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正信布施大行持戒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另外儒家實際上是人乘善法,即投人所需要做的宗教。你看儒家推崇的冠冕,禮儀,都是人才有的東西,仁義禮智信也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和不妄語五戒,即佛法中的投人五戒,所以儒家為善法初門,開啟萬千善法大門。從儒家往上,都是往天上或者解脫乘修的。

在四川有個六道輪迴雕刻,其中說由人道投身而來的人的特點,為人賢直,親近善人(儒家:舉直挫諸妄),愛惜門望(注重名節,遠離卑媚低下之事),篤厚守信,愛樂工巧(藝道唯精),敬重智慧,有慚愧心(禮義廉恥),識知恩養,樂善好施,知人高下,這不就是儒家教育出來的門生嗎?

當然,人道和天道離的很近。人道是五戒,天道是五戒十善,做好了人道,去修天道阻力會小很多。佛經中經常說,人天福報,人天歡喜,人天護佑。五戒之重要,不可窮盡。

既然是善法,當然能給信奉其的地區帶來福報,日本,韓國,臺灣省,中國大陸,雖然儒家氣不同,但基本都是比較發達的地區,從概率論來算,看出來了嗎?儒家地方都很發達。

這就是寶貴的珍寶。當然有人反儒家,沒事,也有前車之鑑,匈奴帝國是徹底拋棄儒家的。現在半個建築文化是他自己的嗎?那些人想步這種無根淺草的後塵。不僅文史不行,數學也不行,概率都看不會看。讓他們去推廣什麼這一套那一套,都是白瞎的,我們做生意,一聽這人毆打父母都是一票否決的。為何?素質太差,他的東西吹的再好,也不要買,道理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真善美一詞,是什麼意思
    真善美一詞,是什麼意思真就是誠實,善就是善良,美就是美好,所以誠實,善良的品格是和美好在一起說的。其實其本質就是仁義禮智信。誠實的就是美好。所以提倡的美育教育,其實是沒有提倡到根本上根本是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的地方,藝術音樂都會發達,歐洲佔繪畫音樂,中日韓佔書法詩歌繪畫。現在年輕人信的少了,是不是都有類似醜書這樣的出現了
  • 上財商學院謝家平:融入儒家「仁義禮智信」元素,深刻解構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課程主講教師謝家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思政元素、科學發展觀和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文化融入到課程中,將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必然與偶然、科學發展觀的定性與定量、儒家的授信與禮讓互惠相結合等辯證思維方法對供應鏈合作共贏等課程內容進行深化,結合各類熱點現實企業案例,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知識。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的先輩原屬於宋朝的名門望族,後來因為躲避禍事而漂泊到了魯國。孔子青年的時候就已經很精通禮樂制度了。他曾擔任過倉庫的監管者,也擔任過司空一職。在孔子正值壯年的時期,他帶領了一些弟子周遊列國,歷程長達13年之久。雖然孔子在全國各地遊列時都非常不成功,但他仍然被認為是當時社會上學問最多的學者之一。
  •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呢?人被造是跟真理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仁義是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聖潔有關係的。這裡提到的真理,仁義,聖潔,就把上帝的本質從三個層次展開了,第一,上帝是真理,第二,上帝是仁義的,第三,上帝是聖潔的。在這三個範圍裡面,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人應當是在真理中間活的,人應當是因仁義而存在的,人應當過聖潔的生活,人的所有的行為符合這些原理。
  •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是什麼意思?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先問他:「您認為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什麼不同。」孟子又問:「那用刀殺死人和用政令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說:「也沒什麼不同。」孟子接著就說:「大王的廚房裡儘是肥美的肉,馬廄裡都是強壯的馬,可路上的百姓卻面有飢色,甚至餓殍遍野。這是放任野獸來吃人啊!
  • 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暴屍三日是不是過分了?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裡來上學。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幹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很好理解是指單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幾乎不用翻譯成白話,都能理解。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第二種就是民眾之間不再相信道,這是一種發展演化的結果,就好像孔子所在的時代一樣,孔子想去遊說各國以周禮文化治國,結果都沒有人願意理睬孔子。
  •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的偽裝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而相關於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
  • 一世老鬼方墉講「仁義」,談論了多年,到底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提到仁義,動不動就把仁義掛在嘴邊,出口就是你不仁你不義,關於仁義也有很多成語,比如仁義盡致、不仁不義和仁義道德等等,都跟仁義帶上了關係,仁義誰都會講,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仁」「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世老鬼方墉就講到了關於仁義的解釋,言簡意賅的就將「仁義」二字解釋清楚了
  • 散文丨孔子故鄉人
    孔子故鄉人文/周長行孔子的故鄉人,幾乎都與孔子「沾親帶故」。我的朋友章言勁就向我講述過他父親與孔子的故事,還被我寫進了一本書裡。他的講述如下:……別看父親沒受過正規教育,可他一談起孔子來話不斷流。孔子名丘,字仲尼。
  • 大道廢有仁義|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為什麼要提倡仁義?就是因為不仁不義,「大道」——社會自然的公平準則被拋棄了。所以仁義道德的存在,就證明世界沒有大道了。「智慧出,有大偽。」為什麼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就是因為社會太重視各種機巧智慧。「六親不和,有孝慈。」為什麼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國家昏亂,有忠臣。」為什麼會有忠臣出現?
  • 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是如何品評儒家先賢的?你認同嗎?
    在這裡,孟子除了崇拜孔子的巨大功績,也感慨著自己生不逢時,諸侯爭霸,卻沒有聖人改變這個局面。對孔子的聲譽,孟子也盡心維護。曾有人說孔子在衛國和齊國時,依附於宦官,孟子堅決否定這個謠傳。他說孔子一生堅持仁義,遵循禮制,不會為了謀求官職而依附宦官,如果真那樣做了,就不是孔子了。顏回是孔子最為愛惜的弟子,被歷代儒家學者奉為"復聖"。
  • 此人本是儒家學說創始人,注重仁義禮智信,為爭奪生源卻殺了對手
    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於後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於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
  • 韓非子批判老師荀子,引得法家和儒家不相容,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但是孔子是反對「法治」的,當法治出現,並呈現勃勃之勢的時候,他提出了「德治」,用德治對抗法治。可是,「德治」思想的孔子根本無法對抗「法治」。孔子陷入深深的挫敗感中,周遊列國,沒人搭理,說是週遊,不如說是領著一幫有理想的人,四處流浪,「累累若喪家之狗」,吃了上頓沒下頓。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孔子:上位者的七種德行,你的領導合格嗎?
    先說一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孔子閒來無聊就和徒弟曾參吹牛道:「我有一套成就王業的道理,如果上位者聽了,他們不用出門就能治理好國家了。」曾參一聽,嚇得趕緊從榻上爬起來,恭恭敬敬地請教老師治國的道理。孔子本來這套理論是要說給諸侯君主聽的,但是見徒弟比較乖巧,於是就和他說國君對內實行「七教」就可以不用勞煩政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