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思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一個人只要心中剎那間引出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就易把原本剛直的性格變得很儒弱,聰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醋。
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很汙濁,結果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先賢認為,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寶,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戰勝物慾度過一生。
品行的修養是生一世的事,艱苦而又有些殘酷,尤其古人對品行有汙染者很不願意原諒。王陽明的理學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求,盡人皆有,只有被物慾汩沒了他。」
要求為人絕對不可動貪心,貪心一動良知就自然泯滅,良知泯滅就喪失了正邪觀念,正氣一失,其他就自意而變了。
剛毅之氣也就頓時化為烏有,而聰穎智慧也就變成了糊塗昏聵,仁慈之心也就變成了殘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滿了汙點,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產。
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貪」字,靈智為之蒙蔽,剛正之氣由此消除。在商品社會,許多人經不住貪私之誘,以身試法。
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鑑,卻晚節不保,誠可惜哉。「不貪」真應如利劍高懸才對,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以德御才德才兼備
德者,オ之主,オ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品德是オ學的主人,而オ學不過是品德的奴隸。一個人假如只有才幹學識卻沒有品德修養,就等於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奴隸當家了,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品德需要意志長久磨練,需要靜心思考體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品德不苦磨練而來,在最關鍵的時候才可以表現出品德的高低,於是生活中人們不重視品德的事很多、人們更重視的是眼前的利益。
其實人不僅要培養自己的才智,更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兩者都極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似乎在下降,但社會對個人的品德要求卻越來越高。
如誠信、意志、忠恕等等。一個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品德修養的明證。有的人喜歡猜忌,有的人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有的人喜歡兩面三刀等等,這樣的人再有才能誰又敢放心的使用呢。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應當有與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勞的念頭,因為共享功勞彼此就會互相猜忌;可以有與人共患難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樂的貪心,因為安樂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視。
從古到今,能夠同享安樂共受富貴的例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殺,父子幹戈的例子俯拾皆是。爭殺的原因大都為富貴、安樂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寒,爭名奪利的結果、到頭來也不過是黃士一堆而已。
誰都知道這個道理,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功名富貴恰似過眼雲煙,偏偏是當局者迷,不到蓋棺難以清醒。人為什麼只在患難之中オ會團結呢?
人在有過之時盼望別人的原諒,人在病中、在弱時昐望別人同情,可得勢、強健時便忘乎所以。所以處人待世要勿爭,爭則陷入一種自尋的煩惱之中,不爭則是與人相安的一種方式,而且欲為大事者連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