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到來,感謝閱讀。
先說一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孔子閒來無聊就和徒弟曾參吹牛道:「我有一套成就王業的道理,如果上位者聽了,他們不用出門就能治理好國家了。」曾參一聽,嚇得趕緊從榻上爬起來,恭恭敬敬地請教老師治國的道理。孔子本來這套理論是要說給諸侯君主聽的,但是見徒弟比較乖巧,於是就和他說國君對內實行「七教」就可以不用勞煩政事了。當然今時不同往日,但是孔子認為上位者應該有哪些品德呢?你的領導有這樣品德嗎?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1、「上敬老則下益孝」
《圍爐夜話》中有說「百善孝為先」,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非常推崇孝道,孔子認為作為上位者如果敬老,那麼下面的人也都會遵從孝道,尊敬長者,這樣社會秩序就不會亂。因為年長的人通常都比較穩重,年輕的人如果不違背長者的意願,社會會比較穩定。
2、「上尊齒則下益悌」
這個和上面的意思差不多,「齒」是指年歲,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上位者如果尊重年紀比自己大的人,那麼下面的人也會尊重兄長。古代有「長兄為父」的傳統,這樣的話家族不會因為上一代老人的離去,導致家族分崩離析,因為兄弟之間肯定會有長幼之分,年齡小的聽年齡大的,有利於社會穩定。
3、「上樂施則下益寬」
上位者如果比較大方,樂善好施,那麼下面的人就會寬厚。這個很容易理解了,在公司裡面如果老闆比較出手比較大方,下面幹活的人自然寬厚仁義。舉個例子來說,年終獎老闆給部門經理十萬說你們花,那麼這經理一般情況下會拿出至少一半給自己手底下的兄弟們分一分。但是如果老闆只給部門經理兩千塊,那又如何要求經理大方呢?
4、「上親賢則下擇友」
如果上面的人親近賢明人士,那麼下面的人也會效仿擇良友去交往。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領導遠離有能力的人,而親近小人。那麼下面的人就不願意成為有能力的人,會走歪路,拉幫結派,揣摩上面人的意思,投其所好。這樣會導致整個團隊蛇鼠一窩,如果領導好色可能大家都好色,如果領導好賭那大家可能都好賭。
5、「上好德則下不隱」
居上位的人具有比價高的道德修養,那麼下面的人就不會隱瞞什麼事情。為什麼呢?因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沒有秘密的,如果上面的人沒有什麼得道瑕疵,那麼一定是值得相信的人,那麼下面的人遇到什麼事情,也願意和這樣的人分享,獲得一些中肯的建議和幫助。
6、「上惡貪則下恥爭」
上面的人厭惡貪婪的行為,自身清明,那麼下面的人也不會去爭利。在《論語》裡,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團隊無論大小,如果有一個人貪汙,那麼肯定就會有第二個,如果貪婪的人沒有被處罰,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貪婪起來,尤其是領導,如果領導以權謀私,那麼下面肯定會有人為了蠅頭小利而大打出手。
7、「上廉讓則下恥節」
上面的人如果謙和廉讓,那麼下面的人也會恥於沒有節操。現在網絡上動不動就是「節操碎了一地」,為什麼呢?因為社會風氣被帶壞了,大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是一些居於高位的人都做出了很多苟且之事,那麼還怎麼要求大家「民風淳樸」呢?下面的人都會看領導在幹什麼,如果高高在上的領導沒有節操,那麼下面的人潛意識裡就會覺得沒有節操可以當領導。
8、一點啟發,領導是要德才兼備
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是要把團隊扛在肩上的,不僅僅要有突出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品德修養,要不然如何讓下面的人心悅誠服,下面的人不服,團隊就不穩。說實話,如果是一個庸才當領導,那麼即使是團隊裡面有牛人,這個人也會走掉。相反,如果領導是牛人,他反而能把平庸的人帶成牛人。
上面是我的看法,您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