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儒家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數字「三」的文化

2020-12-05 看乎

漢字數字大家都知道,也每天都得用到。從基礎的一到十衍生排序出廣泛的成千上萬,古人實在是很了不起。如果要你從這十個數字中挑出一個喜歡的數字,相信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太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記憶或興趣。

但是如果要你選擇一個這其中最關鍵的數字,這個數字不會是開頭的一,也不會是最後的十,而是中間的三。事實上三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數字概念,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至於三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們從各方面談一談。

首先從道家起源來看,學過唯物主義都知道古代認為的世界本源有很多,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陰陽二氣等,而道家認為的萬物起源是道,世界萬物皆源於道,那道是怎麼來的呢?

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生到三,而不是生到四或者五呢?這可不是道家人怕說多了麻煩,到三生萬物那是有道理的。

一代表的是開天闢地之前混沌的宇宙整體;二是代表開天闢地之後的「二」極;這三有常識的人應該知道,是的,代表的是天,地,人,天地人釋三之義,解三之形,這世間可不就是天地人衍生的萬物嗎。

三中間的這橫就是人,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下立足於」地」,上敬奉於」天」.在天地之間休養生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間接闡釋了我們人類在這世間的生存之道,你說這「三」,他地位能不高嗎!

儒家對三也是尊崇備至,地位最高的是「三尊」,最崇尚的帝王是「三皇」。易經很多人看來神乎其神,不過確實也有一定道理。易經很重視象數理,其中三跟道家是相通的,代表的事物有所不同。一代表太極,二為陰陽,三就是指八卦,或者說三才.雖然指向事物不同,但是三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再從日常文化跟典故來看三這個數字範圍之廣,事實上三在文言文中多為虛數。孔聖賢有句名言:「每日三省吾身」,可謂是天下讀書人用來鞭策自己的經典座右銘。其中的這個三可以解釋為三次檢查,也可以是多次檢查,可見三指代之廣泛。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是這個道理,這個三可以是五個人也可以是六個人,都一樣。泛指多個人中必有一人你可以學習效仿。這其中的哲理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我國古代的國家象徵是鼎,鼎不像桌子要有四個角才穩,鼎一般是三足二耳。都說三足鼎立,三足鼎才能立,才能象徵著和平繁榮富強。還有史書三國志那更是離不開三了。三國分為魏蜀吳,魏又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蜀國有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吳國有三代最英明君主。這些還真不是巧合,而是三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古代文人的影響。

三從儒道佛開始就被賦予了高度的最樸素的社會行為觀和世界準則。所以才有晉文王的退避三舍,劉備的三顧茅廬,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封建制度中的「三公」,科舉中的鄉試會試殿試,現代競技中的冠軍亞軍季軍這種帝王遵循常理和文化習俗的千古佳話。

可不要光說中國歷史了,我們也從西方來看看。聖經可謂是西方最神經的創世經書了,其中的三位一體講到一位獨一的神, 居然含有三個位格。西方所信奉的上帝,是存在三面的,月亮有生死反覆陰晴圓缺的三個階段,世界基礎的紅黃藍三原色。

還有三大神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三大佛,三大寺。畢達哥拉斯的勾股定理認為三是最完美的數字,體現開放中期和最終,賦予了三數字的神性。在習俗方面三則代表生殖繁衍能力,有吉祥的意思,生日日期包含了三則說明這個生日是受上帝祝福的。這些都代表三在西方也有著崇高的,幸運的意思。

只要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無論中方西方,無論哪個領域,都有著跟三相關的法則。三,絕不僅僅只是三,更是有著讓人類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禮讓三分的美好含義。

相關焦點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釋道。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文化的精髓,毫無疑問是「道」。 什麼是道?張三丰的一句話說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釋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為它們從根本處,說的都是這個「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哲學上有三個著名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追問,構成了人生哲學的總框架。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陳鼓應先生隨後於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
  • 儒家有《四庫》佛家有《大藏經》,道家有《道藏》,11個不可不讀
    與之相對應,道教則有《道藏》,是中國道教經典的總集,模仿佛教的大藏經編輯整理而成。 道經從六朝時開始匯集,唐代開元(713-741)中彙輯成「藏」,並編有《三洞瓊綱》目錄。宋初有《大宋天宮寶藏》和《崇寧重校道藏》,其刊印始於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的《政和萬壽道藏》。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老子,說到老子的話,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在學習語文和歷史的時候都有提到過。老子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的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為,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文化人,可以說它與莊子都是非常有作為的人。老子他對於哲學是非常的有影響的,他當時的時候非常注重言傳身教,他也非常的修身養性,是一個與世不爭的人。老子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71年,當時的時候他是擔任圖書管理員,在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時候,他也是非常的賣力的,她學了很多的知識。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直至今日仍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儒學並不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形上學,而是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一身的系統思想體系。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當時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
  • 佛家供奉佛菩薩,道家供奉三清祖師,儒家供奉的這個牌位厲害了
    我國釋儒道三教並立,形成獨特的哲學與宗教融合的文化,從而達到了「教化」眾生的目的。佛家「明心見性」,道家「返璞歸真」,儒家「修身養性」,方法各不相同,卻殊途同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找回被塵世染汙的那顆原本清淨明亮的內心。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今日百科】中國古代十大哲學家
    今天是世界哲學日,中國的哲學研究雖然一度中斷,但是中國古代有著大量的哲學先驅,他們有的將思想傳至海外,有的將思想風靡數朝數代,甚至有的還保留在高中語文課本裡呢!中國古代十大哲學家,他們是誰呢?老子生命的大智者老子,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孔子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 墨學的淘汰:中國古代統治者在社會背景和現實下做出的文化選擇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要是說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派別,大家肯定毫不猶豫的會選擇了儒家和道家 墨子、韓非子,甚至墨家和儒家是旗鼓相當的地位,一度在社會中被尊崇為主流思想。但實際上因為漢朝時期統治者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成為了獨一份的社會主流思想學派。 而道家思想也是因為統治者的主導和推崇,發展成了一種從皇家走向民間的趨勢,從而成為了社會主流的思想學派。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學說,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 道家造句和解釋_道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家(dào jiā)。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朱自清《「好」與「妙」》:「道家是逃避現實提倡隱逸的,老子和莊子更用詩來寫他們的哲學。」]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盡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善於應變。」 並且,先生感嘆道:「嗚呼!管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學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其振興道家,倡百家爭鳴,應變改革,愛國愛教之心,天地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