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有一句話的解釋後人爭議很大,那就是「何有於我哉」。本人想寫點東西闡述一下,然而在查資料時,看到已經有人討論過同樣的話題了。我不能評說別人的觀點怎樣,我認為既然我發現了存在問題,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何有於我哉」這句話在《論語》裡總共出現二次,分別在述而篇第七的第二章和子罕篇第九的第十五章。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2》)
【錢穆譯】先生說:「不多言說,只默記在心。勤學不厭,教人不倦,這三事在我有何難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把所見所聞的]默默地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而不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默默存思所見所聞,認真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15》)
【錢穆譯】先生說:「出外奉事公卿,入門奉事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勉盡我力,不要被酒困擾』了,這些對我有何困難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出外便服事公卿,入門便服事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禮,不被酒所困擾,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長輩親人,為人承辦喪事不敢不盡力而為,不因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擾: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譯本我選用了現當代三位大師的解釋,「何有於我哉」錢先生均解釋為這事於我有何難呀,楊先生和傅教授解釋相同,都是說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二種解釋,篇章的意思就相差遠了。
我們先看前一章,「何有於我哉」如果解釋成「這些對我有何難呀!」,那麼本意的精神就是孔子對自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自認為做得很好,是自我肯定與自信的表現。這樣譯法完全沒有問題。
如果「何有於我哉」解釋成「我又做到了多少(或哪一樣)?」,那麼本章的意思就是孔子謙虛的表現,他認為他對「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得還不夠,尚需繼續努力。這種譯法好像也沒問題。
我們再看後一章,「何有於我哉」按前一種解釋,那麼本章的意思是說孔子對「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這些事做得很好,根本沒有問題。所以這種這種譯法完全沒有問題。
「何有於我哉」按後一種解釋,那麼本章的意思是說孔子對「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這些事自認為還沒有全部做到或做得還不夠,這樣解釋也沒有問題。
然而事實是怎樣呢?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確實在這些事上做得不錯,「在外奉事公卿,在家奉事父兄,喪事用盡全力,不被喝酒所困擾」這些他都做得沒問題,對他來說不是難事。後面二件事情他用否定語句就是說明他就是這樣做的;同樣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些對孔子來說也不是難事,孔子也做得很好。
所以「何有於我哉」應作「於我有何難哉」講。
這樣武斷不武斷呢?慎重起見,我們還是撇開這個句子在文章中的運用,單獨把它拎出來,看看它在古文中原來是什麼意思。
「何有於我哉」是古文中常見的倒裝句式,這句話是倒裝句中的謂賓倒裝,即「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在古文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何有於我哉」的意思就是「對我而言,卻又做到了哪一樣呢?」
是的,在古漢語中,「何有於我哉」就是「對我而言,卻又做到了哪一樣呢?」的意思,所以我前面說一定慎重又慎重,但是是不是我上面所說的「『何有於我哉』應作『於我有何難哉』講」的結論就不對了呢?
我不認為不對,任何句式或句子都是為文章服務的,雖然句式或句子有其特定的、固有的含義,但一旦應用在文章中,我們可以根據前後句子意義的連貫和文章的思想作出一些有變化的解釋。當然這個變化不能脫離原句子的含義,不能牽強附會,不能妄加臆斷,更不能天馬行空作出完全相反和毫不相干的解釋。「何有於我哉」作「於我有何難哉」講符合這樣的思想,語境和意境都相契合,沒有任何的突兀、不適。
為了保險起見,我又特地把這二個篇章的前後幾章都仔細研究了一下,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支持我結論的論據。述而篇的前後幾章都是講孔子對自己的感受和學生對孔子的描述,如《論語·述而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孔子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神情怡然,自信滿滿。
後一章《論語·述而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是講孔子的擔憂。因為在當時社會中,除了他自己能「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毛病。前後聯繫起來看,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那就是前面是對自己的肯定,後面是對他人的擔憂。
再看《論語·子罕14》,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意思是講孔子回到魯國後,釐正了樂方面的錯誤,使雅與頌各有適當的安排。《論語·子罕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講孔子感慨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大家應該要珍惜時間,抓緊學習。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得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孔子對自己是肯定,對他人是擔憂的。
因此從這裡,我認為這是對「何有於我哉」作「於我有何難哉」解釋的一個佐證。當然我不是為證明而證明,相反,很多人在這裡讀出了孔子的謙遜,確實無法否認,你能說他不對嗎?
後來我還發現,除了以上二種解釋外,還有人把「何有於我哉」作「跟我有什麼關係呢?」講,意思是說「我做了這幾件事,別的一切對我來說何必在乎呢?」好像也沒任何違和感,但是不是妥貼呢?我們不妨把這樣的解釋裝進文章裡,多讀幾遍,看看是不是有種彆扭的感覺。如果沒有,不妨也算一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