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2020-12-04 道訊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一、道家是講入世的

首先,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其它諸子百家一樣,都起源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滿滿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家們都在思考怎麼重建社會秩序,道家怎可能置身事外,正如漢代史學家司馬談所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二、道家人物的身份

其次,大家都認為道家學者來自隱者,但是,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歷史上,知名的道家人物很多出自史官,如老子、太史儋、司馬談等人。史官是做什麼的,總結歷史成敗得失,你能說他們不關注安邦治國之道嗎?

三、道家不僅以老莊為代表

大家提到道家必談老莊,但是道家還包括黃老學派、楊朱學派兩個派別,黃老道家,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推進了道家理論和現實的結合;老莊派和楊朱派,雖然不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但都是構建現代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精神。

四、道家的發展歷史

從道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春秋戰國影響最大的是講究經世致用安邦治國的黃老派,黃老派不但是道家學派中的正統,而且在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在戰國晚期甚至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後來,漢武帝「獨尊儒家」,黃老派才由盛而衰,及至魏晉,玄學興起,老莊派取代黃老派成為道家正統。

五、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在治國實踐上,道家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齊威王治下的齊國,呂不韋執政的秦國,乃至文景之治,道家都起到了重大影響。即使後來儒家成為正統時期,統治者也沒有完全放棄道家,正如漢宣帝說所言「霸王道雜用之」。「外儒內法」,「外用儒術,內用黃老」。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對《道德經》有過註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黃老思想都發揮了極大作用,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完/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一般人常常將儒教簡單地看作是入世的文化,把佛教、道教看作是出世的文化;把儒教看作是經世之教,把佛教、道教看作是修心之教。比如宋孝宗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其實,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往往具有儒釋道多重人格,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思想同時被知識分子們所吸納。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佛家供奉佛菩薩,道家供奉三清祖師,儒家供奉的這個牌位厲害了
    佛家「明心見性」,道家「返璞歸真」,儒家「修身養性」,方法各不相同,卻殊途同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找回被塵世染汙的那顆原本清淨明亮的內心。佛家供奉的是佛菩薩,道家供奉的是三清祖師,儒家除了供奉先師孔子之外,往往還要供奉和祭拜「天地君親師」。佛家之所以供奉佛菩薩,是因為佛家教義有云: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開悟的佛。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它們一熱一冷、一進一退,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生哲學。但儒家與道家對人生的認識差別非常明顯,比較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能讓我們更透徹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生價值是人生哲學的核心問題。
  • 現代新道家:湯用彤、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
    蒙文通此書何以存於湯家,這自與他和湯用彤在道教學術上的密切交流有關。《三皇考》以宗教學的角度界定有關「三皇」的遠古神話傳說,最初是由顧頡剛1929年開始在燕京大學所授《中國上古史研究》課程講義中的「三皇」部分改編而成。
  • 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第二條線是守傳統,認為天下大亂就是因為禮崩樂壞,代表的就是儒家。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而之所以糟糕就是因為人心不古。怎麼辦?恢復王道。第三條線是棄天下,認為一切虛無所以就該返璞歸真,代表的就是道家。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痛苦的時代,而之所以痛苦就是一伙人要變革、一伙人要王道,你們爭來爭去,搞亂了天下。怎麼辦?消極避世。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如果我們能從儒釋道的不同面向中領悟好這個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樣東西:雅量,氣量,和心量。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魯迅先生和李約瑟先生用根柢、根來比喻道家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是很深刻的。道家根基說是對中國哲學的準確把握。主持人:如果說道家主幹說能成立的話,那麼根基說就更應該成立。許抗生:根基說除了孫先生,其他學者也提過。為什麼叫根基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說,它是根基。
  • 秦漢道家,一群不好好修仙,卻喜歡出來治國的人
    說到道家,我相信你的腦海裡浮現的一定是這樣的畫面:或者是這樣的畫面:當然,這樣的「蜀山修仙」或是「茅山捉鬼」的道士卻是道家一脈,或者說是「道教」,但這並非是今天的主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學派其實也擁有許多的分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向分別可以稱為「黃老學派」和「老莊學派」。以道家哲學而言,前者為陽,後者為陰。「老莊」即,老子與莊子,莊周夢蝶,不知是蝴蝶夢到自己還是自己夢到蝴蝶,這一學派更加注重自我的「修行」,但並不是後世那些道家的煉丹,服符等宗教行為。他們的「修煉」是感悟哲學,並以此思考人生,闡述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
  • 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儒家,又稱為儒學、儒教、孔孟之道。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
  • 三期末劫,有七佛出世,窺視宇宙138億年!
    三期之前,有七佛出世,安養世間,教化眾生,那時眾生原靈純淨純善,佛出口成法,每說一法皆成就百千萬眾生,經七佛傳道,上億原靈皆成正果!你也許在七佛時代已成正果,今生只是來完成你的使命!以下七佛,皆與你有緣:添加微信Lwyfy53更多精彩盡在朋友圈 第一佛名赤愛佛,降生南方,此人為眾生中最靈明者,也是最智慧,教化世人,開發山島,那時洪荒時期,人與天合,無識無知,性本至善,人與獸同居,人獸不分,互不相犯,互不相殺,和平共處,不相爭食,聞道一二,皆成正果,獸靈聞道七日,皆成正果。人與獸各成道也,各有所食,各不侵犯。真是安和樂利之世。掌天盤六千年,為卯會。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顯然,後來的儒家不只是在「數度」方面傳承了「內聖外王」之道,也在義理方面進行了發展,不僅僅是「照著講」,也是「接著講」。
  • 從道家儒家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數字「三」的文化
    首先從道家起源來看,學過唯物主義都知道古代認為的世界本源有很多,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陰陽二氣等,而道家認為的萬物起源是道,世界萬物皆源於道,那道是怎麼來的呢?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生到三,而不是生到四或者五呢?這可不是道家人怕說多了麻煩,到三生萬物那是有道理的。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
    另一個是西晉時期,當時盛行竹林玄學,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主張崇簡易之教,御無為之治。在政治上崇尚無為,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當代中國大學學術自由因內部權力多元化的格局而缺失。為探求重振之方,基於無為與學術自由都遵循了現代新古典自由主義的邏輯,從行政權力、政府權力、市場權力出發,提出無為之治指道家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的治理方法。「無為之治」的特點是管得寬鬆,管得自然,管若未管,不管而管。追問:那這和 漢武帝為什麼把道家轉成儒家一樣的原因嗎?
  • 道家思想學說,它是我們心靈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
    道家思想上一期,梓馨已經和大家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儒家思想,今天梓馨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家思想?,儒家強調積極入世,「有所不為,有所必為」「雖萬千人吾往矣」。道家思想對於公立相對超脫,更強調人的精神自由與心的靈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儒家積極入世的「後遺症」。可以說中國知識分子大多是「外儒內道」。由此,也可以說,道家強調的自然和諧、性靈逍遙,是中國知識分子內心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即如林語堂先生言:「所有的中國人在成功時都是儒家,在失敗時都是道家。我們中的儒家建設、奮鬥,道家旁觀、微笑。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結果由天地的相互輔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陰陽,四時,寒熱,溼燥,最後完成了一個歲時的周期。 因此,「太一」一方面是萬物的本源(母),另一方面也是萬物運動變化所依據的準則或規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