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勸人向善,但他殺了少正卯,還要暴屍三天,這麼狠毒嗎?

2020-12-04 小虎有話說

當今的人完全違背了孔子的教導,才會變得如此麻木不仁,如遇到有人落水了,生命受到危險,極少有人會出手相救,再加一位婦女受到一群流氓欺侮,能有多少人上前相救,為了金錢不澤手段賣假保健品,或打出高息來騙錢的大騙子,到處都有,就連最簡單的乘車愛心座位,被年輕人佔領,旁邊站著應該讓座的人,也很少有人熱情讓座的,當然還有很多,使中國人的素質在世界也排在最後幾位,我勸大家還是好好學自己國家優秀的佶統美德吧,忘了袒宗,就是背叛!

原始的儒家其實很人性化的,孔子也是正常的有血性的一個男人。到朱熹之流的發揚光大後,儒教僅剩下克己復禮的教條,壓抑人性的虛偽。這正是歷代統治階級多需要的。孔子五十知天命,此天命是要殺少正卯?非也!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501年他50歲,此年他停修《春秋》,改作易書《十翼》,而二年後499年,他會殺少正卯?此就是所謂五十知天命?更何況算命先生給他算了一《旅》卦',卦中大義是說孔子,即便從外表上去看,孔子也是一個溫柔心慈的人,而這種人對那些固執堅強的人是沒有大的作用的,充其量只有小亨,小的成果!

孔子殺少正卯,無人說其兇殘。這真體現了孔子的能力,孔子能文能武,絕對不是我們理解的迂腐的書生。少正卯就是古代郭沫若,當然口才比郭沫若強多了,傳銷頭子,除了孔子,沒人敢殺。沒有多少了解,但是,從邏輯上推理,孔子即使真的想殺,應該也不會得逞。第一,從史料上看,春秋時百家爭鳴,若只因學術不同派,孔子掌權後就能殺之,那麼,未入仕途之前,孔子早就被殺八回了。第二,說孔子位高而用權,怕也忽略了當時國情。孔子雖深受魯公器重而步步高升,但是,就連魯公都沒有實權的魯國,更不會容許魯公的紅人孔子,可以專權。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時的魯國(及至春秋諸國),支持孔子學說的,只是極少數,而反對孔子的,則是統一戰線,因此,孔子根本無法在魯國施行其理政學說。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代大儒,孔子,若連持不同學說的人都不能容忍而殺之,就不可能忍辱負重,致力學問,而被尊為聖人!

儒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流,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流傳二千多年,證實它的生命力。當然,在今天我們這個時期,它的學說有些跟不上時代,但我們的文明正是在象孔子這樣的學者的智慧基礎上發展的。孔子害了華夏幾千年,讓中華禮儀相傳至今。許多傳統的禮儀仍然在使用,讓人們津津樂道。古代的北方民族匈奴,沒有那麼多的禮儀,真正禍害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那裡沒有孔子的儒學思想所統治,兒子、孫子甚至可以繼承先君的老婆,放在我們能接受嗎?儒學與他們無關,最後早早地灰飛煙滅,難道我們嚮往的是他們嗎?

關於孔子有沒有殺少正卯這事,甚至是有沒有少正卯其人,我現在是越來越疑惑了。隨著閱讀和探討的深入,我越來越相信歷史上沒有少正卯這個人,更沒有誅卯其事了。誅,言語斥責,不是殺人。現在人理解為殺人是被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偏。「誅」字古代字分「言」字旁+朱,和「戈」字旁+朱,「言」字旁的誅,肯定是言語斥責的意思。「誅」是周禮八柄之一,有罪則廢,有過則誅。顯然罪比過嚴重,但只是廢,過錯就殺?!,肯定是斥責的意思。古代就有偽專家,霸持文化話語權,錯誤解讀,帶歪中國文化。

