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儒家學說創始人,注重仁義禮智信,為爭奪生源卻殺了對手

2020-11-26 騰訊網

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於後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於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結果夫子說了一堆,總體就是想說,這個傢伙內心險惡,行事圓滑,是個壞人,我們既說不過他,又拿不住他的小辮子,所以只能殺了他。

這是孔子從道德、法律的制高點來說的,把少正卯給說成了一個圓滑的小人。他雖然承認自己不如少正卯,但是只是說因為此人太奸猾,所以說不過此人。但是,實際我們從這件事真實的情況來看,孔子殺人,其實有報復的可能。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過往生活

他出生在貴族,家境不錯,甚至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還有人給他送美女。但是,孔子因為屬於「野合」所剩,所以在父親死後,他就和母親一起被驅逐了。因為沒有收入,所以從小就努力學習做人做事,不到30歲就做了校長兼老師,在魯國小有名氣。

後來魯國內亂,他逃到了齊國,結果他在那裡被齊王看好,遭到齊國權臣妒忌,要派人殺死他,於是他又逃回了魯國。不久,魯國人請他做官,他卻屢次推辭,可是一旦上了高位,就殺了自己的對手。所以,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的做法可能是為了洩私憤。

那麼,這個少正卯究竟是什麼人,能夠成為孔子的對手呢?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雖然周王朝天子還在傳承,但是對於諸侯沒什麼約束力,因為他們本身很弱小,但是孔子認為只要靠一張嘴讓各國都尊奉天子,那這個天下就太平了,此中關鍵就在於,大家都要講「禮」。他當時的學說就已經在漸漸地形成儒學了,吸引了很多學生。

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當時各國熱衷戰爭,也熱衷強國的政策,所以像法家這類學說更實用,更容易得到諸國國君的認同。很不巧,當時同在魯國的少正卯就是法家裡一個很優秀的人才,他也開辦學校,天天給學生們公開講解。

結果他每天開課,孔子的那些學生就都去聽少正卯的課去了。這人極有名氣,甚至當時國內稱之為「聞人」,說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兩個學校離得很近,但是孔子天天都在被打臉,當時只有顏回一個人沒有去——可是這更增加了孔子的悲涼,甚至他的氣憤、妒忌都被顏回看在了眼裡。

古今之大仇,很多能化解,但是門派、教義之爭,這是最難化解的東西,歷史上有多少關於文化、信仰的東西,在衝突之中被徹底抹殺。所以孔子和少正卯之間是有仇的,不但是搶奪學生、丟了面子的矛盾,關鍵在於兩者教義不同,信仰不同。

所以在他掌權後,立刻就開始站在道德方面、站在教義方面,將少正卯給斬殺。但是如果是道義之爭,以他儒家風範來看,應該是辯論一番,然後把學生爭取過來。可惜,他不但沒有這麼做,還把自己的這種以官殺民的做法,美名曰「君子之誅」。後來他的弟子們可能感覺這種事情太丟人了,根本沒有在著作裡提這件事。

相關焦點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上財商學院謝家平:融入儒家「仁義禮智信」元素,深刻解構供應鏈管理
    為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鼓勵教師積極根據授課目標、使用教材、教學對象等教學要素,找準「課程思政」切入點,開放式地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把知識學習融入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潤物細無聲」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鄧曉芒: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
    ,「仁義禮智信」的為人觀念一直深入人心。近幾年,隨著「國學熱」興起,現代人們對於傳統儒家學說的議論也愈演愈烈。 被古人奉為圭臬的儒家學說如今飽受現代國人批判,我國著名學者鄧曉芒就是批判儒家的代表人物。鄧曉芒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學術主張十分新穎,自成名以來,鄧曉芒就一直認為儒家學說「害人匪淺」,並寫了很多文章對儒家學說進行批判。
  • 韓非子批判老師荀子,引得法家和儒家不相容,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子產取走我的財產,佔有我的地產,誰殺子產,我和他同去。子產變「法」變得民憤四起,不作不會死,看他如何收場。子產沒有死,不僅沒有死,還把事情擺平了;不僅擺平了,還出現了驚天逆轉。後來又出現了這樣的民謠:「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土地,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認識儒家學說的生命力
    而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儒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何能夠懸置各種附加到儒學上的近乎光怪陸離的時代性思潮,進而「潛回到創化儒家學說的原生場域中去」(《天邊有一塊烏雲——儒學與存在主義》,第24~25頁。下同),最終識別出儒家文明的核心理念,正是劉東教授《天邊有一塊烏雲——儒學與存在主義》一書的主旨所在。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學說,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 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是如何品評儒家先賢的?你認同嗎?
    他說孔子一生堅持仁義,遵循禮制,不會為了謀求官職而依附宦官,如果真那樣做了,就不是孔子了。顏回是孔子最為愛惜的弟子,被歷代儒家學者奉為"復聖"。孟子曾敘述顏回的生平經歷,他說顏子生當亂世,在陋巷中居住,一簞食一瓢飲,大家都承受不了這樣的艱苦生活,但顏回卻安貧樂道,怡然自若。所以孔子稱讚他。孟子認為,顏回和大禹處世之道是一樣的。
  • 儒家不甘為統治者工具的反抗:春秋學派的「存三統」學說
    這樣看來,儒家應該和統治者是一個鼻孔出氣的,他們只有為統治者服務,順從皇權,依託皇權,才能保全自身,進而發展自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儒家表面上是溫和的,骨子裡卻是剛硬的,他們並不甘心只作為統治工具存在,而是從誕生之初就秉持著更為遠大的理想追求,那就是希望社會能夠不斷向前發展,最終走向太平之世。
  • 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麼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這三兄弟畢業了,回來了,父親問,你們在老師那裡學仁義,什麼叫仁義?「伯曰」,大哥講,「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這是道家解釋儒家的仁義最正確的,說仁義之道,真懂了仁義,第一要愛惜自己。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在老子看來,道是法則、規律,是適用於世間萬物的,同時道又是不可捉摸,無形無象。關於道的具體含義可以看我在第一章中的論述(點擊右上角關注後查閱)。自從人類逐漸擺脫蒙昧,進入所謂的文明社會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開始顯現,於是,強大的欺負弱小的,聰明的駕馭愚笨的,天性轉變為欲望,大道逐漸廢棄,亂象開始出現。這時,就需要弄出一套規則,使社會重新回到「治」,「仁義」就產生了。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陰陽家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屬於小眾化、邊緣化的學說。架構在術數思想基礎之上的陰陽家,具備諸子百家中最為接近當代科學的理性思想萌芽,且以五行四時等理論對自然事物運行做了較系統化的解釋。在後世發展過程中,陰陽家經歷了以兵陰陽為表現形式的全盛時期後,逐漸淪為一種邊緣文化,且不被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圈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