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德才兼備?道家宗師莊子認為:修心是根,止水是法,精闢

2020-12-05 簡詩歌

德才兼備的人,才算人才。可以入世為官,可以實現抱負,可以濟世救人。

莊子《德充符》一篇中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請教神秘人物「哀駘它」的高明之處,孔子提出了「才全」「德不形」,也即「德才兼備」的說法。下文中所謂孔子的話,實則為莊子的意思。

才——才全

孔子(莊子)說:

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

白天晚上都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沒有夢境,甚至沒有昏沉的睡眠。這是佛家大阿羅漢境界。這時候,可以「與物為春」,與萬物同住於無憂無慮、春雨杏花、草長鶯飛的春天裡;身體也是青春永駐、益壽延年、愉悅無邊。「接而生時於心」,接天地之靈氣,隨時生生不息,心境如春春常在,春風春雨潤福田。這個境界,就是才全。

說才全,為什麼弄了一大堆形容詞?因為,這裡的才,說的不是後天知識,而是先天智慧。先天智慧的萌發、覺醒,要靠這樣的心境,才能實現。有這樣的心境,先天智慧自然而然生機勃發。所以說,這就是才全。

德——德不形

「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成就了,底蘊深厚,就沒有所謂意氣之爭,也不會高天闊論。而是看起來很平常,很平凡平靜,泯然眾人。這正是「大隱隱於市」,只有小隱士,功夫沒有到家,才會四處宣揚、唯恐天下不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肚裡有貨,不用說出來,那個氣度猶如外溢的精氣神,能夠以氣場的形式表現出來。

所以說「德不形」。不形於色之德,才是大德、至德、真德。佛家說「無諍三味」,不爭之爭,才是大爭。老子說「上德不德」,真正的德,用不著去說。

孔子(莊子)說: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平、停、止,都作用於水,形容水的狀態。莊子用水的狀態,來說明道的狀態、德的狀態。平常人說「心如止水」,說起來容易,真能做到「止水」,大不容易。莊子這句話,就是教人們得止、得定的法門:效法靜止的水面,止水澄波,清風徐來,波瀾不興,泥沙具沉,上下澄澈。心靈的平靜,猶如水面的平靜一樣。只有平靜,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自己此生種種事、種種人、生活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然而縱使有清風,縱使心靈照見這些,依然微波不興,通透、靜謐。在這個修持過程中,得止得定,得大智慧,德行也變得充盈。這就是本章《德充符》的妙諦。

「內保之而外不蕩。」內在的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充盈飽滿、寧靜致遠的境界,「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不受外界幹擾。一個人,能照見喜怒哀樂的情緒,然而因為心境修養,沒有喜怒哀樂的言行;猶如明鏡照見世間種種,卻依然光輝靜謐,透徹通明。此心不動。

孔子(莊子)說: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德,就是成就「和」的狀態。修,就是成就「和」的道路。大德、至德,無形無聲,不會外在表現出來,因此萬物不能擾亂它。離,擾亂。至此,莊子借孔子之口,再次總結了德的終極與初始狀態,相信對於讀者會有一定啟發。如此,則先賢智慧,亦將有用武之地也。

相關焦點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道家出於史官。比如《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上自守,卑弱以自持。」後世學者多有支持這個觀點的。原因可能在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的緣故。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道家起自於對儒墨等學派的反動。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總的來說,在道家發展史中,《太一生水》代表了一種努力方向,那就是把老子學說與民間術數結合起來。這種嘗試雖游離於先秦道家的主流,但卻成了後來道教的思想源頭之一。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莊子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那麼,嚴復是如何「藉泰西往哲之說」,以發「道家之真」的呢?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那麼,為何儒家會將道家的「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當代思想家任繼愈說:「《莊子·天下》 篇,是在道家術語的掩蓋下,全面闡述了儒家的觀點。」從這點上看,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與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從本質上說並沒有太大差別。推而廣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看似大相逕庭,其實有著相通的地方。
  • 老莊與道家的關係
    長期流行一種觀念,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這是不嚴謹的,其關係要具體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家自稱為儒,墨家自稱為墨。儒墨兩家各有自己的傳承關係。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
  •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顎,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顎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 《莊子》名言集錦——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和老子並稱為「老莊」,兩人一起被尊為道家之祖。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經典名言: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我當初也非常讚賞道家的思想,不過後來接觸到的東西多了些,總覺得道家的指導思想導致的最終是個強行解釋為道的結果。道德經第一章,寫的明明白白。道這個字包含萬物,是不可名狀的。老子自己都說了,「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就索性叫它道了」白日飛升與上山清修只是每個人的活法不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老子講的是規律,莊子講的是人生。
  • 道家氣功養生十六字錠金
    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還談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老子》、《莊子》在修道養壽中強調「守一」。這在後世道家修煉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養生理論。在《太平經》中就較詳細地作了記述,據不完全統計,講到「守一」的,竟達76處之多。《道樞.卷三十五》:「至遊子曰:抱元守一,乃養生之至要也。」
  • 道家經典《莊子》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你悟透人生,看懂世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道家經典《莊子》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你悟透人生,看懂世事!1.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評:官員需德才兼備,但德在才先
    作者:丁進 李潔最近,輿論場中出現一種聲音,認為某些被調查的官員雖然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但他們能力較強,政績突出,言下似有惋惜之意。筆者對此種觀點不以為然,並認為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首先筆者要說,德者政之始也,對官員才能應全面認識。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長期在講學終生不肯與統治者合作,過著簡樸的生活,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刻意》。呴:張口吐氣。張口呼吸,吐出身體內渾濁的氣體,吸入新鮮的空氣。這句話說明棄舊揚新。
  • 《莊子》十句名言,精闢通透,道盡人生哲理!
    《莊子》十句名言,精闢通透,道盡人生哲理!一、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語出《莊子·庚桑楚》。學習就是要去學習那些不能夠學到的知識。語出《莊子·庚桑楚》。知道停留在所不知道的境地,這邊是達到了知的極點。如果有人不知道這樣事情的人,自然的秉性一定會使他敗亡。三、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語出《莊子·外物》。去除那些小的聰明,這樣才能夠顯露出大智慧,去除那些表面的善行,這樣才能夠回歸到自善的天性。
  • 《莊子》具有深意的十句經典名言,簡短卻說出深刻的人生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一、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 道家思想對西方超心理學的影響
    其實他們不知道,西方的超心理學,大多數來源於東方的道家文化。提到道家文化,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位道教祖師,那就是——呂洞賓仙師。呂祖的祖父位列三公,呂祖自己也是一位才子,《全唐詩》收錄了他254首詩詞。這本書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被德、法、義大利等文翻譯成《金花的秘密》,尤其在德國,這本書與《道德經》成為了德國文化家庭的珍藏寶典。這本書對「卡爾.榮格」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最終榮格根據這部書,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學理論,構成了「人類集體潛意識海床理論」。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