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第13章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仕:會意字。從人,從士。本義:做官。如《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又如《論語》:「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仕還有學習政事,見習試用的意思,如《說文》:「仕,學也」。
仕還有檢查、審查的意思,如《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仕還可以通「事」,如《詩-小雅》:「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
仕也通「士」, 指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指以道藝、武勇謀求仕進的人。如《孟子-公孫丑下》:「有仕於此,而子悅之。」
仕也指官員,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仕女往住夜遊。」
古代稱上層貴族女子為「仕女」,以社會上層婦女為題材的中國畫叫「仕女畫」。
優:形聲字。《說文》:「優,饒(富裕、富足)也。一曰倡也。」按:倡者本訓,饒者假借。
優從人,憂聲。繁體字寫法為左邊是人,右邊是憂的繁體字。現今簡化聲旁,左為人,右為尤。優的本義:古代表演樂舞、雜戲的藝人。
宋元以後,亦泛稱戲曲藝人、演員等。如《漢書·灌夫傳》:「所愛倡優巧匠之屬。」
現在日本依然稱演員為「優」,女演員叫「女優」。
優後延伸為富足、富裕等意。如《荀子》:「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
優也指優良、美好。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優劣得所。」
優也指安逸、悠閒,如「養尊處優」,又如《詩-大雅》:「伴奐爾遊矣,優遊爾休矣!」
全文理解為:
子夏說:「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做官服務社會,學生要德才兼備了才可以去做官。」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章句》中說:「優,有餘力也。」「仕而優,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優,則所以驗其學者易廣。」
後學者包括現代的李零、楊伯峻等基本都沿用朱熹此解,把「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解讀為「做官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學問,學習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以上解讀不夠準確!
1,做官了,為何還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沒有交代清楚。
2,學生有空就去做官?難道做官沒有門檻?誰都能做官?
儒家思想是要求學生「出仕」的,子路曾說過「不仕無義」。但是,有個前提:必須先做德才兼備「君子」。孔子曾告誡子夏要做「君子儒」。
子路曾經引薦師弟高柴去季府做官,被孔子訓斥「賊夫人之子」。很明顯,孔子要求每個第一先有「聖心」,再出去服務社會。
孔子還說過:「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在這裡孔子的意思十分明顯:他更願意任用先進禮樂的「野人」,而不願意任用後進禮樂的「君子」。
孔子還說過,他不願和患得患失的「鄙夫」一起共事,他是看不起那些心術不正、品德敗壞的為官者的。
其實,我們只有把「仕而優則學」中的「優」理解成「閒暇」,而把「學而優則仕」中的「優」理解成「優秀」,才是正確的。
另外,本文還告訴我們:學習是伴隨終生的!
中國學統演變史
學統是伴隨著道統而產生,道統濫觴於孟子,他曾說:「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在孟子這個傳道的譜系中,承載聖「道」者有兩類人:一是堯、舜、湯、文王、孔子一類的「聞而知之」者;二是禹、皋陶、伊尹、萊朱、太公望、散宜生一類的「見而知之」者。
這「聞而知之」者一類,大體上都是儒家所謂的聖人,是一種新時代或文明新局面的開創者;「見而知之」者一類,則基本上屬於儒家所說的賢人或智者,是一種既成事業的繼承者。
這裡,既開列出了一個聖道傳承的譜系,同時也提出了這個聖道傳承的方式。乃積漸構成一種聖道傳承的譜系和觀念。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以承續堯舜、孔子之道自任,在這一點上,具有特別顯著的自我意識與責任感、擔當感。
孟子以「孔學」正統自居,孟子之後道統斷裂,儒家思想發生了微妙變化,荀子的儒家顯然帶有法家色彩,被稱為「異統」。諸子百家中其他學術流派被稱為「雜統」。
隨著儒家的「異化」,儒家學統也跟著「異化」,比如鄒衍把儒家文化夾進了「五行」學說,儒生兼有術士兩重身份。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中的儒就是這種。
不管儒家怎麼異化,這時儒家學統基本還是在踐行孔子的「報國」思想。
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把孔孟思想摻進了「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神化孔子,儒家思想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工具,儒生讀書的目的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民間的說法就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儒生文人氣節不減,孔子「無道則隱」的思想影響了管寧、鄭玄這樣的大儒,他們拒絕出仕,一心傳授儒家思想。
魏晉時期,隨著儒家思想的衰微,儒生們用老、莊思想來註解儒家的《論語》、《周易》,對已經失去維繫人心作用的兩漢經學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無為本」的哲學本體論——玄學!
