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

2020-12-06 宋書秘史

文丨宋書秘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社會殘破,劉邦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鞏固統治,採納了士人陸賈的建議,用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指導政治,制定適應當時的社會形勢的政策。

另一個是西晉時期,當時盛行竹林玄學,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主張崇簡易之教,御無為之治。在政治上崇尚無為,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當代中國大學學術自由因內部權力多元化的格局而缺失。

為探求重振之方,基於無為與學術自由都遵循了現代新古典自由主義的邏輯,從行政權力、政府權力、市場權力出發,提出無為之治指道家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的治理方法。

「無為之治」的特點是管得寬鬆,管得自然,管若未管,不管而管。追問:那這和 漢武帝為什麼把道家轉成儒家一樣的原因嗎?

回答: 漢武帝 是個有開拓精神(但也好大喜功的人),在他統治期間,開拓了西域、統一了西南(滇國、 夜郎國 等)、東南(甌越、 南越 等),並多次發動對匈奴、西域的大規模戰爭,這需要一個有強大動員能力的中央政權,而法家名氣太臭(自秦後),道家 無為而治 是弱化中央管理,與他的需要南苑被指。

而經過董仲舒等改造後的儒家,其中皇權天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等,都很符合他統一思想、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所以漢武帝放棄了道家的無為而治,轉向了「外儒內法」的體制。

道教淵源道教思想淵源雜而多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三大基本源頭道教有三大基本源頭: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黃老道家,鬼神巫術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宗先賢視為神靈而加以祭祀,祈禱膜拜。

黃帝時期有了對於天帝的祭祀,其內容有「封禪告天」、「郊祀上帝」、「接萬靈於明廷」等。這種由來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時形成了一個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靈系統和敬天法祖的信仰傳統。道教不僅承襲了這種鬼神崇拜思想,而且將這個神靈系統納入神仙體系。

與鬼神崇拜密切聯繫的巫術信仰也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兇;巫覡能夠溝通鬼神,轉告神旨;巫術可以為人們祈福鑲災、醫治疾病。上古巫術直接被戰國神仙方士承襲。

戰國時期,北方燕齊和南方荊楚等地出現了宣傳長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亦稱方仙道)。方仙道宣揚長生成仙信仰,把黃帝和老子作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為神仙祖師;提出了尋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藥的主張,並實踐祠灶祭神、行氣辟穀、導引吐納等修煉方術;尤其是倡導煉丹術,把服食丹藥作為成仙途徑。

荊楚地區的《莊子》和《楚辭》等對神靈仙境的屢見不鮮的描述,給神仙方士很大的啟迪和思考;燕齊地區流傳著海上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的傳說,驅動著帝王和方士前往尋訪。方仙信仰和方技術數被道教繼承,方士逐漸演化為道士。

道家哲學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無為"雖為老子提出,但也並非道家一家思想,佛法中的"空"的說法和"無為"的觀點是差不多的,只是"無為"更為形象化."無為"也不是說什麼事都不做,而是進一步說"什麼都不去想",和禪宗倡導的"無相,無住,無念"是一個意思。

【參考文獻:《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在這個「百家言黃帝」的潮流中,道家學者尤其積極,他們不僅尊奉《老子》為經典,而且假託黃帝立言並以《黃帝君臣》之類的道家著作為經典,於是早期道家轉變為黃老道家。所以,一種以老子「自然無為」之道為基調而又兼採陰陽、儒、墨、名、法的「積極無為」的思想學說應運而興。尤其是西漢初期,統治者為了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新王朝統治的需要,採取黃老之學所主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政策,是符合民意的。這也是黃老之學之所以能在漢初佔據思想上的統治地位的原因所在。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從廣義上看,道教大約分為三類:①黃老之學②老莊之學③楊朱之學黃老之學是西漢興起的,提倡統治者無為而治,以不治來達到一個最好的治理效果◆道教的發源時刻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世界觀   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任何哲學學說的基礎觀點。   佛教哲學的世界觀是性空說。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不斷變化幻滅,故而沒有自性,或曰實我,即沒有實在的自體。   《道德經》的世界觀是本源說。
  • 令人信服的道家智慧,還很有用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二、蘊含道理1.本體論思想。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可以看出,道家認為,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一種混混沌沌的物體存在。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道法自然、返樸歸純:淺談老莊樸素審美思想下西漢服飾風格的改變
    西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封建大一統國家,是中華民族服飾審美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時期。西漢服飾上承戰國和秦朝服飾制度,下啟東漢魏晉隋唐服飾之風。西漢的服飾制度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服飾審美風格始終以禮儀哲學思想為主線貫穿其中,歷經多次變化發展。
  •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學說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儒道法無為,墨家有為
    那麼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麼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我們可以依據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將這四個學派大致分為兩類,儒、道、法三家都提倡「無為」,可以算作一類,而墨家提倡有為,單獨算作一類。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無為的。首先我們來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日大。',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源,中國武術吸收了這一思想,認為武術之源亦為"道"。王宗嶽的《太極拳經》說"雖變化萬端,而理推一貫",此"一貫"之"理"便是"道"。"道"又是"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胡適論老莊道家
    胡適認為:漢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學,算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大結束。古代的學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華,都被道家吸收進去,所以能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這是漢代道家的特色。他又說:老子學說最大的功勞,在於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創設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為單獨不變的存在,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是乃天地萬物的本原。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興盛於西漢時期,漢武帝繼位後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政策。武帝繼位時,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已經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學說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過去許多論者,將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於是認定老子是虛無主義者,這是對老子思想的極大誤解!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即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和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之意。「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或完全不為,而是「輔萬物之自然」的有為,而不是違背自然的妄為。
  • 道家思想學說,它是我們心靈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
    道家思想基本概況道家以「老莊」為代表,以虛靜衝淡、清靜無為為基本特點,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之道作為宇宙和自然的本原,並以此解釋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這樣的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貫穿了中國社會進程的始終,譬如西漢初年棄法家而用「黃老」,倡導與民休息進而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社會政治經濟。因此,在中國政治中有「外儒內道」的說法。
  • 道家世界觀、生命觀、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道家的世界觀和生命觀道家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關係道家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就道家思想學說而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價值觀,出世思想體現為人生價值觀,而政治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形上根據在於道氣論。
  •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道家不講法治或不重視法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和借鑑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稱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第一是人的本性即人性的問題;第二是人生是否值得的問題,也就是人生的價值論;第三是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這叫做人生境界論;第四是我們推崇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這是人格論;第五個是如何達到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的問題,這叫做人生的修養論。
  • 都是道家,魏晉玄學的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思想有何不同?
    黃老思想的主張的是「無為而治」,但這個「無為」在司馬遷看來也是「無不為」。對於黃老之說的崇尚自然來看,過多的幹涉反而會讓事物改變本來的發展受到束縛,所以不去幹涉能夠更好地讓事物發展。反映到國策上就是儘可能地讓老百姓自己發展自己,只需要輕徭薄賦,廢除苛法就能夠讓百姓自己發展起來。