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備的人,才算人才。可以入世為官,可以實現抱負,可以濟世救人。
莊子《德充符》一篇中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請教神秘人物「哀駘它」的高明之處,孔子提出了「才全」「德不形」,也即「德才兼備」的說法。下文中所謂孔子的話,實則為莊子的意思。
才——才全
孔子(莊子)說:
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
白天晚上都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沒有夢境,甚至沒有昏沉的睡眠。這是佛家大阿羅漢境界。這時候,可以「與物為春」,與萬物同住於無憂無慮、春雨杏花、草長鶯飛的春天裡;身體也是青春永駐、益壽延年、愉悅無邊。「接而生時於心」,接天地之靈氣,隨時生生不息,心境如春春常在,春風春雨潤福田。這個境界,就是才全。
說才全,為什麼弄了一大堆形容詞?因為,這裡的才,說的不是後天知識,而是先天智慧。先天智慧的萌發、覺醒,要靠這樣的心境,才能實現。有這樣的心境,先天智慧自然而然生機勃發。所以說,這就是才全。
德——德不形
「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成就了,底蘊深厚,就沒有所謂意氣之爭,也不會高天闊論。而是看起來很平常,很平凡平靜,泯然眾人。這正是「大隱隱於市」,只有小隱士,功夫沒有到家,才會四處宣揚、唯恐天下不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肚裡有貨,不用說出來,那個氣度猶如外溢的精氣神,能夠以氣場的形式表現出來。
所以說「德不形」。不形於色之德,才是大德、至德、真德。佛家說「無諍三味」,不爭之爭,才是大爭。老子說「上德不德」,真正的德,用不著去說。
孔子(莊子)說: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平、停、止,都作用於水,形容水的狀態。莊子用水的狀態,來說明道的狀態、德的狀態。平常人說「心如止水」,說起來容易,真能做到「止水」,大不容易。莊子這句話,就是教人們得止、得定的法門:效法靜止的水面,止水澄波,清風徐來,波瀾不興,泥沙具沉,上下澄澈。心靈的平靜,猶如水面的平靜一樣。只有平靜,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自己此生種種事、種種人、生活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然而縱使有清風,縱使心靈照見這些,依然微波不興,通透、靜謐。在這個修持過程中,得止得定,得大智慧,德行也變得充盈。這就是本章《德充符》的妙諦。
「內保之而外不蕩。」內在的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充盈飽滿、寧靜致遠的境界,「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不受外界幹擾。一個人,能照見喜怒哀樂的情緒,然而因為心境修養,沒有喜怒哀樂的言行;猶如明鏡照見世間種種,卻依然光輝靜謐,透徹通明。此心不動。
孔子(莊子)說: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德,就是成就「和」的狀態。修,就是成就「和」的道路。大德、至德,無形無聲,不會外在表現出來,因此萬物不能擾亂它。離,擾亂。至此,莊子借孔子之口,再次總結了德的終極與初始狀態,相信對於讀者會有一定啟發。如此,則先賢智慧,亦將有用武之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