一種文化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方向,而且不可調和。孔孟之道常被魯迅鞭撻,還主要是容不下新的更前導的學說,守舊與創新的矛盾突出,虛偽,魯迅將之喻為「吃人」。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每一條罪狀,恰恰說明了少正卯的學說優於孔聖人,少正卯也是一個天才、一個雄辯家、一個政治家。人只要活著,就不能成聖,因為人無完人,而聖人必須是完美的。只有人死了以後才能成為聖人,因為人都死了,是好是壞就看後人怎麼說怎麼寫了,人在現實中無法達到完美,但寫在書裡就能寫得很完美了。

結論:這事是假的! 是荀子為了名利給諸侯大王們殺無罪之人找的殺人理據,這套東西一直沿用至今,現今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郭德綱那事了,真是可笑,從那時起討厭姜昆。 跑題了,荀子之前,真正孔子的弟子後輩,都沒有記錄過少正卯其人其事,那荀子是怎麼知道的,其二人相差二百多年。學過論語的就都是孔子門下嗎?那不過是為了出名蹭孔子的熱度而已。為了得到貴族的支持,就弄出了個五惡殺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德禮仁,怎麼會弄出五惡殺人,如有此事,其弟子還會信服於他嗎?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暴屍三日是不是過分了?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裡來上學。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幹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
  • 此人是孔子一生的汙點,因一件事情,被孔子找理由誅殺並暴屍三日
    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不僅開創了私人講學的一種新模式,還用仁、義、禮、智、信勸人向善。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都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時候,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偉人了。然而,偉人做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至少在現在看來,頗有不妥。
  • 此人本是儒家學說創始人,注重仁義禮智信,為爭奪生源卻殺了對手
    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於後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於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當年周武王滅商後,按照當時的禮儀與信仰,滅人國家不滅人祭祀,殷商人的祖先還要被其後人祭祀(別的部族祭祀不管用),周統治者認為要不祭祀,這些殷商人的祖先會跟周人搗亂的,於是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商人的舊地河南安陽管理殷商遺民。後來武庚作亂,被殺,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為宋公,管理殷商遺民,這就是宋國的創建者。微子去世後,傳給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
  • 孔子是個弱不禁風的讀書人嗎,子路:我差一點被他打死
    孔子來到平邑講學,子路十分不屑,他四處宣揚:要是讓我碰到這個老騙子,一定要給他好看。某天,子路聽說孔子要去某處,就跟街坊說:你們等著,我去把這個傢伙揍一頓。街坊們都十分擔心那個聽說很有學問的讀書人。那子路魁梧雄壯、劍法厲害,一個讀書人怎麼可能是這個「壞小孩」的對手呢!沒過一會,兩個人出現在大家面前。
  • 最終暴屍荒野!是什麼原因讓順治對他恨之入骨
    他為了大清東徵西戰,他與孝莊的關係一直是個謎團。但是不得不說,多爾袞的結局是個悲劇,死後還要被自己的侄兒挖出來鞭屍。多爾袞為什麼被鞭屍?他和順治帝究竟有什麼解不開的矛盾和心結呢?不得不說,多爾袞是滿清的功臣之一,如果沒有他,滿清或許還不會那麼快的就入關,他對清王朝對中國統治近300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多爾袞最後攝政王的身份,名副其實。但是多爾袞一生的是非功過,卻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概括的清楚的。順治帝登基繼位之後,他與多爾袞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顯。
  • 葉公和孔子抬了一句槓被嘲笑兩千年,嶽飛站隊孔子,孟子卻更巧妙
