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位者的七種德行,你的領導合格嗎?

2020-12-05 飛虹一生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到來,感謝閱讀。

先說一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孔子閒來無聊就和徒弟曾參吹牛道:「我有一套成就王業的道理,如果上位者聽了,他們不用出門就能治理好國家了。」曾參一聽,嚇得趕緊從榻上爬起來,恭恭敬敬地請教老師治國的道理。孔子本來這套理論是要說給諸侯君主聽的,但是見徒弟比較乖巧,於是就和他說國君對內實行「七教」就可以不用勞煩政事了。當然今時不同往日,但是孔子認為上位者應該有哪些品德呢?你的領導有這樣品德嗎?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1、「上敬老則下益孝」

《圍爐夜話》中有說「百善孝為先」,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非常推崇孝道,孔子認為作為上位者如果敬老,那麼下面的人也都會遵從孝道,尊敬長者,這樣社會秩序就不會亂。因為年長的人通常都比較穩重,年輕的人如果不違背長者的意願,社會會比較穩定。

2、「上尊齒則下益悌」

這個和上面的意思差不多,「齒」是指年歲,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上位者如果尊重年紀比自己大的人,那麼下面的人也會尊重兄長。古代有「長兄為父」的傳統,這樣的話家族不會因為上一代老人的離去,導致家族分崩離析,因為兄弟之間肯定會有長幼之分,年齡小的聽年齡大的,有利於社會穩定。

3、「上樂施則下益寬」

上位者如果比較大方,樂善好施,那麼下面的人就會寬厚。這個很容易理解了,在公司裡面如果老闆比較出手比較大方,下面幹活的人自然寬厚仁義。舉個例子來說,年終獎老闆給部門經理十萬說你們花,那麼這經理一般情況下會拿出至少一半給自己手底下的兄弟們分一分。但是如果老闆只給部門經理兩千塊,那又如何要求經理大方呢?

4、「上親賢則下擇友」

如果上面的人親近賢明人士,那麼下面的人也會效仿擇良友去交往。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領導遠離有能力的人,而親近小人。那麼下面的人就不願意成為有能力的人,會走歪路,拉幫結派,揣摩上面人的意思,投其所好。這樣會導致整個團隊蛇鼠一窩,如果領導好色可能大家都好色,如果領導好賭那大家可能都好賭。

5、「上好德則下不隱」

居上位的人具有比價高的道德修養,那麼下面的人就不會隱瞞什麼事情。為什麼呢?因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沒有秘密的,如果上面的人沒有什麼得道瑕疵,那麼一定是值得相信的人,那麼下面的人遇到什麼事情,也願意和這樣的人分享,獲得一些中肯的建議和幫助。

6、「上惡貪則下恥爭」

上面的人厭惡貪婪的行為,自身清明,那麼下面的人也不會去爭利。在《論語》裡,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團隊無論大小,如果有一個人貪汙,那麼肯定就會有第二個,如果貪婪的人沒有被處罰,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貪婪起來,尤其是領導,如果領導以權謀私,那麼下面肯定會有人為了蠅頭小利而大打出手。

7、「上廉讓則下恥節」

上面的人如果謙和廉讓,那麼下面的人也會恥於沒有節操。現在網絡上動不動就是「節操碎了一地」,為什麼呢?因為社會風氣被帶壞了,大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是一些居於高位的人都做出了很多苟且之事,那麼還怎麼要求大家「民風淳樸」呢?下面的人都會看領導在幹什麼,如果高高在上的領導沒有節操,那麼下面的人潛意識裡就會覺得沒有節操可以當領導。

8、一點啟發,領導是要德才兼備

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是要把團隊扛在肩上的,不僅僅要有突出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品德修養,要不然如何讓下面的人心悅誠服,下面的人不服,團隊就不穩。說實話,如果是一個庸才當領導,那麼即使是團隊裡面有牛人,這個人也會走掉。相反,如果領導是牛人,他反而能把平庸的人帶成牛人。

