,大到無人敢用。這不是夫子的錯,而是世間那些愚昧君主的錯。既然夫子的道不能與政權很好的結合,不如隨從夫子重興杏壇,將夫子之道廣布民間,讓德治,讓仁政牢牢植根在萬民心中,總有一天,這些懷揣著美好願望的新秀,會將夫子之道發揚光大。於是,顏回追隨孔子重返魯國,甘做一名杏壇儒生,不再踏跡政仕。

師生情義

孔子一行周遊列國鬱悶而返,此後,顏回隨師潛心研學,發揚光大杏壇。這真是印證了孔子曾對他說的那句話:「如果用我,就去積極行動,如果不用我,就暫且迴避。顏回,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樣吧!」如若沒有深厚的情義所系,師生之間何得如此的相知和了解?

顏回在孔門之中,以他的悟性及德行,已深得孔子之心與厚愛。顏回死時,孔子悲嘆:「唉!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啊!」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隨的弟子們勸道:「夫子莫要太過悲痛了!」孔子說:「是我過於悲痛了嗎?此刻,我不為他悲痛,還會為誰呢?」孔子對顏回的情義勝過於對其他弟子之情,更勝過於對孔鯉之情。

生前的顏回,天生聰慧,恩師對他的情義,他怎能不知?彼時,當孔子困於匡地,顏回因滯後而到時,子曰:「吾以女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當顏回說出此話之時,他可能早就在心中暗下決心,有生之年,不棄夫子。

所以,即便是子路、冉求等紛紛從政走上仕途,顏回也絲毫不為所動,他不願因去他國從政而離開夫子。

賢哉,回也!他遵從內心,樂於好學,安於簡單,他深明大義,甘於奉獻,重情重義。幼時,寒酸的贄禮,終時,破陋的殘榻,終不改他性、他情、他心。他這短暫的一生,雖未出仕,卻勝似出仕。