    原來在公元兩千多年的孔子時代,葉公是一位勤政為民,治理有方的好官,聲名遠播以至於孔子都聽說了他的名氣,於是孔子就去拜會葉公,兩位賢才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談論「義」,但葉公是法家,孔子是儒家,倆人三觀不和沒聊幾句倆人就爭辯起來了。爭論什麼呢?
  • 呂后對戚夫人恨之入骨,為何將她折磨成人彘後,又讓她多活三天?
    但是像戚夫人最後成了人彘,居然能活三天,這是為什麼呢?一、呂雉和戚夫人的恩怨情仇呂雉是劉邦的第一任妻子,俗話說,糟糠之妻不可棄。但是,劉邦卻對呂雉非常冷淡,在前期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呂雉一直不離不棄,也吃了很多苦,但是,劉邦卻還是改不了三心二意的毛病,喜歡勾搭好看的女子。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大概微仲就是傳說中可查的孔子遠祖。宋國和魯國毗鄰。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證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孔子父親叫叔梁紇,自微仲到叔梁紇共計十四代,其中較著名的只有四人,即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紇。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弗父何的父親宋緡公(名共)有子二人,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又名方祀)。緡公死時不傳子而傳弟熙,是為煬公。鮒祀不服,殺了熙。
  • 人民日報學術隨筆:史學的「求真」與「向善」
    關於史學的功用,眾說紛紜,但有兩個方面應該是最基本的,這就是「求真」與「向善」。   史學作為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其存在當然以歷史的存在為前提。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如何認識已經消逝又具有客觀性的歷史,是史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求真」是史學的基本功用。正如李大釗所說,「凡學都所以求真,而歷史為尤然。」
  • 21歲刑場救夫,一直恩愛13年,34歲陪著丈夫再赴刑場,槍決後暴屍三天
    電視劇裡總是那麼巧合,每次到了上刑場問斬時,總是會有人關鍵時刻來一句,刀下留人,然後這個人就會安然的活著下來,可這也僅僅只是出現在電視劇裡面, 現實中稀少的很,然而在民國時期,有這麼一位女子居然來了這麼一出 1911年,郭松齡參加了張榕領導的武裝起義,起義尚未開始,張榕就被殺害,而東三省的總督也下令不停的逮捕革命黨人
  • 集齊醜矮黑為一身的皇后,同時又兼好色狠毒
    她是歷史上記載的最醜的皇后,她玩弄權術好色狠毒,導致西晉時期「八王之亂」,隨後而引起了中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五胡亂華。她父親賈充,幫助司馬家弒殺魏帝曹髦,是西晉的開國元勳,所以很得司馬家信任。賈充老了無德無能,為了不被司馬炎派去邊疆打仗,得到別人的指點把女兒嫁給未婚的太子。司馬炎本來是想讓太子娶衛瓘的女兒,因為衛家女兒長得高白美,而且能生兒子;賈家女兒,又醜又矮又黑,還嫉妒難生兒子。最後賈南風還真是只生四個女兒,沒有兒子。但是在賈充送禮皇后和朝中官員,在他們幫助下,司馬炎最終還是改變初衷,選擇了賈家女兒。
  • 杞柳,古人借喻人性的植物,孟子的觀點是人性向善還是人性本善?
    杞柳普遍多生於北方山地河邊的溼草地帶,既喜光照又喜肥水而且還要沙壤土才能生長得好,成活倒是方便,扦插即可。山東、河北和東北地區是把它作為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和保護河岸、溝坡、路坡的好樹種廣泛加以種植的。《登樓賦》中有這麼幾句:「杞柳綢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楊。」
  •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縱觀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有很多位老師,其中還有個七歲孩童,你是不是也在想,孔子為何要拜他為師呢?
  • 孔子問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見識就越廣,學識會隨著年齡增長,但有時資歷少的年輕人也學識淵博,常能發表精彩看法,但許多年長者拉不下臉面請教年輕人,但孔子並非這樣,他還能做到不恥下問,還曾拜一個七歲的小孩為師,之所以拜師,是小孩回答了他一個「天上有多少顆星星」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孔老二」?孔子的哥哥是誰?
    孔老二,是個比較詼諧幽默的叫法,非常接地氣,這麼一叫,聖人與凡人的距離就拉近了,仿佛孔子就是隔壁炸油條的老孔似的。 「孔老二,來兩根油條!」「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