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於後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於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結果夫子說了一堆,總體就是想說,這個傢伙內心險惡,行事圓滑,是個壞人,我們既說不過他,又拿不住他的小辮子,所以只能殺了他。
這是孔子從道德、法律的制高點來說的,把少正卯給說成了一個圓滑的小人。他雖然承認自己不如少正卯,但是只是說因為此人太奸猾,所以說不過此人。但是,實際我們從這件事真實的情況來看,孔子殺人,其實有報復的可能。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過往生活
他出生在貴族,家境不錯,甚至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還有人給他送美女。但是,孔子因為屬於「野合」所剩,所以在父親死後,他就和母親一起被驅逐了。因為沒有收入,所以從小就努力學習做人做事,不到30歲就做了校長兼老師,在魯國小有名氣。
後來魯國內亂,他逃到了齊國,結果他在那裡被齊王看好,遭到齊國權臣妒忌,要派人殺死他,於是他又逃回了魯國。不久,魯國人請他做官,他卻屢次推辭,可是一旦上了高位,就殺了自己的對手。所以,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的做法可能是為了洩私憤。
那麼,這個少正卯究竟是什麼人,能夠成為孔子的對手呢?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雖然周王朝天子還在傳承,但是對於諸侯沒什麼約束力,因為他們本身很弱小,但是孔子認為只要靠一張嘴讓各國都尊奉天子,那這個天下就太平了,此中關鍵就在於,大家都要講「禮」。他當時的學說就已經在漸漸地形成儒學了,吸引了很多學生。
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當時各國熱衷戰爭,也熱衷強國的政策,所以像法家這類學說更實用,更容易得到諸國國君的認同。很不巧,當時同在魯國的少正卯就是法家裡一個很優秀的人才,他也開辦學校,天天給學生們公開講解。
結果他每天開課,孔子的那些學生就都去聽少正卯的課去了。這人極有名氣,甚至當時國內稱之為「聞人」,說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兩個學校離得很近,但是孔子天天都在被打臉,當時只有顏回一個人沒有去——可是這更增加了孔子的悲涼,甚至他的氣憤、妒忌都被顏回看在了眼裡。
古今之大仇,很多能化解,但是門派、教義之爭,這是最難化解的東西,歷史上有多少關於文化、信仰的東西,在衝突之中被徹底抹殺。所以孔子和少正卯之間是有仇的,不但是搶奪學生、丟了面子的矛盾,關鍵在於兩者教義不同,信仰不同。
所以在他掌權後,立刻就開始站在道德方面、站在教義方面,將少正卯給斬殺。但是如果是道義之爭,以他儒家風範來看,應該是辯論一番,然後把學生爭取過來。可惜,他不但沒有這麼做,還把自己的這種以官殺民的做法,美名曰「君子之誅」。後來他的弟子們可能感覺這種事情太丟人了,根本沒有在著作裡提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