上面是我的看法,您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福克納成長小說《掠奪者》:未經惡考驗的德行也並非真正的德行
    同樣,沒有經歷過惡的考驗的德行也並非真正的德行。」就像彌爾頓在談到惡的時候說,「惡的磨鍊使我們純潔」。也就是說,一個看上去有德行的人說自己從未犯過錯,一定是虛偽的,也是非常可怕的。那樣的德行不存在。藝術特色作為福克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掠奪者》體現出作者創作理念的轉變,向人們傳遞出積極奮進的人生觀。
  • 「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當位」金玉滿堂做領導的都要如此
    做領導的都要如此。高以下為基。「富貴在天」的真正含義是修天爵,而非人爵。人爵富貴只是人間的地位,沒有好的德行,仁義忠信、良知良能。不是真正的「貴」列貴賤者存乎位,辨吉兇者存乎辭,何以有貴賤?視位也。列貴賤者「存」乎位,非「在」乎位。「貴賤」,指何而言?檔位則貴,不當位則賤。何謂檔位?何謂不當位?教書的能在教書上發揮最高作用,便是檔位;未發揮作用,便是賤。
  • 孔子晚年作春秋,想把衣缽傳給最得意弟子可惜英年早逝
    那個時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學知識的,知識是被貴族們壟斷的,而孔子獲得了一些知識以後,他的辦法就是,不挑學生,只要你來,我就教你。這時候孔子開始帶徒弟,怎麼證明孔子是個很出色的老師呢?就是孟僖子都命自己的兒子去跟孔子學習,你就可以想像孔子辦的這個私人學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三家之一,孟僖子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說,你去跟孔子學習就好了。
  • 看孔子怎樣講德才兼備
    為什麼,孔子會有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在春秋時期,「畔」的事例太多了。子弒父、父殺子、臣弒君、兄弟相殘、陪臣執國命,整個是禮崩樂壞的局面。造成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景象的根本原因是,在上位者德不配位,在下位者有才無德。所以,才有孔子的主張: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才能做到德才兼備,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是個弱不禁風的讀書人嗎,子路:我差一點被他打死
    在孔子的那個年代,讀書、習武是並行而驅的,那個年代讀書人腰中的劍,可不是像後世那樣作為裝飾品好看的,是一言不合、路見不平就要拔出來砍人的,孔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孔子遺傳了父親的勇猛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被孟獻子贊為」有力如虎」,與狄虒彌、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叔梁紇身高十尺、虎背熊腰、孔武有力。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葉公問政是一個千古佳話。
  • 你,要「德才兼備,出類拔萃」
    孔子說:」只要德才兼備,出類拔萃,就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德才不備,沒有特長不被人家知道。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自嘆自己生不逢時,導致現在的悲慘處境,如果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會鹹魚翻身。現實中,我們經常半諷刺某人:「你的本領這麼大,想清靜是不可能了!」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 看看孔子是如何學琴的,它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何為道,何為術
    我能做到孔子一樣追求音樂的巔峰,直指音樂的本質嗎?我面對幹擾和誘惑,能把持住嗎?追求不一樣,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度不一樣。比如某一個領域的牛人,他為什麼牛?原因在裡哪裡?我們學習牛人,那麼他的做事方法與思維模式肯定有厲害的地方,就好比本文中的孔子,反反覆覆一遍又一遍的練琴,直到完全領悟了為止,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當孔子在衛國時,去見衛靈公的寵姬南子,出來後,子路不悅,孔子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討厭是一種情緒,所以這句裡的「天」有天帝的意思,整句就成了「如果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就讓老天爺厭棄我!厭棄我!」另外,孔子也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人只有對鬼神才會祈禱,所以句中的「天」也有天帝(神)的意思。而當孔子生病時,子路請求向神祈禱,孔子先問:「有諸?」
  •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推行忠孝仁義,是因為崇拜舜帝嗎?
    「《說苑·指武》,「美哉德乎,姚姚者乎。」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把美德賦予代言人——舜帝。《禮記》上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南風》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傳說,舜帝發明了五弦琴,並創作了《韶樂》和《南風》等音樂作品,通過彈奏吟唱《南風》而與天地百姓同樂,天下大治。孔子是舜帝的鐵桿粉絲,曾經為了舜帝創作的《韶樂》去到齊國潛心學習。
  • VPE任後感-做個合格的領導其實並不難,先從領導自己開始
    巫言巫語:了解你的領導風格,我的領導風格是啥?咦,我咋沒機會做領導呢?天時地利人和,在職場裡似乎總是沒有際遇。但這沒關係,生活中有很多際遇可以讓我們學做領導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領導,領導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未來的設想,不是麼?VPE任後感,分享在社群裡做幹事的收穫以及對領導風格的理解。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在孔子逝世10年,出現了一位西方的「聖人」,他就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注重倫理道德和修養,提出「美德即知識,智慧即德行」,他一生以探討倫理哲學和從事公共教育為樂,從不收取學費,因此吸引了許多學生。
  • 蘇格拉底思想,他只會產婆術嗎?還是會更多?
    在蘇格拉底看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治國人才,而一個合格的治國者,就必須接受好的教育,有才有德有知識。看起來很睿智的蘇格拉底還是困在治國的這一階層,只能說,蘇格拉底是智慧的,但又是有局限的。蘇格拉底著名的論述包括:德育論、智育論、體育論。蘇格拉底從一開始就把德行放在首要地位,並提出:「美德即知識」。
  • 孔子的新聞傳播思想探究
    因此,人內傳播必然隱藏在孔子遊說講學的各個環節中,是分析孔子新聞傳播思想時必不可少的一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接觸賢人之後,孔子通過不斷學習賢者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短處,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不求上進,由此觀之,孔子早已發現了蘊藏其中的「秘密」——個體向別人學習,接受外部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
  • 孔子的弟子偷吃食物?這則故事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的品行非常高尚,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經常當眾誇獎他。但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弟子,卻被孔子發現一個人悄悄地偷吃食物,但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楚昭王想聘請孔子,孔子帶領眾弟子前往楚國答謝楚王好意。
  • 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是如何品評儒家先賢的?你認同嗎?
    文/惜吾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極高,他稱孔子為"聖之時者",就是能夠與時俱進,根據情況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措施的聖人。孔子懂得變通,但又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孟子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孟子把孔子稱為"集大成者",就是集各種優點於一身的人。他認為孔子知識豐富,談吐不凡,說話如同金聲玉振。孟子對孔子崇拜不已,說他出類拔萃,甚至說從人類誕生以來,沒有像孔子這樣的聖德之人。孟子對孔子的歷史貢獻也非常肯定,他說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便驚懼不已,不敢以下犯上、以臣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