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個弱不禁風的讀書人嗎,子路:我差一點被他打死

2021-01-09 脂肪故事

一說起大教育家孔子,大家就會想起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等成語!許多人可能誤解了孔子!他可是個彪悍勇猛的狠人啊!

孔子被稱為儒家創始人。一說到儒家,人們的印象就是文質彬彬、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其實,後世的儒家,是被「鬮割」過的,早已經喪失了生機勃勃、熱血沸騰、以直報怨的俠氣。

在孔子的那個年代,讀書、習武是並行而驅的,那個年代讀書人腰中的劍,可不是像後世那樣作為裝飾品好看的,是一言不合、路見不平就要拔出來砍人的,孔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遺傳了父親的勇猛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被孟獻子贊為」有力如虎」,與狄虒彌、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叔梁紇身高十尺、虎背熊腰、孔武有力。公元前536年,晉國帶領諸侯聯軍進攻逼陽國,在一次戰鬥中,聯軍猛攻內城,逼陽人突然把閘門放下,妄圖吃掉這股精銳部隊,關鍵虻,叔梁紇單身撐起重達千斤的閘門,部隊得以撤退。

更厲害的是,叔梁紇快七十歲的時候才生下孔子,真可謂龍精虎猛啊!

孔子遺傳了父親的勇力和魁梧過人的身材,他身高九尺、力大無窮、武藝精熟。根據《墨子·非儒下》的記載,有一次季孫氏和鄉親們鬥毆,對方人多想要逃跑,結果人家把城門關上了。眼看要被人家打個半死,孔子奮起神力,直接將門閂打斷,逃之夭夭!

門閂的材料,用的是十分堅硬的硬木,孔子的神力,讓人咋舌!有這樣力氣,就算不練武,尋常人也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春秋時代流行車戰,既一人馭馬駕車,另外一個人在車上拿著兵器攻擊敵人。可孔子卻能夠單手駕馭烈馬,另外一隻手揮舞兵器,縱橫突擊,「觀者莫不戰慄」!

從子路「改邪歸正」,可以看出孔子的實戰能力

孔子最忠心的學生之一子路,從小就好勇力,學擊劍,劍術非常厲害!在十裡八鄉都是沒有人敢惹的猛人。

孔子來到平邑講學,子路十分不屑,他四處宣揚:要是讓我碰到這個老騙子,一定要給他好看。

某天,子路聽說孔子要去某處,就跟街坊說:你們等著,我去把這個傢伙揍一頓。街坊們都十分擔心那個聽說很有學問的讀書人。

那子路魁梧雄壯、劍法厲害,一個讀書人怎麼可能是這個「壞小孩」的對手呢!沒過一會,兩個人出現在大家面前。

走在前面是,是個身高九尺的大漢,跟在後面的,是低眉縮肩的子路,臉上青一塊紫一塊,身上全是土,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

孔子講學時,子路就老老實實站在一邊,從此成為孔子最忠實的追隨者。

後來大家才知道,子路在路上碰到孔子,剛一動手就被孔子抓住胳膊,用力一甩扔在地上,子路摔得七葷八素,還沒等回過神來,孔子又騎到子路身上,劈頭蓋臉一頓老拳,把子路打得服服帖帖。

像子路這樣的不良少年,是靠「德行」能夠收服的嗎?

孔子周遊列國,居然能夠平平安安

魯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決定周遊列國,宣講他的理念。在十三年的時間裡,孔子賭注了衛國、曹國、宋國等十幾個國家。

春秋時代,禮樂崩壞,各國相爭,盜賊橫行、交通不便,孔子和幾個弟子,在江湖上闖蕩了十三年,居然沒有一個人受傷,也沒有一個人喪命,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他們絕不可能一路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盜賊,難道盜賊會因為他是讀書人放過他嗎?不應該把他搶得精光才對嗎?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那些盜賊都被孔子和他的弟子打跑了!那些盜賊,是用道理能夠說服的嗎?這可是你死我活的搏殺啊!

實際上,孔子的許多弟子都參與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並且以勇力善戰而聞名。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孔子帶領著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練習武藝,騎馬、射箭、點陣、兵法,都成為他們的學習內容。

所以,儒家弟子從孔子時代就開始習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結語:君子六藝中,射箭、御車都是最基本的技藝。