—END—

有空嗎?幫忙點個「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何最為讚賞顏回
    這天,孔子問子路:「我所宣揚的文、武之政難道真的行不通嗎?不然為何會遭受今日之厄?」子路聽後感嘆:「難道是先生還不夠仁德,人們因此而不信任我們?還是先生您不夠睿智,所以我們想不到前進的辦法?而且我以前聽您說過:行善之人,上天會給他們福祉;作惡之人,定會受到上天所降的災禍。如今您積德行義,為何還會陷入如此境地呢?」
  • 顏回乞米救師: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而顏回便是這七十二賢人中的一個,絕對稱得上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安貧樂道,謙虛好學,是個德才兼備的君子,並且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師。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到處遊說國君,意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天,他們路過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時,蔡國的一位大臣擔心孔子的學說會被接受而危及自身的特權,便設法將孔子及其弟子困在了陳、蔡的交界處。
  • 東漢隱士為何會選擇「不仕不隱」?是內心的矛盾與儒道兩家的融合
    其中休介三賢之一的郭泰雖是歸隱,但是卻弟子上千。賢才六十多人,頗有春秋孔子的風範。他這種「不仕不隱」的處世方式,其實和當時的社會有著重大的聯繫。在東漢時期,前期尚且還遺留著點光武中興的餘風,但是隨著外戚專權,朝廷開始混亂不堪。漢和帝時期,威為了制衡外戚,他啟用了宦官,這就導致了東漢中後期一直飽受外戚和宦官兩個禍患的侵擾。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
  • 太白山上無閒草 居全國八大藥山之首
    「太白山上無閒草,滿山遍野都是寶,認得作藥用,不識任枯凋。」中草藥材數量之多、儲量之大,居全國八大藥山之首。  太白山被譽為中國藥山之首和天然藥谷,相傳太白山「七藥」有72種。近幾年調查,太白山七藥有176種之多,涉及50科102屬,163種,11變種和2個變型。太白山道醫把「七十二種七藥」和「三十六種天罡藥」,合稱常用的奇特之藥。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孔子是我國儒學史上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著孔聖人的名號,因為他的學識造詣很深,所以有許多的人都想要拜他為師,跟著他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沒有可以果腹的糧食和補充體力的食物,一行人自然也就走不了多遠了。於是他們為了保存體力,乾脆大白天的就在這大路邊兒睡覺,但是孔子老人家受不了啊,他的徒弟們不忍心自己的師父這麼挨餓,他的弟子顏回和子貢就到處詢問,終於找到了一點米回來。
  • ...建立新鄉賢資金互助合作社等舉措,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貧困老人...
    農村貧困老人一直是脫貧攻堅過程中受關注的群體。如何讓他們穩定脫貧,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近年來,運城市大力發掘德孝文化內涵,通過開辦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立孝善扶貧機制,探索新鄉賢資金互助合作模式等孝善助老的扶貧實踐,讓貧困老人有錢花、有飯吃,實現物質與精神雙重幫扶的同時,也涵育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
  • 秦孝公求賢令上「與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那麼為何魏國會從戰國初期的首霸,淪為戰國中後期的二流小國呢,其實也是因為丟失了人才,比如說魏武侯趕走了吳起,比如說魏惠王盲信龐涓陷害了孫臏,再比如說魏惠王沒能重用商鞅。說到商鞅,我們後人總是由衷的敬佩,因為他為秦開了帝業。
  • 東漢名士隱逸的類型眾多,為何郭泰最終會選擇「不仕不隱」這種?
    他因「不仕不隱」的獨特風姿,而在當時享有盛名。那麼,何為「不仕不隱」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出仕,所以官府闢召,他從來不應命,但是也不隱逸,而是選擇閉門授徒,然後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影響朝局的目的。郭泰的這種為仕方式,可謂是「獨樹一幟」!東漢後期隱逸名士的分類東漢中後期以後,東漢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朝堂被攪和得烏煙瘴氣。
  • 曹植最經典的十首詩詞,你讀過幾首?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這首詩寫的很悽冷,曹植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蕩子婦,以一名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己被排擠的境況,以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來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簡直比路人還陌生。曹植有感與兄弟之間的境況懸殊,暗自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奈何曹丕的絕情寡義,令曹植憤慨不已,流露出無限悽惶之感。
  •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
    卻選擇了一生不仕不娶。有盜墓賊以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寶必定極多,於是去挖。可是墳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隻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乃硯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隻玉簪呢?是誰的呢?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林和靖,漢族,奉化大裡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因為在《論語》中,這句話的上文有:「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是孔子在論述「道」與「命」的關係。而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對這一段的理解,絕大多數也都是傾向於第二種。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
  • 湖北襄陽 鹿門高士傲帝王
    是呀,為何有「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呢?日子久了,便把蘇嶺山也稱作鹿門山了。晉代史學家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卷三·山川)中對此事作過記載:「鹿門山,舊名蘇嶺山。建武中,習鬱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丘,與帝通夢,見蘇嶺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劉秀為何要巡幸蘇嶺?這要從秦豐說起。
  • 密西西比三角洲貧困為何難以破解
    格林威爾一家華人雜貨鋪,顧客主要是當地非洲裔居民。「貧窮似乎是密西西比州抹不掉的標籤。」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密西西比州分會會長科裡·維金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2017年全美貧困率為13.7%,密西西比州貧困率高達20.8%,居全美第一。位居第二的是路易斯安那州,貧困率為20.6%。  本報記者日前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腹地採訪,只見這裡原野翠綠,氣候宜人,土質肥美。自然條件如此優越,貧困率為何卻居高不下?
  • 二十四山劫煞歌 都天大卦 三合法之七十二龍解秘水口點穴法
    二十四山劫煞壬乙二山劫在申,申巽二山劫癸臨,子癸二山劫在巳,巳午居酉醜居辰,震艮二位居丁上,乾山卯上丙在辛,辛戍二山劫在醜,丁酉二位怕寅臨,寅辰在未庚居午,甲山丙上是兇神,坤亥二山同乙起,未山在癸禍臨身。
  • 土庫曼斯坦燃燒了49年之久的「地獄之門」,有人稱可以熄滅它?
    一場大火燃燒了半個世紀,近日,卻有中國專家團隊研究出了達瓦札地質狀況的治理方案,擬關閉燃燒了49年之久的"地獄之門",這場大火不期將有望熄滅? 這個火坑下面溫度高達攝氏1000多度,坑口地面溫度也有60餘度,站在坑口,熱浪襲人,有種灼熱的感覺,當地人稱之為「地獄之門」。
  • 北美華人導演短片展開幕 伍仕賢戴睿導演親臨 與新人交流
    劉震雲之女劉雨霖導演作品《門神》周全執導的短片《沉默的擁抱》聚焦北美華人單親家庭,展現了一個視舞蹈為夢想的女孩與其身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之間的細膩情感。農村題材短片《門神》由劉震雲之女劉雨霖執導,毛孩、牛欣欣以及李倩等人共同主演,故事聚焦一個農村家庭,7歲女孩「伶俐」日夜期盼母親回家,卻不知母親將與父親離婚。揭露了中國內地當下留守兒童缺乏關愛的現象,情感處理極其微妙細緻。李東導演的短片《小學禁品》以一種誇張嚴肅的態度講述了小學生之間為了"精靈小卡片"在學校中發生的一系列驚險故事。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宋泯公有一長子叫弗父何,本來他應該當國君,但他卻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自己做了卿,孔子先祖由天子,變為諸侯,再變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叫正考父,據說《詩經》中的《商頌》就是他整理的,他也是卿,輔佐了宋戴公、武公、宣公。正考父之子,叫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