玄學是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分崩離析,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開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學風、讖緯神學的怪誕淺薄,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的背景下而產生。
儒家的「禮法」、「名教」、「人道」等思想,雖然也是玄學所討論的內容,但其主旨卻是道家的,即強調崇高的是「無」、「自然」和「無為」。
這時的儒家學統基本是對統治階級的「不配合」,他們崇尚「清談」、「越名敎而任自然。」是「學統」向「治統」的挑釁,結果玄學領袖嵇康被殺。
南北朝時期,儒家的理性主義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加深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被明確地宣布為「匡時吉時」。儒生們試圖發展自然科學來改變世界。
數學家劉輝首先提出《易經》的一陰一陽是總算術的根源,祖衝之受其啟發非常深刻。
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儒家出身的煉丹家葛洪的《抱樸子》,水利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在當時乃至後世的影響都非常深遠。
隋末文中子王通(王勃祖父)河汾之學,是唐代新儒學的開山。唐代學統的代表人物,是唐初的魏徵,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韓愈。
王通門人及問學者,參與唐初開國創業及達成貞觀之治並作出傑出貢獻,文獻確實可考者,有薛收、魏徵、陳叔達、杜淹等人。
魏徵依據由王通所重新發明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主張採取儒家民本仁政。唐太宗採取了魏徵的主張,實現了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的貞觀之治。
唐代的杜甫不但是個大詩人,也是個大儒,杜甫提出:惻隱之心,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心,乃是仁政的根本。
唐詩有了杜甫,才有如泰山之重,如北鬥之高。杜甫以實踐的品格,體現了正直、獨立自由的儒者品格。
韓愈提出的新儒學主張復興儒家思想,以回應藩鎮胡化割據、君主帶頭佞佛、佛教勢力喧賓奪主的現實挑戰。
韓愈的《原人》:「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
韓愈猛烈地批評當君主舉異質文化凌駕中國文化之上,是批評君主失去合法性。《原道》提出中國文化傳道系統的道統學說,表示道統高於君統,是對儒家君權有限合法性思想的重大發展。
經過五代十國長年混戰之後的宋代,急需重新構建道德體系、禮儀文化,匡復儒家思想刻不容緩。
李唐宗室以老子後人自居,把道教定為國敎,唐代中後期佛教非常盛行,為了安撫這兩種思想,宋代以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為代表的大儒們不得不在儒學上融入佛、道成分,創造出「理學」。
張載提倡「立天理」、「滅人慾」,二程提出 「去人慾、存天理,」均是受佛、道禁慾思想影響的結果。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自詡為繼孟子之後的儒學正宗,他編校訂《四書》、《五經》,創辦書院,到全國各地傳道授業。
理學的輝煌一直延續到明代,朱元璋尊朱熹為先祖,奉理學為「國學」。明末,王陽明又提出了和「理學」相悖的「心學」,他認為「心即理」。
清代,學統和道統都被壓制,文人學子的自稱奴才,他們的脊梁徹底被打斷。
不管是理學還是心學,都是儒學,學子們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都以「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為己任。
正因為這種思想貫穿整賴個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才能在幾次危難之際,屹立不倒,傲視天下。中華文明成為全球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