以前的讀書人,讀書與習武是兩條腿走路。

漢朝的轅固,因為得罪了薄太后,被薄太后和野豬關在一起。當野豬紅著眼睛向他衝過來時,轅固一刀把野豬殺掉了,乾淨利落,就用了一刀。

東漢時的班超,職業是為官府抄寫文書,某天忽然大悟:這算什麼工作!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收服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有俠氣、好勇力、有熱血、有志向,能打能殺,生機勃勃!這才是真正的儒啊!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當中,子貢的學問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顏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遊列國,自己很窮,很倒黴,但是每個國家對於他的推薦,那是要買帳的。他的弟子在各個國家,有當軍隊司令員的,有當行政首長的,所以,每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生太多了,幾百萬人口的天下,他的學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學生絕對聽他的話,他動一下,諸侯國都會動搖,誰敢用他?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一,他非常直爽。《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孔子不肯見,就推說自己病了。
  • 孔子為何最為讚賞顏回
    楚昭王答應出兵相救,聽說孔子正在陳國逗留,故派使者以禮相聘。孔子心中重燃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遂整裝出發前往楚地。楚國大夫們聽說昭王要聘孔子問策,擔心會地位不保,便私下派出徒役去圍困孔子。孔子等人被圍困在荒郊,既無法前行,又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繫,整整七日未進主食。  這天,孔子問子路:「我所宣揚的文、武之政難道真的行不通嗎?不然為何會遭受今日之厄?」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主流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子路問孔子:「假如衛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首先幹哪件事?」孔子道:「我一定首先要正名,糾正名義上的混亂。」子路道:「您這人怎麼這樣迂啊,正名不正名有什麼了不起?」孔子告訴他:「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孔子看到春秋時舊的一套君君臣臣的等級制度遭到破壞,使他追慕西周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因此,他首先提出正名問題,認為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 孔子「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
    孔子「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我們知道,歷史中的「教育專家」孔子經常喜歡周遊列國。某次孔子東遊的時候,碰到了一群小孩。可是這群小孩之中,有一個非常的怪。只見他動也不動的攔在孔子馬車前進的路上。
  • 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這只是孔子聽說的,是否真實,還要當場試驗一番,孔子讓弟子們往器皿中注水,果然驗證孔子聽說的無誤。孔子由此不禁感慨,天下萬物哪有滿而不覆的呢?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又問,敢問老師有沒有「持滿之道」?孔子回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論語》裡的「天」有四種涵義在中國古代,「天」有創生與主宰萬物的天帝、意志、力量、律則等四個由擬人而逐漸趨向非人的涵義。我們從《論語》裡的「天」,也可以看到這四種涵義,但在比例上,則以後面的幾種涵義居多。當孔子在衛國時,去見衛靈公的寵姬南子,出來後,子路不悅,孔子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孔子問一個7歲小孩,天上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孔子思想也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在他周遊列國時也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眾所周知,孔子的桃李滿天下,卻不知這樣一位聖人也有過拜7歲小孩為師的經歷。這就應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位孩子和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在甲骨文中,「朋」是個象形字,就像一串錢。「朋」的原意是錢,春秋時期稱錢為「朋」或者「朋貝」。如《詩經-小雅》:「既見君子,賜我百朋。」後延伸為比,比得上。如:《詩經-唐風》:「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很多人會故意把「無朋」解釋為「沒有朋友」,如:「大到沒有朋友」,是一種調侃。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晏嬰是個出色的政治家,他不肯阿諛。他又能針對當時的需要提出適宜的政策。他也善於選拔人才,他曾把一個叫越石父的奴隸贖出來,他曾薦舉一個趕車的僕人為大夫(參考《史記·齊太公世家》、《管晏列傳》。《史記》所說越石父「在縲紲中」一語,據日本瀧川資言考證,是採自《呂氏春秋》,原文「累之」,是因負累作僕,司馬遷卻誤解為「縲紲」了)。他同時有素樸的民主思想。
  • 教育學中的這三個小知識,你一定要看!
    我們大家都非常清楚一點:無論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當中,對於教育學人物的考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整個複習中,教育學人物相關常識是進入教育學的開篇和基礎,只有先梳理清楚各個優秀人物的教育思想,才能為後期的理論學習打下基礎。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這一點禪宗的「擔水砍柴無非妙道」,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中國儒學的核心精神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種實用理性主義精神,那麼它追求的是現實的、有用的有價值的生活,追求的是不偏不倚的「過猶不及」的中庸生活。就拿學習來說,一般人有兩種傾向,第一種是我不懂裝懂,似乎自己什麼都知道,第二種是乾脆什麼也不想懂,糊弄過去算了。
  • 孔子:天上有幾顆星星?小孩回答了10個字,孔子:請當我的老師
    再中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無疑是一個公認的偉大人物,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便時常掛在老師們的口中,來警示學生要謙虛,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就便驕傲自滿。
  • 小女孩取名:15個婀娜多姿的《論語》女孩名字,你想做那個有趣的人嗎?
    也許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不會想到,《論語》成書後對於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是兩千年中國人生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如果無法讀懂、讀通、讀透此書,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 孔子勸人向善,但他殺了少正卯,還要暴屍三天,這麼狠毒嗎?
    ,當然還有很多,使中國人的素質在世界也排在最後幾位,我勸大家還是好好學自己國家優秀的佶統美德吧,忘了袒宗,就是背叛!原始的儒家其實很人性化的,孔子也是正常的有血性的一個男人。到朱熹之流的發揚光大後,儒教僅剩下克己復禮的教條,壓抑人性的虛偽。這正是歷代統治階級多需要的。孔子五十知天命,此天命是要殺少正卯?非也!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501年他50歲,此年他停修《春秋》,改作易書《十翼》,而二年後499年,他會殺少正卯?此就是所謂五十知天命?
  • 「天才少年」,三本復讀生突圍,他父母做對了什麼?
    青蛙對大鱉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條件,不能適應海裡的生活,最要命的是,這裡沒有我能吃的食物。」於是,青蛙向大鱉告別,回到了自己的井中,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原來如此,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孔子常教導學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子夏若有啟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聽後說:「卜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這個例子很好地表現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他並沒有主動教子夏《詩經》,而是在子夏自己學習了《詩經》但是還有所困惑向其請教的時候,通過「繪事後素」簡單的解釋,引導子夏自己思考,在子夏領悟到「禮後乎」的時候,孔子才和子夏探討《詩經》。
  •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縱觀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有很多位老師,其中還有個七歲孩童,你是不是也在想,孔子為何要拜他為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