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怎樣講德才兼備

2020-12-05 讀點文史哲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學於文」是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掌握真理。一個人廣泛地掌握了真理,就是掌握了知識規律,就變得非常有才氣。

但是,人有才氣並不能必然成為有用的人。還必須輔助以德。有才無德的人,比無才無德的人更具破壞性,更可怕。德才兼備才能堪當大任,才會成就事業。

「約之以禮」是以禮節、禮儀規範言行舉止。這個過程就是涵養道德意識,培育道德操守的過程,是培養有道德的人的過程。

「亦可以弗畔矣夫」是說有才有德的人,可以做到不離經叛道。為什麼,孔子會有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在春秋時期,「畔」的事例太多了。子弒父、父殺子、臣弒君、兄弟相殘、陪臣執國命,整個是禮崩樂壞的局面。

造成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景象的根本原因是,在上位者德不配位,在下位者有才無德。所以,才有孔子的主張: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才能做到德才兼備,亦可以弗畔矣夫!

相關焦點

  • 你,要「德才兼備,出類拔萃」
    孔子說:」只要德才兼備,出類拔萃,就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德才不備,沒有特長不被人家知道。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自嘆自己生不逢時,導致現在的悲慘處境,如果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會鹹魚翻身。現實中,我們經常半諷刺某人:「你的本領這麼大,想清靜是不可能了!」
  • 德才兼備才能做官!
    全文理解為:子夏說:「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做官服務社會,學生要德才兼備了才可以去做官。」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章句》中說:「優,有餘力也。」「仕而優,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優,則所以驗其學者易廣。」但是,有個前提:必須先做德才兼備「君子」。孔子曾告誡子夏要做「君子儒」。子路曾經引薦師弟高柴去季府做官,被孔子訓斥「賊夫人之子」。很明顯,孔子要求每個第一先有「聖心」,再出去服務社會。孔子還說過:「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二、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人非名不榮,非字不彰。
  • 德才兼備與德不配位
    孔子說:「千裡馬稱為驥,不是讚美它的力氣,而是讚美它的風格。」驥是好馬,即千裡馬,人們不是因為它們有力量而讚美,而是因為它們的品德而讚美。千裡馬之所謂被稱之為千裡馬,除了它們天生品質優良,更是因為能被人調養馴服,能與人心意相通,同心協力。這就是馬的品德,用來比喻人有賢德。
  • 評:官員需德才兼備,但德在才先
    中央2002年印發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已經提出「德才兼備原則」和「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原則」,今年1月修訂後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突出強調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並在建設高素質黨政領導幹部隊伍之前加上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定語,對領導幹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德是皮,才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我們的教育需要培養德才兼備之人
    談到為人,談到三觀,實際上幾千年前孔子已經給我們樹立了清晰的標準:「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百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回餘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由此可見,孔子認為道德修養和正確的三觀應該優先於知識的學習。
  • 如何做到德才兼備?道家宗師莊子認為:修心是根,止水是法,精闢
    德才兼備的人,才算人才。可以入世為官,可以實現抱負,可以濟世救人。莊子《德充符》一篇中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請教神秘人物「哀駘它」的高明之處,孔子提出了「才全」「德不形」,也即「德才兼備」的說法。下文中所謂孔子的話,實則為莊子的意思。才——才全孔子(莊子)說: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白天晚上都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沒有夢境,甚至沒有昏沉的睡眠。這是佛家大阿羅漢境界。
  • 拙讀《論語》第三百零七篇:德才兼備才不會離經叛道
    主流譯文: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儀來約束自己,也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拙的譯文:孔子說:「要廣泛地學習知識,要以禮節來約束,這樣就不至於離經叛道了。」要做到德才兼備,才好。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我依稀記得,好多年前的事。一個北大的高材生,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了吧,學成後工作,但是幹了什麼事呢?在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貿易過程中,收集了很多國內的相關情報,很詳細,很關鍵,報送給了澳方,以至於在鐵礦石的價格事務談判中中方一直處於失利,斷送了大量的國家利益。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主流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拙的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努力到忘記了吃飯,快得到忘記了憂愁,也不知自己就快要老了,等等。」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孔子問一個7歲小孩,天上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孔子思想也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在他周遊列國時也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眾所周知,孔子的桃李滿天下,卻不知這樣一位聖人也有過拜7歲小孩為師的經歷。這就應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位孩子和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孔子:上位者的七種德行,你的領導合格嗎?
    先說一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孔子閒來無聊就和徒弟曾參吹牛道:「我有一套成就王業的道理,如果上位者聽了,他們不用出門就能治理好國家了。」曾參一聽,嚇得趕緊從榻上爬起來,恭恭敬敬地請教老師治國的道理。孔子本來這套理論是要說給諸侯君主聽的,但是見徒弟比較乖巧,於是就和他說國君對內實行「七教」就可以不用勞煩政事了。
  • 詩歌、音樂,加上禮節,是孔子教育內容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孔子自己講詩,也用這種方法:通過想像力,在詩裡悟出些道理。例如一首詩上說:小桃白花兒可開開又合上我不是不想你可,只因家遠路又長。孔子便道:「其實不曾真的想念呵,真的想念,還管遠不遠麼?」於是進一步便想到,如果一個人在學習上肯思考,就一定可以得到要學習的東西。
  • 散文丨孔子故鄉人
    孔子故鄉人文/周長行孔子的故鄉人,幾乎都與孔子「沾親帶故」。我的朋友章言勁就向我講述過他父親與孔子的故事,還被我寫進了一本書裡。他的講述如下:……別看父親沒受過正規教育,可他一談起孔子來話不斷流。孔子名丘,字仲尼。
  • 人生三大不幸,孔子全佔其二,另一不幸竟是被妻拋棄
    古人常說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這三大不幸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可以說是一個人所不能承受之痛,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發生在孔子身上的這種不幸。公元前551年,顏徵生下孔子,不幸的是,因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年紀已經很大,在孔子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從此孔子跟隨母親一起生活,顏徵帶著孔子生活艱苦貧困,由於長期的日夜操勞,在孔子十七歲的時候,母親顏徵也離開了人世。幼年喪父已經讓人悲痛,在不大年紀母親也離開,從此世上只留下了孔子一個人。
  • 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孔老二」?孔子的哥哥是誰?
    孔老二,是個比較詼諧幽默的叫法,非常接地氣,這麼一叫,聖人與凡人的距離就拉近了,仿佛孔子就是隔壁炸油條的老孔似的。 「孔老二,來兩根油條!」「好嘞!」
  • 孔子識人術,記住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
    中國有一句俗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 故事還跟孔子有關
    ,這句話是講民主的,民為貴,是指人民才是最貴重、寶貴的!社稷,原是指祭祀的,引申意義是指國家的意思,國家還只能排在第二位!最後,他指出了「君為輕」,說明君主是最低的!也反映出來:君主,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工作者,而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官老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何有於我哉」到底該怎樣解釋
    ,那麼本章的意思就是孔子謙虛的表現,他認為他對「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得還不夠,尚需繼續努力。這種譯法好像也沒問題。我們再看後一章,「何有於我哉」按前一種解釋,那麼本章的意思是說孔子對「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這些事做得很好,根本沒有問題。所以這種這種譯法完全沒有問題。
  •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當老子會見孔子,和他讀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孔子很真誠地又很直率地問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還是真的,剛才先生的形體就同枯木一樣,好像超脫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講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